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Arzie100

如何看待斯柯达解散国内营销团队?是否即将退出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0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说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可能是身处上海的汽车产业聚集地,安亭的原因。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汽车工程师的,那种朴素的气质。而大家对于斯柯达,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实用,不张扬,价格合理。这些和汽车工程师的气场不谋而合的特点,让整个安亭小镇,布满了斯柯达。小区楼下停着的,上班路上堵着的,公司门口黑(wang)车(yue)师傅开的车,明锐,Yeti,速派都是常客。
而且这个品牌很多坚持的细节,一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驾驶员这边A柱上,用来夹票据的透明塑料夹子,主驾车门里可以放一把折叠伞的空间,后备箱灯是可以拿下来的手电筒,永远拥有同级最大的后备箱开口,进口车型上,油箱盖里还附赠一块绿色的铲雪板。



细节挺暖心,但不够fashion

德系驾驶品质+实用主义精髓,让斯柯达在十多年前进入国内的时候,到市占率达到2%左右站稳脚跟,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入华最顺利的合资品牌之一。十多年后,还是这个品牌,市占率却在短短两三年里,从2%,掉到1%,再到如今的0.5%。车型产品越来越多,市占率销量越来越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具体来说,是市场环境变了,消费者心态变了,竞争对手也变了。当年帮助斯柯达迅速成功的逻辑——德系驾驶品质+实用主义精髓——恰好成为了十年后,斯柯达品牌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
作为二线偏弱的合资品牌,斯柯达和它的难兄难弟们一样,面临着是要品牌个性,还是要市场占有率的选择题。主流的合资、豪华品牌,占据了最重要的阵地,在车型定位,核心技术,成本分摊,渠道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有着天然的先发优势。这个世界的规律往往就是这样,大者通吃,二八定律。
在这个视频都短到只能有10秒钟的时代,太过于复杂的记忆点,都难以传播。什么是好的驾驶品质?什么是实用主义的设计?对年轻的Z世代消费者们来说,他们记不住这么多虚无的特点。一辆车都是特点,那就没有特点。
但如果一个品牌过于追求它的“主打”特点,却又会牺牲整体的市场份额。比如有的豪华品牌主打安全,有的电动品牌主打女车主路线,起步是容易了,但天花板往往不高。毕竟任何独特的需求,都是有成本的,满足一部分市场的需求,对其他大部分来说,就是浪费钱。更难的是,对于二线合资品牌来说,主打的10-18w的价格区间,正在不断地被蚕食。上有主流豪华品牌下压,无所谓什么横置车,三缸车,只要卖得掉的就是好车,不到20w买个最入门的宝马奥迪,很简单。下有自主品牌上攻,不断成立高端的产品线,甚至成立一个品牌,来进攻这个市场,吉利,长城新款旗舰车型,空间一个比一个大,配置一个比一个高。困难的不是斯柯达一家,那面对这么复杂的态势,他们是怎么做的?



斯柯达曾经非常执着地引入旅行车文化

这两天奥运会如火如荼。其实08年奥运的时候,当时斯柯达这个品牌刚刚进入国内,就第一批进口51台Octavia旅行版到国内,执行北京奥运会自行车比赛引导车的任务。从此开始了这个东欧品牌在中国的旅程。Superb旅行版,MQB平台Octavia旅行版,一直到国产版明锐旅行,斯柯达不断将欧洲的旅行车文化介绍到国内,并有了一批坚定的拥趸,甚至不到15年就形成了玩“老车”的独特圈子。前段时间爱车的诺诺还修整了一台这样的二手车,还是挺有意思的。
要么索性斯柯达主打旅行轿车业务,把整个销售渠道缩小,坚守品牌到下一次市场机会出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12-10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早出门的时候刷了一下朋友圈,看到广汇已经开始倾销资源车了。
1.4T速派包牌13万多一些,超划算。


