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APSchmidt

如何看待陈铭《立场》采访中家长「没游戏就没这个问题了」的观点,没了游戏世界会更好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8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很久之前的一个老段子,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不需要知道电子游戏是什么,它会不会造成近视,它会不会上瘾,我们只需要一个背锅侠,一个可以掩盖家庭教育失败、学校教育失败、社会教育失败的东西,现在它叫游戏,十五年前它是早恋,三十年前它是偶像,三十五年前它是香港电影,四十年前它是武侠小说。

前年一位家长冲进某游戏讨论群的破口大骂的事情就在网络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
这名家长的孩子正在上初二,因为经常玩游戏导致成绩下滑,每科成绩都达不到平均分。所以这名母亲加入了孩子所在的游戏讨论群,质问并责骂道:
搞到我儿子现在三更半夜都不睡觉,影响他的学习! 你们这个是什么群啊,你们这是害人不浅啊你们这个群! 我儿子每一科的成绩都不过那个平均分呐,他现在初二,你叫我儿子怎么办啊? 他现在还不到高中啊好不好?你们害死我儿子了!
不清楚内情的人或许都会站队这位母亲,但是网友却发现这个群里的群友其实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问题儿童,仔细一看才发现其中不乏985、211名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知名企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

所以,真正”害人不浅“的,真的是游戏吗?
游戏出现的年头不短了,不说传统游戏,只说网络游戏。1961年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在创造出世界第一款网络游戏,到今天已经有60年时间了。
上个世纪的事情我们不得而知,毕竟那个时候我们还忙着温饱,家长能让孩子吃饱饭就是大功一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有太多因素都已成为家长的“眼中钉”。
尤其是游戏,对于有些父母来讲,游戏犯下的罪简直罄竹难书。
2018年6月18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由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布,明确将“游戏障碍”加入成瘾性疾患的章节中,并明确提出3点诊断标准:

(1)对玩游戏的控制受损(比如开始时间,频率,持续时间等);
(2)玩游戏的重要程度高于其他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
(3)即使导致了负面影响,游戏行为仍在继续和升级。
有些人过度解读了标准,开始宣扬:“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视为精神病”,更有许多家长站在“禁止游戏”的高台上挥舞着旗帜,高呼着口号。
可是很多父母似乎没有停下来思考自身的问题,如果真的没有了网络游戏,孩子就真的会变好吗?
牧羊人自己贪玩,导致羊群去远处寻找更鲜美的草料而失踪,是否应该归因于草料太过鲜美?
一位游戏策划曾经说过“玩家在生活中得不到的,我们在游戏中给予他们,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沉迷游戏的原因。”不管是电脑游戏还是游戏,唯一不变的底层逻辑是:尽量规避挫败感,让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沮丧、挫败的人找到一个舒适的避风港。


我们不妨也把孩子成长的过程比作一个大型家庭类养成游戏。在这个游戏里,孩子和父母都是主角,只不过孩子是主角中的主角,也是养成的对象。
游戏开始,家长们在自己的副本任务里不停打怪,努力升级,用打怪升级掉落的物品和累积的金币帮孩子搞装备,衣食住行方面物品类的没少换,兴趣班、学习班没少报,一切都是为了能养成一个【完美孩子】。
不过副本任务的完成也不是全都简单。
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的爸爸,体力值已经不够再做一次“陪孩子捉迷藏”任务。
接了辅导孩子作业任务的妈妈,在过程中一次一次因为愤怒值的爆表而不得不中断任务。
就这样,家庭中的每个大人都在自己的任务线上使劲向前,甚至改变自己的角色任务,把任务重新定为“让孩子成为我想让他成为的人”,却唯独忘了看看,已经初步养成的孩子,自己的成长任务线到底有什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又自己给自己添加了什么。
在游戏里,孩子的感受不被重视,孩子的诉求不被看见,哪怕玩崩了,结果也不过就是重头开始。但在现实世界,日积月累的不理解、少陪伴,只会让孩子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越陷越深,比如家长深恶痛绝的“打游戏”。
一个一个的小家庭,构成了大世界。
孩子爱游戏本没有错,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事情成为所谓“毒害孩子的毒品”。
但是存在即合理,出现即有价值。我们不应该讨论“没了游戏世界会不会更好”,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再多点什么孩子会更快乐”。
当你在责怪自己孩子被游戏揽进温暖的臂弯里的时候,不妨坐下反思他们在没有手机、没有游戏时,是不是曾经因为偶尔成绩不好、考试失利而深陷挫折却没人安慰?在学校排名下滑的时候,你是不是只是责骂而不能陪伴他在现实生活中“升级打怪”,克服学业上的种种难题?


