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63|回复: 20

如果未成年人不能玩网络游戏,那成年后的游戏品味和取向会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没有加限定词,我来聊聊我个人的例子。
我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出生后就被亲生母亲抛弃扔进街边垃圾堆,后被邻居抱回爷爷奶奶家;我父亲在最开始的时候几乎不关我什么事。
所以两个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老人养育了我,并将我抚养长大。
因为原生家庭的彻底崩坏,闲人嘴杂,流言蜚语甚多,亲生母亲在因为故意伤害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后精神分裂,所以从小我就是人们嘴里的奇行种,是那种20岁就要得精神病的存在——因为在他们眼里,精神病是会遗传的。
我奶奶是幼儿教师后转工人,我爷爷是电气工程师,两人年轻的时候,也都算是有钱人家的进步青年,虽然过得很清贫,但学历和见识都不少。
所以他们从小对我进行了超出大多数人的家庭教育,奶奶教美术、音乐、语文,爷爷教数理。
二老的价值观相当古典,家教甚严,很显然对所有上瘾的东西深恶痛绝,但鼓励我对未知事物探索,基本收缴了大多数的“闲书”,但留下了所有的欧美名著,历史典籍,几十年的政论报纸,《讽刺与幽默》,报告文学,冷战时代的大量书籍和资料等等。
奶奶常常和我闲聊的也是卡西莫多、于连还有鲁迅。
除此之外,他们对于上一个历史周期中的口述史也成了我不多的娱乐方式,而电视,别人家小孩可以看CCTV7和动画片,而我只能看新闻联播和CCTV 10。
如此严厉的管控,自然对电子游戏也没什么好脸色,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观察、总结、分析别人的游玩体验,因为我那会儿每周游玩的时间大概比现在这个规则还要低一个小时。所以我从初中开始,就开始写游戏的总结分析报告,算是自我探索的一种神秘形式了。
他们为了限制我玩游戏,把电脑配置卡死在不能玩时髦游戏的水平线以下,网络游戏也一样。
所以我只能转头回去玩九十年代的游戏——九十年代是电子游戏在前工业时代的黄金期,也是最积极向上的时代。
所以我对电子游戏的价值观仍然属于那个时代,只不过现在不会表现的那么纯粹了。

讲这个小故事的目的是,人的游戏品味、人的取向,乃至人的价值观你的思维模式,都深受家庭教育给你带来什么。
总有人说我是有点理想主义的,那是因为我的家庭教育就是因为种种机缘巧合适配的是上一个时代的版本,那确实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当然在老人的教育里,也多了很多反思和进一步解释,现在他们更多跟我念叨的是和现实的和解了。
无论在什么时候,家庭教育都会是能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基石,这不是一个观点而是一个事实,如果家庭教育失位,那么只能任凭时代的浪潮随缘拍打,打到哪儿算哪儿,无论是玩单机还是刷抖音,趋势是一个统计学概念,但具体到个人,只有一个结果。
总体上,想要解决“失控”用阻隔游戏这样的方法是不现实的,游戏只是载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失控”结局,反载体还是反“失控”还是要分清的。
发表于 2022-1-17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没有加限定词,我来聊聊我个人的例子。
我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出生后就被亲生母亲抛弃扔进街边垃圾堆,后被邻居抱回爷爷奶奶家;我父亲在最开始的时候几乎不关我什么事。
所以两个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老人养育了我,并将我抚养长大。
因为原生家庭的彻底崩坏,闲人嘴杂,流言蜚语甚多,亲生母亲在因为故意伤害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后精神分裂,所以从小我就是人们嘴里的奇行种,是那种20岁就要得精神病的存在——因为在他们眼里,精神病是会遗传的。
我奶奶是幼儿教师后转工人,我爷爷是电气工程师,两人年轻的时候,也都算是有钱人家的进步青年,虽然过得很清贫,但学历和见识都不少。
所以他们从小对我进行了超出大多数人的家庭教育,奶奶教美术、音乐、语文,爷爷教数理。
二老的价值观相当古典,家教甚严,很显然对所有上瘾的东西深恶痛绝,但鼓励我对未知事物探索,基本收缴了大多数的“闲书”,但留下了所有的欧美名著,历史典籍,几十年的政论报纸,《讽刺与幽默》,报告文学,冷战时代的大量书籍和资料等等。
奶奶常常和我闲聊的也是卡西莫多、于连还有鲁迅。
除此之外,他们对于上一个历史周期中的口述史也成了我不多的娱乐方式,而电视,别人家小孩可以看CCTV7和动画片,而我只能看新闻联播和CCTV 10。
如此严厉的管控,自然对电子游戏也没什么好脸色,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观察、总结、分析别人的游玩体验,因为我那会儿每周游玩的时间大概比现在这个规则还要低一个小时。所以我从初中开始,就开始写游戏的总结分析报告,算是自我探索的一种神秘形式了。
他们为了限制我玩游戏,把电脑配置卡死在不能玩时髦游戏的水平线以下,网络游戏也一样。
所以我只能转头回去玩九十年代的游戏——九十年代是电子游戏在前工业时代的黄金期,也是最积极向上的时代。
所以我对电子游戏的价值观仍然属于那个时代,只不过现在不会表现的那么纯粹了。