营销团队解散,那已经生产的,和在产的,以及在途的零配件,都应该会低价处理了。
这时候买斯柯达的车,应该很划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12-10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Skoda目前不会退出中国,解散独立的团队回归到上汽大众,算是机构调整,之前Skoda销量大的时候,很多机构组织都是独立于上汽大众的,现在销量低迷做出正常的机构调整,估计觉得养Skoda一群人一点效益没有,产品连连败北,裁掉算了。
要说真的退出中国,难道不应该是捷达这牌子先走一步么?我穷的要死,我也相信Skoda品质高于特供品牌Jetta,都属于大众旗下低端品牌,但是Skoda确是全球商标
发表于 2021-12-10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11月19日开幕的广州车展,不会再有斯柯达展台了。
利益相关:前斯柯达营销部门员工,服务10年+,今年2月离职。9月份全国营销团队大幅缩编,我比同事们早了6个月感受这一天的到来。同事们大概的去向有3个:去本地上海大众或者ID品牌、去上海总部、离职走人。7月份这个消息上热榜的时候,当天好多前同事和我打听当时离职的情况,以及大家最关心的:赔偿金扣税吗?
虽然离开了,但是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是很难过的。我工作了12年,将近11年时间在斯柯达,人生中最重要的职场经历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和同事们的感情也很深。感觉内心的价值观有一部分被摧毁了,奋斗过的一切成了虚无——不是矫情,是我真实的感受。
在2010年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成为了斯柯达全球最大市场,全年销量180515辆,同比增长47%。我2011年8月入职斯柯达市场部门,全国的汽车市场都是增量,形势一片大好。那时候就感觉,做什么都是对的,做什么活动销量都能增加。其实现在反过来想想,就是猪站在了风口上。
当时斯柯达只有晶锐明锐昊锐三款车,走的是音乐代言人路线。最火的时候赞助了张学友二分之一全国演唱会,我还跟着领导去参加了全国巡演第一站湛江站的发布会活动,蹭了一张和张学友的合影,听了好多张学友超级亲民的段子。


然而从15年以后,唱衰斯柯达的新闻就与日俱增,到了今年,已经无力回天了。这个品牌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这个地步的?作为一个十多年的老员工,我觉得有双品牌的掣肘,也有人为的弊病。
产品少,节奏还慢
从2011-2018年,斯柯达在华的数据都是呈增长状态。然而和东风日产等合资品牌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年份斯柯达销量(万辆)车型东风日产(万辆)
2010年18明锐、晶锐、昊锐66
2011年2280
2012年23.577.3
2013年22.7rapid昕锐、yeti野帝92.6
2014年2889
2015年28.1104
2016年33113
2017年32.5SUV柯迪亚克、柯珞克112
2018年34.1SUV柯米克116
2019年28.2117
2020年17.3113
从2010年到2019年,十年时间,斯柯达只增加了8款车型,还有两款已经接近退市了(晶锐、yeti)。而友商们三年一大改,一年一小改,两年至少推出一款新车,明显对国人的消费节奏把握的更稳。
除了新车数量少,选品、推广也是一大问题。比如2013年上市了两个新车,yeti野帝和rapid昕锐,这两个车在推广上面都不尽如人意:天时地利人和三不沾。
带着英国suv销量第一名桂冠国产化的Yeti,大众的中德高层对它寄予了厚望,本以为能够再次创造上海大众途观的销售神迹,结果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滑铁卢。Yeti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和国人对于SUV的审美大相径庭。当时流传最广的评价就是小、丑、贵。野帝的名字也被一众铁粉纷纷吐槽,明明可以叫更加高大上的雪人,结果弄了一个很土很俗的名字。


