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15|回复: 20

媒体发文批评游戏圈等亚文化圈,称「兴趣爱好不应成为不良嗜好」,如何多方共治青少年小圈子畸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9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媒体发布报道《拒绝兴趣爱好变不良嗜好 多方共治青少年小圈子畸变》,文中称因兴趣爱好而形成的亚文化小圈子,比如饭圈、绘圈、游戏圈(细分为主机圈、网游圈、手游圈等)、Lo圈、汉服圈、谷圈等,让青少年享受着迥异于上一代的精神生活与社交关系。
但是封闭化的特征也使其滋生种种畸变:上瘾沉迷、过度消费、钳制言论、网络暴力……沉浸其中的青少年,消费、时间、社交、法律观念被侵蚀扭曲。
上海交通大学江凌研究院指出,部分青少年囿于某些圈子里,在信息过滤下,言论会走向片面化、标签化、情绪化甚至极端化。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胜枝指出,对于青少年网络亚文化存在圈层化、封闭化的现象,对网络亚文化的干预应当以宣传为主,通过家长、学校、技术、法律的力量共同改善。北京晚报还在图解新闻中指出,互联网平台要改进完善技术、强化内容治理,不迎合炒作、粗口等不良文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8-29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条我给看笑了,一下子暴露了作者对文化的无知和浅薄。
工作日游戏超2小时又怎么了?
现在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加负,996又违法。换句话说,对于国人来说,抛掉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身下的(娱乐+家庭生活)时间也该有8小时。
那么花两个小时玩游戏算个球,虽然我不怎么玩游戏,但是个人觉得这不是问题。把这个列为问题只能说明写这个文章的人脑子里的娱乐活动就没有游戏或者就没有娱乐活动,这种人不是变向对抗国家法律吗?
至于文章说的“网络暴力”、“过度消费”、“舆论钳制”是亚文化圈本身的问题吗?
这就是另一种缘木求鱼了,这些东西跟兴趣本身无关,往往是别的原因造成的。
没有游戏/古风/追星的,这些小孩子就乖乖听话吗?
骗鬼呢?
过去没这些东西,街溜子照样通过歌厅、台球厅、街头学古惑仔发泄无处安放的青春。
那时候的危害可不是网络暴力,而是物理暴力。
那时候的舆论钳制是直接物理说服。
与之相比,新时代小孩的玩法安全多了。
如果真想整治不良现象要从病根山看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8-29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上的字不太清晰,看了两位高校老师说的内容,第一位老师说的是:
青少年囿于某些圈子里,在信息过滤下,言论会走向片面化、标签化、情绪化甚至极端化。
第二位老师说的是:
对于青少年网络亚文化存在圈层化、封闭化的现象,对网络亚文化的干预应当以宣传为主,通过家长、学校、技术、法律的力量共同改善。
然后标题写到爱好不是问题,畸变需要警惕,其实这篇文章主要面对的受众并不是青少年,而是互联网从业者,家中,老师这三者,目的就是通过这三者联合起来将小圈子的氛围营造的健康,积极向上,这部分的内容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里面举得几个案例,人肉网爆,洗脑奴役,过度消费的场景案例确实是比较过分,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之后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吞噬时间这一点我倒是不十分认同,毕竟我从小玩游戏长大,每天的时间肯定是超过两个小时的,游戏作为休息娱乐消遣的一种,和打麻将,喝酒,抽烟一样,都是一种爱好,游戏还是花费相对来说较小的一种。
我倒是很理解这篇文章的出发点与动机是好的,但网友为什么每次听到类似的新闻都会觉得很难受,很暴躁,想反抗的心情我也十分理解,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已经不想在被抨击教育了,尤其是这种文章,总像当年家长不停说“我是为你好”一样,他们的目的和动机是好的,可是听的人总是感觉会被冒犯到,哪怕知道对方说的是有道理的,心里也会感觉很不爽。
总的来说,我倒是希望媒体少做一点类似的宣传,因为读者总是会有自己的理解,这种宣传多了总会让人认为小圈子就是一个充满负面性的地方,从而一听到“小圈子”三个字就风声鹤唳。建议可以通过一些切实的手段来维护小圈子的健康发展,比如通过一些技术禁止未成年人过度消费,屏蔽一些辱骂的关键字,让学校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百花齐放,兼容并包,让大家的爱好都得到社会积极的认可。
实际上我的意见就是少说话,多做事。
发表于 2021-8-29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不谈好不好,先说为什么有
游戏圈也好,历史圈也好
这类亚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主流文化圈没青少年的位置
人类对文化的需求仅次于衣食住行
当主文化圈没位置,没发言权,甚至连参与权都没有的时候
青少年会像水下憋气一样,拼命寻找出气孔
这些亚文化圈就是他们的出气孔