我是陪伴你学习的@松鼠Ai ~
发表于 2021-7-28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局小了
没有孩子更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个问题
发表于 2021-7-2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了游戏世界会不会更好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孩子还是那个样
实话告诉你,别提漫画书、电视、游戏了
小时候我宁愿抠一小时手指头也不想写作业

“毁灭”——从来都是解决问题中最蠢的方法


曾经看过一本书《游戏改变世界》
简麦戈尼格尔在书中用大量事例告诉我们,游戏击中了人类幸福的核心,提供了令人愉悦的奖励、刺激性的挑战和宏大的胜利,而这些都是现实世界十分匮乏的。她的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借助游戏的力量,让生活变得像游戏一样精彩。
那么学习,可以变得和游戏一样精彩么?



前提是满足4个决定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
    目标,玩家努力达到的具体结果;规则,为玩家如何实现目标做出限制;反馈系统,告诉玩家距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自愿参与,要求所有玩家都了解并愿意接受目标、规则和反馈。


打个比方,你想让小孩完成暑假作业的目标
第一步,得事先说明任务的奖惩措施(如每完成一项奖励打球,没有完成则加任务量)
第二步,准备好一个反馈系统(如计划表、每日实时更新,可以看到距目标进度)
大概长这样:
模板来源于@稿定设计
模板来源于@稿定设计
模板来源于@稿定设计
模板来源于@稿定设计
第三步,和孩子达成共识,(类似于游戏中的“知悉规则”)
准备好以上三步,那么恭喜你,这场关于学习的游戏就可以开始了。

最后,如果孩子通关,别忘了赠予一张勋章卡,以鼓励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是这样
PS: →戳我!2000+激励学习工具表/表彰证书素材模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7-28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宗明义的说,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鸵鸟行为,忽视一切问题的本质,而把所有的罪过推给一个事物,今天没有游戏,他们也会去找个别的靶子,永远没有他们满意的一天。


人这种生物,很容易沉迷在让自己舒服的状况中。但是沉溺在自己舒服的状况里是容易让生活止步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前两年流行一个说法,就是人要走出舒适区,这两年大家比较流行躺平,所以这个舒适区的说法就没那么流行了。躺平固然是一个应对人生的方法,但是有时候和舒适区的问题不是一个意思。可能,我觉得能随便看看电影,玩玩游戏就人生满足了,这是一种躺平。但是这样的前提起码是你随便买几个游戏不致于让自己这个月剩下的人生出现生存问题。所以我有时候开玩笑说,工作有时候努力一下,其实是为了游戏自由啊(笑)。


所以我对走出舒适区这个行为现在仍然有一定的认可,因为有时候确实状况是不进则退。到养孩子这个问题也是,有一些问题,如果你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区,那就会让养孩子这件事不断的恶化下去。


我特别喜欢李玫瑾教授一些观点,记得她在一个演讲里提到,很多孩子上学以后出现的问题,其实是因为6岁以前没有好好的教育才出现。和一个还不懂事的孩子交流肯定会显得吃力,那如果你就此放弃和孩子交流,忽视孩子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积累到6岁以后开始反噬你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一些家长,他们这个时候就会把这个现象怪到外部事物上去,完全不会去反思自己和孩子的沟通出了什么问题。每个孩子生下来都一样,除非出什么大岔子,不然每个人出生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天真,一样的空白,为什么你的孩子后面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而他的孩子就没有这个问题,如果仔细的反思,很可能你会发现这个小生命的成长里你犯了错,导致他后面的人生一直出现偏差,不行,这么想下去太可怕了,我可付不了这么大的责任,逃避吧,不是我的错,一定是xx的错!