等到2015年尾巴加了一个轮胎,请大湾区兄弟团代言的时候,销量上来了,结果产能又不足了,白白浪费了一波市场预算。


等到斯柯达真正引入和国人审美观一致的柯迪亚克的时候,已经是2017年了。途观2010年上市,直接引爆了中国SUV市场。7年的时间,中国的SUV市场已经经过了几轮洗牌,市场趋紧饱和。这时候才姗姗来迟的柯迪亚克,连饭后甜点都算不上了。
Rapid则是苦于双品牌的战略掣肘,处处要给桑坦纳让路。13年昕锐、新桑坦纳和新捷达几乎是同期上市,我们市场部想蹭其他两个车型的热度,管自己叫“德系三雄”。原本是定了在广州车展昕锐首发上市。结果因为和新桑坦纳撞期,就被取消了。昕锐的主要销售途径就是代替捷达和桑坦纳进军驾校市场和出租市场,失去了上市先机就失去了年底旧车淘汰那一批机会。而机会一旦错过,一个身位就会拉开无限的距离。后来几年里,昕锐几乎彻底放弃了散客市场,只能靠低价拼集团采购。最低的时候一台手动挡卖出过5万出头的价格,远远低于生产成本,全靠大客户部门的专项扶持资金才勉强通过采购合同。
人事更迭快,管理方式变化大
当时招我进公司的领导,是一个有水平也有担当的人。他和我说过的话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放心干,出了啥事我替你担着”。我在这批领导身上学到的,不仅有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有对于权威的质疑和挑战。比如总部给我们区域一个任务,我当时作为一个刚毕业2年的菜鸟,脑子里只有服从安排和尽力落实二字。但是我领导可以逐条批驳这条政策的不合理之处,告诉我哪些意见不用理会,直接反馈即可。如任何人有异议,电话直接找他聊。当时区域和总部的关系,大家是相互配合的。在全国一盘棋的规划下,区域也有自行处理的灵活度。
同期的那批公司高层领导,业务能力高,做人也都很有水平,称得上是谦谦君子。比如有个市场部的高级经理,台湾人,修养非常好,开会的时候能把每个人都照顾的非常周到。批评你的时候你也觉得是如沐春风,因为人家真的水平非常高,既中肯,又句句都在点子上。有一次来我们区域开会,我看到他进门,远远的在座位上和他打招呼,他身高腿长,几步走到我对面,大力的和我握手。蹭张学友合影那次也是和他一起出差,签约以后有个合影环节,他主动把机会让给了我和另一个女同事。
当时整体市场很好,做什么都是对的。销量节节攀升,销售和市场部门的关系也足够和谐,两个部门之间都是相互配合的状态。比如刚到公司那年参加全国区域上市会比稿,到我上台展示的时候评委们都昏昏欲睡了,我们区域的销售副总帮我“咣”的一下敲了一声锣,把大家都叫醒了。最后我们区域拿了全国第一,30万的项目奖金,大家都非常开心。
我刚进公司的前两年,从上到下的管理团队都很稳定。到了2013年前后,因为销量稳步增长,斯柯达国内营销团队从6个区域,变成了8个区域。区域和总部的关系也不再是相互配合,而是唯总部马首是瞻,以前和谐的气氛荡然无存。不但区域总经理职位成为了各路英雄豪杰的试金石,而且还专门为总部出来的青年才俊们在各个区域增加了一堆管理岗。这里面有贤的,也有不贤的。以我们区为例,10年换了7个大区老总,最后5-6年几乎每年1个。有的是在区域镀个金就回去高升的,有的是间接跳去其他品牌的。以至于同事之间开玩笑说,我们现在搞领导辞旧迎这一套,比新车上市会还熟练:10年换了7个老总,但是只上市了5款新车型。
斯柯达团队的国内营销高层,变化也不小。有的职位变动来自集团人事部的邮件通知,有的来自微信群法制频道新闻的截图。怎么说呢,都认识,都见过,一声叹息吧。
国内区域团队目前的现状
斯柯达全国只保留了4个大区,几个商务处。和全盛时期的将近300人相比,现在区域营销团队人员大概也就是不到100个了吧!我和同事们联系,他们的说法大多是:事多钱少,出差量剧增。先骑驴找马,有好的就走。但是考虑到今年这个情况,短期内能跑的概率也不是很大。
经销商体系还在,几个集团店的老总朋友圈还是日复一日的吆喝着,基本上还是以促销为主。作为一个售前基本不怎么盈利的品牌,老店可以靠售后再撑一阵子,建店2-3年的店就很吃亏,可能从开店伊始就是靠着建店返利和增值业务活着。现在投资人看到厂家这个情况,估计也坚持不了多久了。一旦没有了精气神和主心骨,撤资退网就是势在必行的事儿了。
但是,我估计整个品牌短期内完全撤出中国的可能性不大,毕竟去年7月成都车展刚交付了第300万辆车。以上海大众品牌的实力来说,养活区域营销团队一百来人,给300多家经销商供货还是绰绰有余的。
一些碎碎念:
刚进入斯柯达那年,我对入职培训里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努力实现客户的期待并超越。但是在随后的十年中,我觉得这句话离落地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最简单的,就是产品的更新换代问题。
13年左右,其实斯柯达在国内的口碑是很好的。“懂大众的都买了斯柯达”这句真的不是一句4A公司拍脑袋想出来的广告词,而是来自经销商的一线反馈,然后被市场部发扬光大,拿到全国遍地开花。那时候的国产车都还没有减配,斯柯达确实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然而,始终慢几拍的产品节奏,以及对中国市场只关注产出,不关注投入的做法,终究还是伤了消费者的心。再经典的造型也得与时俱进,再好的产品也得接地气,才能打动新一代的消费者。情怀和老本只能吃一时,吃不了一辈子。德国公司出品,往好里说是慢工出细活,往实在点说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一款新车预告3年,第4年才落地国产,活活把铁粉熬成了黑粉。
但是这点其实不是大众一家的问题,所有的跨国企业,国际巨头,都没有见过中国这么有活力的市场。如果不放下自己的傲慢,坚持用他们固有的方式和节奏来耕耘,都只有出局一个结果。
而对于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中国汽车行业来说,离批条子、找关系才能提车的过去已经越来越远了。现在卖车拼的既是汽车的质量,也是紧跟潮流的外观,更是对消费者心态的把握。如果不改变粗放的生产、销售策略,还是用采取给区域压批售、让经销商多备库、月底冲销量就用转卖来充数的方式,数据迟早会有崩盘的一天。斯柯达品牌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Ps:今天之所忽然有感而发的写下这个回答,是因为我忽然很伤感的发现,今年是我毕业以来第一年缺席广州车展,也是我进入汽车行业以后,第一年没有斯柯达展台的广州车展。
再见,广交会A馆6.1展台。
再见,斯柯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12-10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奇怪这样的一个问题会成为热门话题。斯柯达的销量这二年来看的确有所下降,这个就好比企业在规划产品和沟通策略上的一些瓶颈导致没有很好的发展,但不意味着要着手退出市场。企业一般都会有遇到经营的阵痛期,或者玄乎点说叫风水轮流转。很久以前丰田在美国也面临退市的风险,包括这二年福特在中国遇到的困难一样,但是他们都没有宣布退出,而是卧薪尝胆,等待厚积薄发的机会,逐步改变经营理念以及运转模式,再次回到了主流市场。斯柯达目前正身处其中,从去年开始中外双方人事大幅度的换血,正是基于此。同时产品方面的推出,最新的大众平台MQB EVO用于明锐,接着SUV家族柯米克,柯珞克和柯迪亚克相继马上推出PA换新产品,2022年也计划推出4款更新换代车型。市场营销也在转变,从传统逐步转到数字媒体,social化运作,都是人事换血后的新举措。的确在新能源车上斯柯达的步骤有点偏慢,这是企业的决策,新能源让VW品牌先行占领市场,无可厚非。我作为上汽大众的资深员工看到这条问题后有感而发,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郑重声明:
我们将终止一切与吴亦凡的商务合作。
我一台斯柯达都不会卖给他。   谢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12-10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斯柯达只是个影子,一个二线合资品牌如今在华尴尬处境的缩影(诸如此类品牌,我还看到了福特、马自达、起亚等)。
这种压力是一步步传导的:
首先,一线合资品牌承受这来自顶部豪华品牌的降维打击(如今豪华品牌策略:绝不坑“穷人”,也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富人)
其次,自主品牌高端化进程在加剧,ICE(燃油)市场,有诸如领克、WEY等自主高端品牌的向上突破;NEV(新能源)市场更不用说,时代变革背景下,传统的“游戏秩序”正在“重构”。