很多人都说亚文化圈丑陋
我劝这么说的人自己憋气一分钟,然后再把自己出来透气的样子拍下来看看,是不是也很丑
任何一个文化圈,在刚刚出现的时候,都难说有多好看
好看,是屁股坐稳了之后的事情,是气喘匀了之后的事情

所以亚文化圈真正需要的不是整治,而是保护
溺水的人刚刚上岸,他需要的是救护
这是他很危险的时候
旁边的人可以趁着他气没喘匀,抢夺他的东西,侵犯他的身体,欺骗他
你不让主流文化圈的位置就算了,还不让别人从亚文化圈上岸,那就太不对了
所以谈共治不合适
应该叫公助
保护亚文化圈的安全,帮助青少年增加文化发声渠道
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文化高地,给人家一个站的位置
别一个个占着茅坑不拉屎
主流文化圈被欧美日韩吊着打
亚文化圈自己不会搞还不让年轻人搞
这就不合适了
发表于 2021-8-29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Ps:不用说什么只是整治不良现象之类的,急需大规模整治的东西多了去了,直播平台的不良文化低龄化不空前严重吗?男女对立引起的年轻人互撕不空前严重吗?可这帮人怎么就偏偏把精力放在这几种十个人里挑不出一个爱好者的小众圈子的个别案例上,还这么大做文章?再说了,在座的各位都是老观众了,他们的这个整治哪回不是该管的没管住,不该管的瞎搅合?
以下原文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市场上,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都被欧美日吊着打,这帮文化领域的专家领导功不可没。
进入正题之前先让大家对这帮人有个基础的认识吧。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从事过军宣工作,因为各单位在平面媒体(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的数量是纳入考核的,所以各个部队对这方面都比较积极。而朋友的具体工作内容就包括思考部队里边有哪些需要批判的东西,比如手机使用方面,战士看直播有什么不好,玩手游有什么不好,使用微信有哪些泄密隐患。最终写出批判的文章拿去投稿,再去继续鸡蛋里挑骨头。
这是相对干净的军宣,相比之下,社会上的这些专家和媒体做的事也差不多,不过他们发批判什么东西的文章,挣的是大把的钱。
所以很多媒体都十分恶臭。
国人求稳的执念太重了,家长看到孩子喜欢一样运动便觉得这不安全,要取缔。看到孩子看的东西有刺激要素就觉得影响不好,要取缔。在他们眼里,年轻人只有读书工作是正道。
这种思想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文化受众群体,一群中老年人看到媒体说什么玩意对自家孩子有负面影响,也不管对不对就争相转发。当然,文章对不对,这些人也看不出来。
于是,一些媒体和专家学者没胆子去搞揭露、搞社会分析,因为那会得罪大资本。但他们拿手无寸铁的年轻人小众圈层开刀挣媒体钱的胆子有,而且很大。
为什么?因为你好欺负啊,拿你们这些玩游戏的、玩运动的、玩小众爱好的开刀,你能怎么样?今天饭圈是被铁拳锤了,这帮专家媒体看着大资本挨打站稳了,便一股脑涌出来批斗,连带着给一群小众圈子扣上高帽子,一起批斗。
搁以前肖战出一咬三光点破亿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你看看这个苟屁媒体在哪呢?
所以诸位也不必争辩称我们的爱好人畜无害、我们有爱好的自由、我们很多都是成年人能管好自己什么的,因为这帮专家根本没考虑这个。人家的思路是这样的。
先确立一个中心思想:我要批斗一个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刷功勋,挣W
然后思考:有哪些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可能有危害,有什么危害,没有危害的话我能给他解释出来什么危害。
最后,媒体人便写出了这样一篇文章:水弹玩具枪非常危险!因为它能打碎鸡蛋,能打穿a4纸,所以如果它打到孩子的眼睛,效果不堪设想!(别笑,原话)
于是,警察没收水弹枪,测动能,超过1.8焦的你就有大麻烦了。玩水弹枪的单兵装备军迷圈和wargame圈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水弹玩家很委屈:这玩意的威力怼着人打都打不破皮,而且我们玩枪都戴着护目镜,怎么就犯了天条了?
抱歉,这事不怪你,只是有人想要带头搞点什么来给自己整点功勋,碰巧搞了你罢了。至于你所喜爱的一切突然灰飞烟灭?那是某些人的无意之举而已。