讲这个小故事的目的是,人的游戏品味、人的取向,乃至人的价值观你的思维模式,都深受家庭教育给你带来什么。
总有人说我是有点理想主义的,那是因为我的家庭教育就是因为种种机缘巧合适配的是上一个时代的版本,那确实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当然在老人的教育里,也多了很多反思和进一步解释,现在他们更多跟我念叨的是和现实的和解了。
无论在什么时候,家庭教育都会是能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基石,这不是一个观点而是一个事实,如果家庭教育失位,那么只能任凭时代的浪潮随缘拍打,打到哪儿算哪儿,无论是玩单机还是刷抖音,趋势是一个统计学概念,但具体到个人,只有一个结果。
总体上,想要解决“失控”用阻隔游戏这样的方法是不现实的,游戏只是载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失控”结局,反载体还是反“失控”还是要分清的。
发表于 2022-1-17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从我和我老婆的对比可以看出来。
我从3岁红白机开始玩游戏,没有间断过。
我老婆22岁大学毕业之前就从来没有玩过任何游戏。

我老婆目前最爱玩的游戏是手机消消乐。
而我玩的游戏里面,她最不能理解的有如下几种:

  • 日式RPG游戏
日式RPG属于我的情怀。比如英雄传说系列,我从小时候玩的卡卡布三部曲开始,到后来空轨达到喜爱的巅峰,到后来零碧闪创,算下来也快20年了,不管游戏品质如何,玩的就是个情怀。小时候没有体验过当时日式RPG的人,确实很难理解这种情怀。
2. 格斗游戏
比如拳皇、街霸、铁拳等等。格斗游戏有个特点,就是上手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菜鸟期间很容易就失去兴趣。所以格斗游戏基本上算是个童子功,都是小时候没日没夜的练出来的。成年之后再上手格斗游戏的人,至少我知道的不多。
3. ARPG游戏
比如鬼泣、战神、黑魂。这类游戏和格斗游戏类似,非常看重反射神经,都是小时候玩游戏攒出来的。从来没玩过游戏的人,很容易被这类游戏的难度劝退。
4. 模拟类游戏
比如模拟飞行、模拟城市、模拟游乐场、模拟动物园。这类游戏往往以复杂度著称,如果不是很了解模拟类游戏的套路,上手会变得非常难,从来没玩过游戏的人,很容易被这类游戏的难度劝退。
5. 策略类游戏
比如欧陆风云、钢铁雄心、文明、群星。这类游戏不仅以复杂度著称,而且其核心吸引力来自于模拟历史/社会。一来、从来没玩过游戏的人,很容易被这类游戏的难度劝退。二来、鲜少有没玩过游戏的人对这些历史/社会模拟感兴趣。
6. Galgame
这个不用说了,几乎全是硬核玩家,新入坑的少之又少。而且这个产业已经是明日黄花了,本来能让新人玩进去的知名新游戏就不怎么多。
发表于 2022-1-17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质上来说这取决于你屁股在哪里了。。。这是一个婆罗门属性回答。
得差不多二十年以前,韩寒写《通稿2003》,里面有一句话描述写踢足球我记忆犹新。大概是说老师不准踢球,十分喜欢踢足球的人冲动一点的你不让我踢球是吧我跟你拼了,冷静一点的你不让我踢球是吧我照踢。句子可能不太对,但大概就是这意思。
这句话其实平移到游戏玩家身上其实是类似的。
在国内,每代人大概都有这么小几百万人是很喜欢玩儿游戏的人。对于这波人来说,确实就是冲动一点上网发点奇怪言论骂骂人,冷静一点儿的就自己玩儿去了。对于真正喜欢玩儿游戏的普通爱好者来说,不会有啥影响。
Steam被封了那也有盗版玩儿,我不瞒你说昨天还下载了3ds汉化游戏大全集。要玩游戏本身始终不是什么问题。
不让我玩儿,那我偷偷玩,拔电脑线啥的,那我看游戏攻略过干瘾。大概如此。而且现在这个时代还有视频实况看嘛,我小时候能看一会儿游戏风云已经爽爆了。虽然视频接下来也会被严管吧,但肯定渠道要比十多年前多很多。
有影响的其实是我们所说的泛用户。他们小时候不咋玩,那之后就大几率不玩或者玩社交类游戏了。其实也没啥大问题。
-
长期来看其实是利好游戏研发行业的。
过去几年我都在知乎大量收简历,换了工作才收敛(主要是没得人带了)。18年面试跟20年面试,仅仅两年的时间,基本上你可以看到玩家的喜好是越来越狭窄的——2015-2016年正好是国内手游真正开始获得决定性影响的一段时间。
当时我要么是在知乎要么是跟人说,手游滋润下来的一批人从游戏审美上来看就是不如玩儿单机主机长起来的这批。
那么正好,游戏行业遇冷,高材生们跑其他行业卷,未来多点可能学历没那么好但是真正喜欢游戏的人来行业里,也算是好事一件。
发表于 2022-1-17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分享下,我从几岁开始,到现在中年人的游戏经历,其实觉得没有网游的游戏生涯,也真的挺好。
最开始,我七八岁的时候,堂妹买了小霸王学习机。我放暑假的时候,就和父母强烈要求去堂妹家,辅导她的学习……