我一个朋友,他作为一个父亲我就觉得问题很大,他单方面的觉得自己儿子做什么就是临时起意3分钟热度,所以他儿子有什么想法他就先入为主的认为他儿子不是那块料,自己就先把儿子的各种需求忽视掉了,还总把这小子三分钟热度挂嘴边。这样一方面他儿子对很多东西的兴趣就被他扼杀了,另一方面,你总在孩子的耳边说三分钟热度,时间一长你不怕自己孩子真觉得自己是三分钟热度么?


但是这样对他来说最容易呀,儿子说想做什么他只要说你三分钟热度就行了,根本不需要费心想哪些是儿子真的有可能做成的哪些不是。你看,对于他来说,三分钟热度是不是就是一个逃避的理由。


游戏也是很多家长疏于和孩子沟通进而导致孩子成长过程里出现问题的替罪羊。游戏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才不过几十年,世界上第一个电子游戏是上世纪1958年诞生于一个示波器的东西,到今天为止游戏才出现了多久。然而,那些失败的教育是游戏出现以后才出现的吗?显然不是,我从小听到的家长里短,甚至更出名的那些教育失败的社会新闻,再远古一些的不孝子的故事,可几乎都没有游戏的身影出现在其中。


光是我这么随便一想,就有沉迷赌博的,沉迷酒肉的,还有仗势欺人的。郭德纲有一个挺有名的单口,改编自《今古奇潭》,故事讲的是一个处处被纵容最后成为死刑犯的败类,绝对是值得口诛笔伐的教育失败典型,民国时代,那离电子游戏诞生可还得等几十年呢。


正面的典型呢?早在有电子游戏以前也有了啊,最有名的故事,孟母三迁,为了自己孩子的成长环境,妈妈宁愿多次搬家。


回头来看,天天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这多费事啊,但是把孩子的一些问题直接怪罪给一个什么东西,那多省事啊。


直到现在我都认为有些父母口中的“为了你好”是伪装成爱的控制欲,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缓慢而痛苦,所以绝大多数人选择逃避。你没能好好成长和学习,一定因为你爱玩游戏,你没能好好成长和学习,一定因为你没有处处听我的。天天挂在嘴边这些的父母们,你们自己听了自己的么?如果听了,那你们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么?


说远了,其实上面只是想说,游戏这个东西可能只是孩子们其他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罢了,如果他真的成长中出了问题,他除了沉迷游戏还可能沉迷短视频,沉迷喝酒打牌,什么东西到沉迷都是有害的,但适度又都是一种放松和充电的方式。我痛风以后看见太多成年人发现得这病不能喝酒简直世界末日降临了,喝酒可能仅仅是他生活中调剂的小情趣,但沉迷酒精就是酒精成瘾了,是一种需要干预的疾病。


说回游戏,如果你给你自己的孩子规划好他的生活习惯,做好前期的预防,游戏完全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你觉得游戏是问题,那应该反思一下,生活在21世纪的20年代,你有可能把游戏这个东西从一个人的生活完全去掉么。如果不能,那怎么让他对这个东西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习惯才是关键。


比如我认为未成年人在游戏的过程里比较容易失控的点有两个,时间和付费,如果你有耐心有方法的引导你的孩子,那么他根本就没那么容易沉迷在这个里面。


其实想要帮自己的孩子正确的规划游戏时间方法太多了,如果你家里是iOS的设备用户,家长控制只要你稍微研究一下就能发现有各种实用的模式。比如限制孩子付费,限制孩子某个app甚至是手机的使用时间等等。和你的孩子沟通好包括游戏在内的各种手机app的使用规则,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设置好这些,放手去做就好了。