他们想找个靶子打,让这种“垮掉一代”类新闻的受众群体转发评论,以此收获关注和流量罢了,而碰巧了,现在他们找的靶子是你。
Ps:一开始日本文化也没人喜欢,但日本人用艺术表现手法大胆的acg为载体,把它给推出去了,几十年过去之后甚至形成了一种现代的新型文化
同理,美国这个没啥历史的国家也一样创造了自己的现代文化,并且绑架了全球。
我们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文化积淀优势,可现在为什么我们跟欧美日的程度差得那么远,哪些部门、哪些思潮下的人应当对此负责,这是值得反思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8-29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快就要闭关了,预计未来年度在知乎上就要完全隐身了,趁这个问题的机会来做一点跳大神的预言,也不搞以前那种什么痛骂庸俗文化了。
<hr/>其实亚文化是很糟糕的,圈子内的荒唐事也的确是非常多。我对此实在太了解了,当下互联网上最恶丑最离谱的亚文化圈子,
V圈的反串钓鱼,神神兔兔和抗友的三棺,N友的米线,键政圈的魔怔,哪一个不是令人闻风丧胆,不可理喻的东西?
然而我要问的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人们闲的蛋疼,不好好回归生活,享受生活,而非要到网上来发病?为什么不在他们的大house里面吃牛排,生三胎?
这种戾气,这种魔怔的背后,只能是一种政治性抑郁
我一直以来的断言是:键政是泛亚文化的核心。
这背后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是:泛亚文化就是参与者的政治本身。各种小圈之间的分裂对立和运作的逻辑,以及无底线的手段和政治斗争毫无二致。尤其是其中那种无底线式的方法,比如说开盒,网暴,堪称是互联网上的“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虽然是完全反动的运用。
但是它们是表面的,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泛亚文化的根本问题不在文化之中。很可惜的是,能够参与这个问题解决的大手,整天只想着对文化出击。
不能解决的最终表现就是,在开完盒,网暴完别人,让别人抑郁退网以后, Nothing else,什么也没发生。“时间永是流逝,街仍旧太平。”
与上述全部反动性的表面相对应的就是亚文化。
但我说了是表面,在这种表面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否定的内核,一种本身具有改变的目的,只不过由于受到某种庸俗的抑制,所以才堕落成了上述反动的表象。
亚文化当中是有意图改变的先进的东西的,但它不能参与任何改变,因此才会泛化,才会堕落成无聊的网络战争。
<hr/>在政治性抑郁所对应的东西不能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文化受抑制的泛化,对应的亚文化当然就是这种反动的东西。他不能够以正面的形式参与到任何现实的政治,也不可能以任何美好正能量的形式参与到虚拟的文化(这是自然的,一个经典“生活不如意”的人怎么能够参与美好呢?),所以最终产生出的反动的亚文化,不是很正常吗?
但是我的视角在于:为什么它就不能够以正面的形式参与到现实呢?
关于这一点不能多谈,但可以确定的是,现在,在不少方面,人们已经有意识有目的的动用文化的力量,并且开始影响现实。
在亚文化的泛化也就是泛亚文化中,亚文化提供了反抗的改变的内核,而泛化则提供给他真实的力量。因此,我才将改变的某些部分的希望寄托在这。
<hr/>至于文中大谈的所谓青少年嘛,我只能说这三个字,凡是出现在正经报道上,你就将其看作“全宇宙(至少也是铁拳范围内)所有人类”就行——反正至今为止还没有谁发明过区分青少年的真正标准(据联合国说50岁还是青年呢)。
出现这三个字用来指责完全是一种庸俗文化中常见的意识形态,主要是调动一下人们生物上的某种莫名感性,只要一提到青少年啊,未成年人啊,就会突然害怕起来,好像过去现在未来他们一直在承受的某些庸俗文化强加的痛苦,反而已经消失了一样。
除了最近打击辅导班以外,近几十年来的全部教育改革,到底对他们起到的是什么?我是不太好说。而这些东西在我们的口径里面,从来都没有被称为什么不良兴趣爱好小圈子吧?但是效果如何?
所以说,宣称这种正义的庸俗文化正是最远离这种正义的。(好吧,我又违背了开头说的,又开始大骂庸俗文化了(主要是因为这种说词实在是太典中典,以至于任何人都听腻了))
<hr/>停留在“老爷心善,看不得这些。”,而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对着人们的疯狂在文化上反映出的恶劣指手画脚,本身就不是文化的,因为他装出一副看不到这些文化从何而来的样子。至于揣测这背后的东西可以更体面下来(比如说宣称人们都可以和谐起来),这与人们平时经典的生活不如意又形成了矛盾。如果要我说,那我就说:我生活确实挺不如意的,怎么的?
不是文化被指定成某种运动的工具,而是他本来就是这种东西。不是人们非要强行把自己的戾气投射在文化上,而是他本来就是用来消解这些的。
真正需要消解和整治的是我们的现实生活。