中午吃了饭后去堂妹家,先做完自己当天的暑假作业,然后帮堂妹检查作业,就到了下午四点了。五点半前要回家吃饭,我就赶紧示意堂妹开小霸王学习机,然后对外喊两嗓子,叔叔,我们作业弄完了,现在电视上学习下啊。
叔叔说声好,我们就赶紧打开电视机,插上20合一的卡带,那简直就是欢乐之源。


当然,小霸王学习机里面那几十合一的卡带,除了什么打字游戏,拼图游戏这些和学习靠边的,更多的是魂斗罗,马戏团,雷电飞机,赛车,射击等……


还记得在琳琅满目的游戏里肆意挑选的那种快乐,今天玩玩这个游戏,明天尝试那个游戏。一个半小时的游戏时间根本就不够用。
最后的游戏一定是魂斗罗,迎战漫天的外星人,美国大兵英勇的身姿,热血沸腾的音乐,感觉一玩起来,自己就精神焕发,快乐止不住地由内而外的迸发出来。
当然,打魂斗罗,必须要用苦练的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调出来多条命,然后经常在前三关就死得差不多,现在想起来,主要是堂妹太菜,还偏要和我一起玩,跟在后面跳啊跳的,就把我给拖死了……


过了小学,到了初中,学校旁边到处开满了街机厅。


巨大的屏幕,新奇的摇柄,清晰无比的画面(对比小霸王学习机),各种热血游戏,让我们这些初中生们,每天下课都必须掏出那省下的一两元钱,朝着游戏厅蜂拥而去,买几个硬币排队……


是的,得排队,因为太多学生在放学后跑去街机厅了,最热闹的时候,热门游戏,如三国,如街霸,如雷电1945,三国,面红耳赤的游戏者旁边都围着一堆手里哐当作响的学生,在那里翘首以盼。


期间的很多游戏我连名字都忘记了,但是里面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我那个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街霸2了,一个硬币丢进去,选择小白、小红,真的是可以闭着眼睛轻松玩通关。


当然,这种对战类游戏,如果排队的人多了,就会有很多不甘心等待的玩家上前来,先点头示意,PK不?