好吧,我知道,这么说有给苹果打广告嫌疑。不过就算你不用苹果的设备,用的是安卓,一样有很多方法可以给你的孩子规划好各种时间。


很多手机游戏其实现在就已经有了家长守护系统,从注册开始就是严格的实名制,你的孩子想绕开这种系统注册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他是个未成年人,使用时间是严格的按国家规定的每天1.5小时限制的,节假日的限制时间是3小时。


内购付费这个是我一直认为的比较容易中招的点,有些成年人确实控制力都可能不够,那如果你使用了家长控制或者家长守护这类的功能,未成年人内购付费就会被控制。防沉迷系统是不允许8岁以下的孩子付费的。而8到18岁也是有400/天的限制的。


而系统本身也是有人脸识别这样的保险的,如果检测到疑似未成年人使用,或者拒绝验证的,都会被拒绝再次充值,现在甚至如果有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户,人脸识别被发现以后还会被一起纳入到未成年人监管中来。


即使是已经被无限妖魔化的游戏机,现在也是有成熟的家长控制系统的,如果不输入正确的口令,那么孩子就根本无法打开某些游戏。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各种家长控制和未成年人监管,都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根本问题还是你和孩子的沟通怎么样,如果你只是一味的堵,不去和你的孩子沟通,让他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规则,拒绝沟通,那给你再多的工具也没什么用。


我总喜欢提我本科一个同学,他当时严重的沉迷游戏,老师家长只是一味的吓唬,就算是找他谈话老师也是完全的片汤话,不走心,最后这个同学先是留级后来没能顺利毕业。但是如果当时他们有认真的和他沟通,就会发现他其实是因为一次严重的失恋,导致整个人逃避到了游戏里去,那个时候谁真的能去拉他一把,也许就不是那样的他了。那是我们的大学时光,他也已经不是一个未成年人了,一个成年人尚且如此,为什么要对你的孩子,一个未成年人这么没有耐心呢?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其实是复杂的,未成年人的游戏也不是简单的按一个按钮,就自动的按你想的方向发展下去,他所生活的环境(家庭),学习的环境(学校),社交环境统统都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影响。


生活的环境里有你作为他的父母为榜样,学习的环境有老师为榜样,社交环境里有同学和朋友。如果你自己都忍不住回家各种划拉手机,一到你自己孩子身上就双重标准,下雨天没事干在家打孩子,那你能指望你的孩子对游戏或者手机有多强的免疫力?如果学校的老师什么也不管只知道一刀切,那你能指望你的孩子对游戏有多正确的看法?反之,如果你和老师和孩子成长环境中各种可以给他带来改变的人一起努力,那孩子接触游戏又能如何?你跟孩子偶尔一起玩玩游戏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效的沟通可能面临着重重困难,可能面临着问题的反复出现,但是只有真正有效的沟通才能根本的解决问题,如果你只是一味的去干,去堵,换成你自己,你觉得会有效么?你自己都不信能解决问题吧?
发表于 2021-7-28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内容可能反常识。
“没游戏就没问题”在家长眼里应该被更精确的转译为“没电子游戏就能好好学习了”。但是恰恰是因为存在电子游戏,孩子才能好好学习
这个逻辑和“没有核武器就没有战争了”是一致的。在常规武器多如牛毛的情况下,只有核武器的存在才能维持长久和平。
想一想我爸那个年代,确实没有电子游戏,但是替代品何其丰富且几乎不可能在家里进行。
这意味着“游戏空间”和“学习空间”是断裂的,“学习”和“游戏”很难发生在同一个空间里。只可能存在“全部在玩”或“全部在学”,而后者压根反天性。这会有利于学习吗?孩子只会选择玩。
除非家长冒着亲子关系激化的风险强令孩子学习。
当“空间”保持断裂,继而“时间”也是分割的。
“学习状态”和“玩耍状态”的切换必然十分困难,根本没有“学一个小时玩15分钟”的可能性。
劳逸结合就从
劳逸劳逸劳逸劳逸劳逸
变成
劳劳劳劳劳劳劳......TMD!
逸!逸!逸!逸!逸!逸!逸!!!
但是当圆卡,游戏王,纸上画的闯关地下城,角色扮演,躲猫猫,抓人游戏,扑克,麻将,漫画书等全部电子化,“娱乐”获得空前的“空间自由度”,可以使得它和学习发生在同一个空间中
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老老实实的坐在椅子上,当学了一个小时习之后拿起手机玩一两局游戏,然后继续投入学习,如是循环。
不然要是把孩子放出去,不天黑是见不到人了。
强令没收游戏又禁止孩子出去的结果,就只能是孩子把教辅书里边边角角的“每日一笑”和“开心一下”栏目倒背如流。
教育也要讲辩证法。认为没了“电子游戏”就能保证“学习”,就像以为“电子游戏”本身具有欲望的属性,而这种欲望可以通过消灭“游戏”来消灭一样
实际上这种欲望完全是“逆向”的,玩的欲望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学习的排斥”。所以除非消灭学习,不然不可能消灭玩的欲望。
如果完全不学习,只是玩,一开始可能爽到飞起,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必然会越发无聊。
因为“我的欲望”不是“我的”欲望,而是另一个“他者”的欲望。不是“玩的欲望”,而是“否定学习”的欲望。所以只有当“学习”消失,这个欲望才能消失
而“电子游戏”,恰恰充当了这种“欲望的发泄点”,构成了“对学习的成功的否定”,从而使得孩子可以重归“学习”。而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主体性的压抑的结果,要么是爆发要么是破碎。
“爆发”不必说,“主体性的破碎”就是成为父母的木偶。
所以没了游戏会更好吗?
大概会更糟吧。
发表于 2021-7-28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游戏,孩子就不会沉迷于游戏了;
没有电视,孩子就不会沉迷于动画片了;
没有手机,孩子就不会沉迷于网络了;
没有零食,孩子就不会有蛀牙了;
没有爱情这种情感,孩子就不会早恋了;
没有优秀的孩子,孩子就不会平庸了;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以前那么好,现在不听话了、乱花钱了、沉迷于网络了……一切的问题都是外界、环境、别人的错。