文化上的癫狂,在达到彻底的魔怔之前,要么是现实发生变化,要么就是文化上幻想的事物介入现实。(更具体的表现,就类似于近年来常见的舆论干扰司法,虽然说这其实是件坏事,但是xx毕竟不是请客吃饭)
<hr/>至于整治小圈子,老实说,我觉得唯一有希望的一点操作就是各个平台把它们那些无聊的审核的力气转移到人身攻击的范畴上去,最近知乎就有不少大佬,因为对人身攻击管的不够好,而退知乎。但凡小管家能把他审核敏感言论的力气,花在审核人身攻击上,又何至于此?
但是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把力气花在了前面的事情上,所以:攻击不了别的就只能攻击人身了。
<hr/>对于文化创作,这完全不是上面我谈的,因为我上面谈的文化是对应于数量极大的普通参与者的,而创作者或者是创作资本,这些真的是做生意的事情,只要一个亚文化圈子能够体现出足够的吸睛,足够的流量,自然会有资本加入。我上溯的东西也许会在这一过程中借东风而泛化,但是大概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至于我国的那些文化资本水平低劣,创作水准不够,这原因就得追溯到我说的现实上去,而不能怪在我上面说的那种文化上,因为那些文化的创造力确实是很强的,问题是你敢让它们创造吗?(创持)
你不能指望只有亚文化的内容和流量,却对它的内核一点都不能妥协,单就文化产品来说,只要有了载体和内容,迟早是会把思想搭上去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能搭多少,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吗?
“法无允许,皆不可为。”在这种情况下还谈什么文化呢?
<hr/>工具人,机器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文化只要存在,他背后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参与者,都将是有自己的独立主体性的个体,而不是只会“感恩”的僵尸。
你要么放弃无处不在的感恩,要么你就只能用感恩文化来代替一切文化。——但是你又没有这么多产品,这能怪谁?
要是主旋律创作一年能够出100部流浪星球水准的电影,还用得着什么亚文化?
说到底,庸俗文化说的所谓主流,指的仅仅只是一种被集中指定的感恩,表面上看好像很大,其实细究起来内容少的可怜,因为集中指定者就那么几个,跟分散在整个文化中的大量创作根本比不了。靠这点内容怎么可能喂的饱天下这么多人呢?
发表于 2021-8-29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了爱豆,只能打榜萌宠了