我当然说不行,要是输了怎么办,才开始玩的,坚定地拒绝他的PK。
随后,挑战者会点头说好的,完全不顾你的想法,因为你说的什么并不重要,他实在等不及了,强行投币,然后开始选角色。
接着就是一场初中生对初中生(高中生)的龙争虎斗,而号称街霸王子的我,凭借着娴熟的技术和主场优势,经常在一番剧烈的搏斗中,干掉那个强行硬上的对手,赢得满堂的喝彩……


我记得一次辉煌时刻,因为我操作的角色动作拙劣,几次和电脑过招都险象环生,其实是因为我想尝试下新招式,卡下动作的节拍。但是旁边围观的学生不知道啊,导致了旁边有七八个人眼睛放光,跃跃欲试。


不屑地哼哼,满怀信心上来一个,三两下被干掉,离开的他用那种无法置信且恍然大悟地眼神看着我,你他娘的扮猪吃老虎。
接着继续换人,被干掉……又上来不信邪的,被干掉……
直到最后一个财大气粗的学生,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到我的旁边,示威一样地抖动着游戏币的盒子,哗啦啦作响。只有在买了20个游戏币以上,老板才会给一个小盒子,这小盒子在当时的街机厅里,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然后,他冷笑着,抓起盒子里面的十几个币,一气呵成地全部都投了进去,这个举动震惊了所有围观的群众们。这一定是个大佬……
旁边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屏住了呼吸,看着我额头冒汗,面红耳赤,手柄摇得风一样,按键拍得噼里啪啦作响,一鼓作气,连续干趴了他十几个币。直到最后,他都要哭出来,咬牙切齿地看着我,用力拍了一下按键,无可奈何地离开了。据说那天以后,他再也没进来这个游戏厅玩过……


到了高中,姐夫做电脑生意的,就送了我一台用了几年的叫586的电脑。
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这种宽带,或者说高中的我还么有那么多的钱,去办理电信那56K的宽带。
还好,姐夫给了我很多光盘和1.44寸的软盘,我还记得我经常玩的游戏。
光荣的太阁立志传,那样绝美的图片,樱花树下,披着纯白色头巾,安静低垂着头,等着出嫁的年轻少女。
大航海4,在海洋里驰骋,招揽海盗,打造商路,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海岛上探险,直到发现一个传奇的上古遗迹。那美轮美奂的油画风格,让人真心惊叹。


红色警戒,那经典的真人动画,带着防风镜的男人踩着雪橇,从高处俯冲而下,手上的彩色烟带在风雪中划出一条漫长而斑斓的长线。
英雄无敌3,我还特地去学了表示数量词的英文,免得撞到了一大批野生怪,明明等级低,但是数量多到一定程度,英雄一样扛不住……


当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仙剑奇侠传了,DOS版本的。(有些图片找不到,就用了后来版本的)


能够自由探索的世界,丰富的对话系统,能够看得清人脸的3D界面,让我真的沉浸其中。


那几句诗句,赵灵儿在新婚之夜,给李逍遥服下忘忧散所念的诗句——
既不回头 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 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 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 君已陌路
当李逍遥醒来,和赵灵儿的往事,一并忘却。


这些诗句一直到二十多年后,依旧记忆犹新。
当赵灵儿最后为救李逍遥,宁愿付出生命的那个刹那,屏幕都变得一片模糊,年少的我第一次因为游戏留下了眼泪。



游戏结尾动画,屏幕上的林月如抱着婴儿,在漫天大雪里,眼神忧伤,等待着不知在何方的李逍遥回归的场景,深深印入了脑海中。


上了大学,网吧开始陆续出现,渐渐包围了学校。那个时候的网吧,几十台电脑共用一条56K,或者128K带宽的网络,一旦上机的人多了,基本就上不了网,就连邮件,网页都是一帧一帧地挪动。
我们同宿舍的开始玩不需要玩外网的内网游戏,如帝国时代,如三角洲,后来出的星际争霸,CS。


但是一直玩习惯单机游戏的我,也养成了脑慢手残的习惯,玩星际争霸和CS这种即时对战的游戏,基本都得信命,活不过五分钟的宿命。即便还买了电脑杂志,如每期必买“大众软件”,里面还出了星际争霸的操作秘籍,可惜几个月都无法练出上面解析的大神微操出来。


那个时候的我,和关系好的同学玩的内网联机最多的是大菠萝,暗黑破坏神。


基本如果同宿舍去包夜,他们就是大呼小叫地玩着星际争霸或者帝国,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就是咬牙切齿地在那里挑战Diblo,到了最后的关卡,各种怪物如山如海,扑面而来的时候,同学挡我前面,我在后面拼命放魔法,是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配合默契,一晚上下来,打了十几个关卡,不时地惊心胆战,比上课还累许多。