<hr/>昨天在餐厅遇到一家三口,妈妈刚落座就开始大声训斥孩子:
你看看,100块钱没了吧;
就知道玩儿手机玩儿手机,你怎么不想着学习呢;
刚给你充的话费,这又没了100块钱;
一说你你还不愿意听,你怎么不想想学习;
瞧你学习那样,玩儿手机倒是挺能玩,这就没了100块钱了;

平时遇到这种情况,我都装做听不见、没看到,假装我们不在一个次元,但是这位妈妈斥责孩子的声音实在是太大了,并且一直在高频率的输出各种指责、讽刺的话语,话密到我都想劝劝她歇口气儿,所以我真是忍不住回头看了他们。
被训得小男孩儿胖胖的,看着像是三四年级的岁数,撅着嘴,眼睛低垂但也不时抬起眼皮环顾四周,说不上他是爱面子还是想寻找同情的目光,似乎他已经习惯了。
一直到我吃完饭,这位妈妈都还是在念叨孩子花了太多的话费,没有点餐,也没有停止的意思。
离开餐厅的一路上我都在想,这个妈妈的训话。
100块钱的话费真的不算少,一个小学左右的孩子一个月不到就玩儿进去这么多钱,除了手机好玩儿,想必父母也缺少监督吧。
生活中缺少沟通;
没有定下手机 / 电视 / 游戏机的使用规则;
遇到问题不解决问题而是只顾着输出不满的情绪;
我本来以为以上三点是我父母那代家长的通病,现在看来可能每一个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难做的完美,甚至很难做的妥当。