意义

消费主义横行,传统的公序良俗逐渐瓦解,而新的礼乐,按照其余发达国家的准则,保守主义的崛起的概率微乎其微。
这是新时代最后的一次“敦教化”



提出的问题 :
亚文化圈子过度消费,网络暴力,吞噬时间,钳制言论……
解决方案 :
家长和学校的教化,引导思考亚文化双面性
我的疑虑

    成人尚难以节制,何况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多方对青少年管控的缺位是否也算得上社会公序良俗崩溃的开始呢(某种程度上,学校不愿管,家长没空管)…….部分亚文化领域劣作频出,误人子弟,是源头之罪,管控之失,或者源于管控呢?(其实都有)为何主流文化圈在这个层面上缺位了呢?
能解决上述问题

既是正本溯源,文化领域在繁荣的同时得到引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到来,而不是现在,的粪池蝶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8-29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防治亚文化圈畸变,归根结底还是要把亚文化圈与主流文化圈深度捆绑在一起,让主流文化圈逐渐同化亚文化圈。
这篇文章写的是不错,但是有一个问题,通篇没有解释主流文化圈到底是个啥。主流文化圈肯定是老一辈喜欢的,老一辈最喜欢的是啥,排第一位的肯定是炒房啊。
如果说主流文化圈排第一的是炒房,也就是房圈,那就简单了。
比如游戏圈,可以把防沉迷验证,改成房产验证,进游戏要输本人信息和土地所有证编号,名下每有一套房,一天可以多玩一小时。名下没房,直接禁止登录。
再比如娃圈,可以给娃强制落户口,名下每有60平的房子,可以给一个娃落户口,没房的就直接强制销毁,俗话说得好,宁可零件成盒,不能多养一个。
再比如饭圈,拿房产证打榜,比谁家粉丝房子价值高不就行了,每个城市拟定一个房价系数,粉丝输自己的房产证编号,那边联网计算价值。
归根结底,亚文化圈并不可怕,合理引导,一定也可以带动亚文化圈与房圈的转化。
抛砖引玉,水平不足,大家集思广益哈。
发表于 2021-8-29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泻药。
这话说得没毛病,但结尾让我蒙圈了,还要加强综合治理,这治理的还不够全面、透彻?
不囤在某个圈子里,来让各种……呃,一大堆词汇,呃……正常化!倒是可以啊,我觉得挺好的。那么,是不是该让课程、备考、上班、车房、考证压力减少一些,不然怎么有时间出圈,啊,“享受正常社交和生活”呢?教授大大您说是不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8-29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魔怔属于精神心理问题。一些青少年因为本身存在种种心理问题、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的问题,他们为了逃避现实,长期在小圈子里脱离现实交流,沉迷其中,这也包括了一些亚文化圈子;致使他们的真实生活矛盾丛生,导致人格冲突。因为心理问题与家庭问题的基础,这些青少年出于自我认知失衡及价值评定失调导致的心理认同失常,极易被非客观存在的文化价值观影响,并在亚文化圈子中彼此强化,形成超价观念,导致联想障碍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极端思想,被敌对势力利用,全国近年已出现多起治安案件。青少年小圈子的畸变,主要是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导致的。至于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这是一个缺钱(经费)、缺人(专业技术人才)、缺枪(有效技术工具)的困难事情……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4-11-24 13:56 , Processed in 0.0728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