除了在学校和同学一起去网吧,在家里我也买了人生的第一台电脑,2002年的时候,花了9800元,当时记得很清楚,就因为显卡多了两个小风扇,配电脑的说可以超频,就多花了500元。
但是电脑的盗版横行,基本大作不要钱,我也玩了很多经典的游戏。如大航海4,半条命2,太阁立志传3/4,明星志愿,英雄无敌3,盟军敢死队2,合金装备2,大富翁,也第一次接触到了轩辕剑古风系列,也第一次看到金城武真人形象的游戏鬼武者。也第一次接触末日背景的游戏辐射。当然,生化危机,最终幻想8,模拟人生,三国群英传3,也是基本玩通关的。


最终幻想八,真的印象深刻,王菲的eyes on me,真的是惊艳无比。


大学的四年,玩通关的单机PC游戏应该足足过了百款,更不要谈接触的各种游戏了,现在想起来,也颇为诧异,当时其实还是很忙的,除开学习之外,又当书站编辑,又写书又玩游戏,生活真的是太充实了,这估计也和大学没谈朋友有关系,所以才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参加工作的头几年,十分忙碌,游戏基本就是浅尝辄止,陪着同学玩了玩魔兽世界,因为同学说这个可以赚钱,一个月比工作的钱还多,但是周末冲了两天,觉得太累,眼睛受不了,手腕也受不了还是工作好,没那么伤身体……
接着就是结婚生子,更加忙碌了,基本就没有沾游戏了。
一直到了三十岁以后,女儿终于上了幼儿园,开始有了空闲的时间,于是又稍微升级了下电脑,换了个CPU,加了内存条,换了个显卡,开始断断续续玩了十几款在机器上还能跑的PC游戏,如龙腾世纪,无主之地,火炬之光,空之轨迹系列,生化危机5之类的,即便有时候卡得电脑机箱嗡嗡地发出不堪重负的声音,依然很有耐心地等着,大不了拿着手机看篇文章,然后再回来继续过关。


空之轨迹的主题曲,星之所在,口琴版的,真的是太过让人动情,建议没听过的可以试下。


最后,十年的电脑终于跑不动了,女儿也慢慢长大了,更加黏人了,在她面前玩游戏,已经不太好了,在老婆的“劝服”下,要做一个好父亲榜样的我,终于开始了长期的断游了。
当然,几年后,我又打着锻炼身体的名义,先后入手了XBOX360,积极邀请老婆和女儿加入锻炼。几年后又买了XBOXONE,后来又注册了XBOX的会员。


利用工作闲暇的时候,又玩了几款游戏,比如争议最大的最终幻想(王子钓鱼),天外世界,使命召唤,勇者斗恶龙,德军总部,瘟疫传说。


看到轩辕剑的一款老游戏还加入了港版XBOX游戏,也去花钱买了玩了通关。


前段时间,丫头也喜欢玩网络游戏,但我真心觉得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这类网络游戏影响很大。她基本所有的脏话,骂人的话,都是从网络游戏中学的,其他的玩家的口不择言,实际给她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而另外的影响,就是网络游戏的沉迷系统太过厉害,未成年人很难控制住自己,一波接一波地勾起玩家的兴趣,不停释放你只要玩得够多就会够厉害的诱惑,让人不知不觉就把时间和精力给耗费进去了,更不要说勾引玩家进行各种付费了。
在去年疫情的时候,丫头在家的小半年时间,也是网络游戏玩疯了,每天玩七八个小时。到了今年,我把她所有的网络游戏账号都给删除了,她也是哭过喊过闹过。但慢慢地,她也接受了手机网络游戏实际还是不好,会极大影响身心健康,让人沉迷让人爽,但都不算是真正能带来回忆的游戏。
这段时间,因为疫情又在家里呆了两个月,我叫她开始玩起了单机游戏。
发现她在赛车上还真的是蛮有天赋……不管我怎么比,她都比我要强一大截……