在Top Down和Bottom Up的双重挤压下,诸如斯柯达此类的二线合资品牌承受着更为强烈的生存压力


对中国车市比较了解的朋友都清楚,当下变革背景下,首当其冲的韩系品牌早两年早斯柯达一步,先行下马。然而,经过两年的沉沦,如今以主打运动、年轻的韩系似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实现触底反弹。


反观斯柯达对于自身的定位貌似没有什么认知,依旧沿用老大哥”大众“的套路(降本、减配、面子工程),对于自身品牌影响力过于自信。另外,在新能源火热的当下,我们也丝毫看不到斯柯达的身影。这么一来,我相信,在市场表现上屡屡受挫的斯柯达应该早已认清现实。


如今的解散国内营销团队,我更愿意理解为:如今的斯柯达已充分认清自身处境,做短暂内部休整,重新定位,至于退出中国,呵呵,不至于
PS. 当然如果不是,当我什么没说,就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12-10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声叹息啊。
首先还是产品不行吧,最近几年出的车真的丑;
然后品牌又不强,这种低端合资的空间已经被自主完全挤压。
再加上捷克作死,有这个结果也不奇怪了,半年就卖了2万辆。
发表于 2021-12-10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好事■
在中国厂商及品牌和外国厂商及品牌的竞争中,那些3、4、5、6、7、8、9……名必须死。
这样你才能当上3456789名。
然后在此基础上,你再去挑战1、2名
例如手机就是这样。



现在那些杂牌:现代起亚、FCA、PSA、福特、铃木马自达……在中国都不行了。
只剩下:大众奔驰宝马、丰田本田日产、通用了。
已经来到了最后的跟德国汽车和日本汽车的决战。

奔驰宝马弄不过,或者蔚来小鹏理想红旗来弄,而且这个市场也不是最主要的。
但大众和日本三大一定要拉下马。

这样中国汽车才有光明的未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12-1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hr/>只是我依然不看好新势力…
我觉得他们和他们的用户,还远没成熟…
发表于 2021-12-10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看待斯柯达解散国内营销团队,这其实很容易理解。
1.斯柯达的产品力不行,低端合资品牌完全被国产自主品牌碾压得失去生存空间。
2.斯柯达品牌力太差。
除了外观令很多人吐槽,走廉价大众战略一开始就是错的,导致国人对这个品牌越来越没有认知度。
3.斯柯达在不久的将来会退出中国市场。
4.反映了国产自主品牌的崛起,对合资汽车品牌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5.说明了合资品牌必须要设计出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车辆,否则终将被市场淘汰。
最后,你觉得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汽车品牌还有哪些呢?欢迎留言评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5-5-15 02:32 , Processed in 0.14165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