<hr/>网络游戏不是一直存在的,在没有游戏的那些年里,孩子们依旧有着让他们废寝忘食的游乐方式。
比如在外面疯跑、去河里捞鱼、挖坑烤土豆、捉蚂蚱、玩儿些暴力的骑马打仗之类的游戏等等。
人类也好,动物也罢,都是需要娱乐休闲的存在。
我们要解决的不是游戏,而是如何避免孩子沉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7-28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有了游戏世界才更好~
游戏是一种放松减压的娱乐,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游戏是个非常大的词,不仅仅包含特指的电子游戏,还包含比如现在的奥运会,这些其实都是人类的游戏。
假设这题特指的是电子游戏,其实我觉得电子游戏也很好,运用恰当完全可以放松减压。
家长怕沉迷,可能自古以来,吃喝嫖赌抽,不管哪一项,都有沉迷其中的人。
不过我不得不承认,游戏的奖励机制分外容易让孩子上瘾,尤其在学业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孩子分外想找个突破口。
不过我想说的两点是
如果没有游戏,孩子也会沉迷于其他东西。唐玄宗沉迷美色误国,大家都怪杨贵妃,那么如果他沉迷的是一条狗,大家都还会怪狗么?
现在强制要求孩子不玩游戏,可能或早或晚有一天,孩子自立了,沉迷游戏不可自拔。这都是很正常的,大学生多少人沉迷游戏不可自拔,反而耽误了后续生活。
个人觉得,这个可能是每个人需要经历的关口,当然每个人基因不一样,沉迷程度不同。与其如此,我们更应该正确引导孩子。
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
    给孩子培养一两项拿得出手的终身兴趣,夸赞是继续努力的动力放下手机,带孩子玩游戏也陪孩子玩电子游戏,跟孩子说里面的弯弯道道,让孩子懂得分辨好坏游戏从小时候看动画片开始,让孩子知道这是生活的一项娱乐,但是是有时间限制的娱乐。时间到了,我们就得关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7-28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话不是搞笑么……
这几年背锅的是游戏,以前是什么?
打牌?麻将?玻璃球?还是小说……本质都是娱乐活动。人可以没有娱乐活动么?大人都做不到吧……
发表于 2021-7-28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游戏没有问题,是未成年人玩游戏这件事有问题,根源还在家长身上。
<hr/>相比玩游戏,打麻将、KTV、钓鱼、抽烟喝酒这些,高贵了?
从身体损害来说,少部分半斤八两,大部分伤人伤己。
从家庭和谐来说,少部分鸡飞狗跳,大部分妻离子散。
起码对于成年人,玩游戏这种爱好远好于其他。
<hr/>问题在于未成年人,尤其是学生,是不可以沉迷游戏的。
沉迷任何都不行。
我见过未成年人沉迷打麻将的,沉迷看小说的,沉迷听相声的,沉迷谈恋爱的。
无一例外,都影响了学习。
只不过游戏是一种更普遍更有趣的东西,容易形成社会效应。
<hr/>孩子为什么会沉迷?
因为家长。
家长有足够的引导吗?有足够的陪伴吗?
美国经济发达,游戏产业也发达,美国孩子打游戏一样狠,为什么很少听说美国小孩沉迷游戏的事情?
因为他们的生活足够丰富,运动,远足,party,一家人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游戏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文中的这些家长,之前有做好自己的事吗?
没钱让孩子玩昂贵的活动,陪孩子去公园也不行吗?
非要等孩子无聊到只能玩游戏,然后上瘾沉迷了,你才着急?
发表于 2021-7-28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过激,就是天真一厢情愿
要知道,父母操心孩子,难以管教孩子是自古以来的事情
孟母三迁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而几十年前,老司家长深恶痛绝的除了游戏
还有互联网,早恋,网恋,嫖娼,抽烟,喝酒,看三级片,看色情片,看言情小说,看武侠小说,参加帮会团体,夜宿不归,打球,钓鱼,炒地皮,老虎机。
以及除非好好学习看书意外的任何事情。
哪怕睡懒觉都深恶痛绝。
只能说有些人还是太天真。竟然以为让人丧志的只有游戏
事实上我说的也只是其中一二。
他们永远认为只有这些东西消失了,孩子就会变好
却没想有些人没有变坏难道是因为家长会魔法施展了结界封绝?
那些名声很差的学校,难道孩子们上课都玩游戏么?下课后只玩游戏么?为什么会差呢?除了游戏没别的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5-1-17 06:19 , Processed in 0.09180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