现在基本上,赛车类的游戏,她都牢牢霸占着里面排行榜的第一。
而她也喜欢玩RPG类的探险游戏,八方旅人我下了一直没怎么玩,结果她上手,一下就玩通了关……


她玩游戏的时候,我就看着她玩,她有时候BOSS打不过了,我还在旁边指点指点。如果该去学习了,也能够立马断下去学习,不至于游戏的粘性那么强。


我这玩游戏的三十年,一直觉得真正好玩的游戏,实际网游端的很少。
我网游也玩过一些,甚至还靠网游卖装备赚了一些钱,但最终还是弃玩了,因为实际我并不喜欢那种故意吸引人玩而玩的网游。
说句诛心的话,很多网游,实际走的都是邪路,不是想着如何设计到让玩家觉得好玩。
而是想方设法地要让人沉迷进去,要让人不断爽,不断花钱,实际都是一些很低级的趣味,我这种资深玩家,也很难在其中体会到真正的游戏乐趣。
真正好玩的游戏所带来的由衷快乐,能满足我的好奇心,让我积累的负面情绪得以疏解,甚至还可以开拓我的思路,引发我的情感共鸣。
这类游戏,我真的只能从单机游戏里面去寻找。


(以上因为玩的游戏年代久远,加上自己玩的时候也不求甚解,也许里面的细节有些出入,什么版本错误,名字错误的,还请见谅一二,意会到即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2-1-17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我对电影的经验看。所谓品味主要有三种因素影响:
1、阅片量。
2、对电影理论、电影技法和电影史的学习。
3、你整体的审美,包括对音乐、文学、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
4、包容性。能不能接受新事物,能不能接受作者性较强的东西,能不能接受睡了一个小时起来接着看还是觉得牛逼的大闷片。

这其中,阅片量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很多科班出身的电影从业人员,其实阅片量不如一个普通影迷。很多经典影片他们甚至都没有完整的看过。
我有一个本科同学,阅片量恐怕几千部了,几乎都是屎尿屁电影。他特别爱看僵尸片,林正英的片他都看过了,我也是从他那里才知道林正英还去非洲抓过僵尸?
但是他没有任何电影品味——也许屎尿屁也算一种品味?
我还有一个同学,硕士的时候才被我拉入游戏的坑(“单机游戏”),不过他品味迅速展现出来,比我还调,批黑神话比我都刻薄。
更早的时候,我买了第一版印刷的《三体3》,看了之后直接傻了,于是安利给他,没想到他完全不屑一顾:这什么垃圾玩意?
现在,他不得不和媳妇一起听《三体》的有声书。。。。
发表于 2022-1-17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如果连“选择”都没有(或者说严重受限),就没有“取向”,也谈不上“品味”了。理想情况下,如果未成年人都玩不到“网络游戏”(文件语境下的意义应为“所有带有联网功能的游戏,包括单机”),那么实际上他们没有接触到现在主流的一多半游戏,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的“品味”和“取向”了,除了严格意义上的单机卡带(无DLC且完全不联网)之外,他们接触不到其他……(连《俄罗斯方块》这种可以联机都不能玩)
第一个问题,“品味”真的存在吗?如果一个人只吃过一种食物,哪怕天天吃的都是高档的,可以说自己“取向”或者“品味”吗?恐怕很牵强。固然现在不少人遇到的都是只玩过手机游戏就觉得手机游戏超越一切游戏的人,但反过来所有联网游戏都没接触过的人,也是同质化很高的人,也好像谈“取向”不太好。(我一直坚持小白和核心玩家的价值都有价值,但是前提必须接触过才能评论)连“选择”都没有,谈什么“取向”……
第二个问题,理想情况下,没有网络游戏(或者说联网功能的游戏),大家回去玩主机/单机,甚至去学习吗?这也并不一定,很多高质量的单机(现在甚至主机游戏都搞网络更新了),都带有联网功能,steam平台理论上也属于“单机游戏下载”(属于新闻出版署的“网络游戏”范畴),如果全“BAN”了,单机游戏这边是否有足够高质量的作品、吸引力也很难说。更何况,除了传统体育之外,还有更多的“广义游戏”存在,悠悠球、四驱车、卡牌等等……去学习概率不大,转向纯粹单机未知数太多……原先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玩家多少会去单机?变数太大……
最后,真的能“提升”所谓的审美吗?未必。理想情况下(政策完美执行),而且确实之前玩手机游戏的玩家都去了单机/主机,又如何呢?远古时代的“大作”(如今平台不支持)先不说,这几年的作品,有几个符合“标准”的?
《GTA 5》可联机,不能玩;
《荒野大镖客2》可联机,不能玩;
《动物之森》人畜无害吧?不能玩;
《刺客信条》部分版本可联机,不能玩;
《最终幻想7 重制》有DLC,不能玩;
既然都到了谈“品味”的阶段,我觉得你得接触到至少不同主流游戏,才能令人信服,手机游戏、网页游戏这些先不谈了,这些作品也玩不到的话,成年之后,也和游戏新手一样,不用“自卑”,可远没到谈“品味”的阶段……至于会培养多少“模拟器玩家”、“盗版玩家”更不好说了……
只玩过手机游戏,说天下第一不妥,只玩过主机/单机(还不完整),觉得自己有“品味”,似乎也不太妥,这问题从头到尾就是个“伪命题”……
当然,我更倾向于理想情况“不存在”,监管不可能这么仔细,对于真正游戏行业影响其实有限,长远不会有啥大变化……
以上。
发表于 2022-1-17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90后,我觉得我的孩童时期跟现在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是有一点共通之处,可供参考的。
首先题目里的这个“游戏品味、取向”我就不谈了,我自认并不是一个硬核玩家,谈不出什么品味。
90后经历过的事情,大家必须牢记两个大事件,一个是2001年游戏机禁令,另一个是2006年动画禁令。
由于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原因,在成年前我其实没接触过太多游戏。无论是游戏还是动画知识,都是依赖同学,以及TVB。跟如今最大的不同是,那时智能手机还没流行,我的主要电子娱乐来源是电视。在小学,GBA是一个让我向往的存在,一如今日的ns。所以早期的经历其实决定了我是一个坚定的动画厨,而不是一个游戏厨,毕竟我一直是在TVB粤配的动画影响下长大的。小学阶段,我接触的主要是4399为代表的flash游戏。
初中迎来了一次思想解放,我能非常自由地接触各种思想,同时喜欢整天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另外,优酷土豆的成立加速了我与动画的接触,才算是真正接触到并不登上电视的动画。我也第一次在同学家里的电脑上认识到了pc游戏,第一部是刺客信条。然而,当时虽然我家里已经有pc,但却玩不起这样的单机,所以初中最受欢迎的,依然是掌机,不过已经从GBA变成psp和nds。也是这时,我才接触了GBA模拟器。对于无法运行单机大作的我来说,GBA模拟器就是我的电子游戏启蒙,宝可梦、火焰纹章、洛克人……此外,初中开始出现电脑课,老师会特意留下自由时间让我们玩游戏,而那时除了老师推荐的马里奥,我们最爱玩的是cs。
不过,由于寄宿原因,我当然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在家里玩GBA模拟器。所以,你猜我在校期间玩的是什么?游戏王。诸君,那是gx的世代,相较于5ds世代同调开始碾压其他卡组,gx是比较百花齐放的世代。gx的融合卡组并没有展现出碾压,dm世代的卡组在这时还能一战。宿舍的不同玩家都能弄一套自己的卡组,不同卡组之间的对决都互有胜负,其乐融融。像我惯用的不死族卡组,也依然有一定胜率,而我宿舍最强的玩家用的是暗黑创世神+暗黑凤凰为代表的暗黑卡组,我班上最强的卡组是剑斗兽,但我们年级最强的卡组却是电池人,而这几个卡组里,只有剑斗兽是玩融合的,融合卡组完全没吃到版本红利。(当然我不是说同调不好)。那个时候,一到中午,全个宿舍都在玩游戏王的盛景还是相对壮观的。
高中时代就没什么值得说的了,因为高中反而不玩游戏了,能做的东西更多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手机开始普及,以植物大战僵尸、水果忍者、愤怒小鸟、神庙逃亡等为代表的手机游戏开始成为大众主流。
<hr/>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其实我孩时并没有接触到太多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游戏,无论是端游还是手游。其实这段时间中国网游(端游)已经很繁盛了,但我就是没接触过。在这些游戏里,flash小游戏、GBA模拟器、光盘载体单机、局域网游戏、卡牌桌游,都是能逃过这次限制令的。我在大学之后开始玩pc单机游戏,老滚5、巫师3、尼尔机械纪元等等,虽没玩过主机游戏,但仅就pc游戏来说,品味还可以吧。除了上述种种,这个时代还存在视频云游戏,限制令下依然可以了解游戏。
所以从一个方面来说,不必对限制令对未成年人的游戏认知抱过于悲观的态度。
但是!!!这只是我个例。这种事情是取决于个人的,是要先视乎个人价值观如何。禁不住网游诱惑的人,成年后一样禁不住诱惑,不会因为未成年时没接触过就改变品味。我只能说,未成年人完全有方法在限制令下,依然建立自己的游戏审美。
发表于 2022-1-17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数的父母都认为游戏正在毒害自己的孩子,甚至觉得游戏是自己孩子不爱学习的元凶
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凡是跟游戏沾上边,在父母眼里总会发生微妙的副作用
比如我爱玩游戏,某次考试的成绩下降了,那一定是游戏害的,或者某天我以为某件事跟父母吵了一架,那一定是游戏让我叛逆的
那经国家如此严格的手段管控之后,没有游戏的我们,真的会爱上学习吗...
发表于 2022-1-17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游戏品味和取向”这一点还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但绝大多数玩家整个游戏寿命都不够久,可能就那么三到五年,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更像是游戏带着玩家走,而并不存在一个很强烈的主观的品味
这就好像目前的明日方舟和原神和王者荣耀中的不少玩家一样(无贬义),可能他们的生活里并没有别的游戏了,而下一批入坑的人可能又是别的口味了。
我为什么知道?
PSP时代当然还没智能机,但那些人的玩具也许是个PSP,玩的是MH(当然现在没那么火了)。
智能机初期应该是愤怒小鸟和植物大战僵尸,氪金初期也许是我叫MT或者刀塔传奇,现在可能是王者荣耀,PUBGM,原神和明日方舟。
这些东西玩过的都知道差距甚远,没玩过看看图和视频也可以有一个自己的判断。
当然现代智能机一共也才十年出头历史,能正经玩高性能游戏基本就是十年不到——iPhone3GS提出的,当年用智能机的现在极大概率都还活着,甚至当年只是个小孩子现在比较大了,比如我。
但你看,品味已经变了多少次了?

昨天群里群友发了个考察,一个考察30多个题,我玩过的不到10%,这不是因为我玩游戏太少,是因为这题里压根没有PS2时代和之后的游戏——我确实没有玩过。
但我也并不相信真有多少人,是不接触媒体就知道这些游戏,且带着自己白板的感悟去玩的。
这都二十年前了,比看这个答案的很多人的岁数都大了。
且画面也早已过时,找一个老害说说他领悟,再结合现代媒体话术给你推出去,这已经并非是游戏工业的功劳了,属于再创作的部分了。
<hr/>
如果未成年人不能玩网络游戏,那成年后的游戏品味和取向会发生哪些变化?
我自己的经验看,变化可以说不会有太多。
肤浅的人肯定是变多的,这和互联网下沉是相对应的,但是实际上现在的情况相比以前确实好太多,一个是经济发展了,第二个是获得信息已经方便太多了。
我入坑时候当年环境恶劣——我这边当然并不是指管制一类,我们家当时很宽松,我父亲就是索饭,非常喜欢玩游戏。
当然当时社会的氛围也很差,各种电子白粉论至少现在能正儿八经讨论这些了。
PS2/NGC/GBA时代你想入坑,第一大门槛就是语言,汉化的碟本来就很少,当年又没有官中。
指望一个汉语母语的JS/JC完全看懂日语或者英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个就是完全属于文化不够的范畴了,当年吃力的要死,只能自己买书学这些东西,还看的半懂不懂,但说到底还是硬啃下来了。
当时流媒体也不发达,想云游戏大体看看印象都是不太可能,只能靠网络上的图文评测攻略等等来揣测游戏怎么玩是不是好玩。
当年网购不发达,也没有电子版——Steam不主流,PS3/X360时代都只有20-30%的游戏发了数字版,你就算能上网,网上看到了一个游戏,去哪买呢?
典型的机器为例,PS2的那套体系当时和PC都不是一个路子,PS2也不能下载之后玩盗版,只能依托电玩店,无论正版盗版,碟总归是要买的,如果没有电玩店呢?
要么你自己刻碟,要么就没办法。
现在碟卖不到大不了直接PSN,刷支付宝微信信用卡下一个就是了,获取难度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PS5DE和XSS还有纯数字版的机器,厂商都欢迎你只买数字版。

真的喜欢的这些买断制游戏的话,现在入坑环境比我那个时候真的是好太多太多了。
你只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去玩就行了,而且因为互联网购买的普及,其实就我也一直在拓展玩游戏的数量。



如果不是卖98块港币,并且放在PSN商店的sales里,我是绝对不会去买那么个诡异颜色的肌肉秃驴,并且还把它通关了的。虽然游戏确实是好游戏,但是我还是不喜欢诡异颜色的肌肉秃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5-5-14 19:51 , Processed in 0.14648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