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78|回复: 20

有哪些没有人工处理过的太空真实照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1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哪些没有人工处理过的太空真实照片?
发表于 2021-7-21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天文摄影坑一年,拍了不少的深空天体照片,比如前两个月刚拍的仙女座星系(M31):
猎户座大星云(M42):
心脏星云(IC 1805):
马头星云(IC 434):
当然,这些深空天体照片都是经过后期处理的。深空天体十分暗淡,为了捕捉到它们,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曝光。一般都是单张曝光几分钟,然后多张叠加成一张,这样可以提高信噪比,获得理想的照片。
本人使用单反+口径为150毫米的牛顿反射式天文望远镜+EQ5级赤道仪+彗差修正镜(MPCC)+导星镜&导星相机。以仙女座星系为例,为了拍摄这个肉眼可见的星系,先用赤道仪goto到仙女座星系,然后赤道仪跟踪,并且配合导星修正,始终让天文望远镜对准仙女座星系,这样拍出的星点才不会出现拉线的现象。单张曝光5分钟,得到如下未处理过的RAW格式照片:
总共拍摄了12张这样的照片,同时还拍摄了各种校准帧。然后,用软件把这些照片叠加到一起,得到了如下的图片:
由于叠加出来的是16位照片,人眼无法适应这种线性图片,所以看起来几乎是黑色的。为此,需要用其他软件对这种线性图片进行拉伸,这就是所谓的DDP过程。做过DDP之后,图片就会适合人眼观看,所以很多细节就能呈现出来。最终处理出来的仙女座星系图片如下所示:
由于对12张曝光5分钟的照片进行叠加,这相当于曝光了1小时。
下面这张是位于1200万光年外的雪茄星系(左,M82)和波德星系(右,M81),6张曝光5分钟的照片叠加,累计曝光时间30分钟:
累计曝光80分钟的三角座星系(M33):
累计曝光20分钟的鹰状星云(M16):
累计曝光20分钟的礁湖星云(M8):
累计曝光55分钟的玫瑰星云(NGC 2237):
累计曝光1小时的蟹状星云(M1):
累计曝光1小时的M78星云:
累计曝光30分钟的昴星团(M45):
累计曝光55分钟的螺旋星云(NGC 7293):
累计曝光10分钟的疏散星团M52和气泡星云(NGC 7635):
累计曝光70分钟的狮子座三重星系(NGC 3628、M65、M66):
累计曝光80分钟的风车星系(M101):
累计曝光1小时的草帽星系(M104):
累计曝光2小时的涡状星系(M51)及其伴星系M51a:
累计曝光20分钟的圣诞彗星46P/Wirtanen:
今年中秋拍摄的满月:
木卫一凌木:
金星盈亏:
最后设备图:
<hr/>补一张新拍的昴星团,跟上一张拍摄时间相隔一年,这张累计曝光时间2.75小时:
<hr/>换了黑白冷冻相机ASI1600MM,LRGB方式出图,再补几张后来拍的深空天体照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7-21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看到的太空照片是酱婶儿的
NGC 3603,含有银河系中质量最大的恒星之一。NASA,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实际上哈勃太空望远镜拍出来的是酱紫的
NGC 3603和NGC 3576的合影
应大家要求,再来一组:
船底座星云Mystic Mountain,Credit:NASA, ESA, M. Livio and the Hubble 20th Anniversary Team (STScI)
船底座星云, HH 901, HH 902,硫元素673nm,Hubble Space TelescopeWFC3
还是船底座星云HH 901, HH 902,但是红外线波段。
是NASA在显摆自己的ps,哦不,photoshop的技能么?颜色又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我们人类的眼睛只能看到电磁波谱中很有限的一部分,从红到紫,称为“可见光谱”。
目前主流学说认为正常的人眼存在3种含有不同感光色素的视锥细胞,分别对短、中、长波敏感,相对应就是大概蓝绿红3种颜色,三个颜色通过不同的搭讪组合,构成了人眼所见的色彩。
这就是黑白照片的着色原则。
光的三基色及其混合
一个例子

接下来举个例子
上图是人类第一张彩色照片《苏格兰花格呢缎带》(Tartan Ribbon)by 麦克斯韦尔(名字有没有很耳熟?)。
1861年,他的摄影师托马斯·萨顿对着这条缎带拍摄了三幅同样的照片。然后用三部放映机同时将映像透射到银幕上,每部放映机镜头前都拧上不同颜色的滤镜。
麦克斯韦尔提出用这三种色可以混合出世间的任意一种颜色,他的这个论断在这次放映试验上得到了验证——他得到了一张彩色的图片。
但是有时候在拼的时候人手会抖,就变成了故障艺术的源泉。


太空

哈勃望远镜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即窄带摄影法。它拍照时使用滤镜仅曝光某个窄波段甚至是H O S几种元素的宇宙辐射,所以传回的每张照片原始件都是黑白的,然后对几个通道分别添加理论色彩得到最后的彩色照片。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将光分离成长、中、短波,根据它们在可见光谱中的位置,给3张照片上色,合成出来就是真实的颜色了。
eso 510 G13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这张“创世之柱”。1995年,美国太空总署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在对准6500 光年以外的天鹰星云,拍下了被命名为“创世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的照片。创世之柱所在的天鹰星云也被称之为“M16星云”。
20年后,哈勃太空望远镜再次拍摄创世之柱,这回用的是在 2009年所安装的新款照相机第三代广域照相机(Wide Field Camera 3)。解析度提升后,捕捉到气体星云的多种颜色、深色宇宙尘微弱的卷鬚,和赭色的象鼻状气体柱。
the Eagle Nebula’s Pillars of Creation,NASA, ESA/Hubble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20年间,颜色变好看了?然鹅,这不是它的真实色彩图像。
下图左边上方的三张为原始图,左下三张为人工着色图,右侧为人工合成图。
Courtesy of 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氧元素的窄波大图如下:
那绿红蓝三个颜色是怎么指定的呢?
H氢和S硫在红光可见,O氧在蓝光可见。
把它们着色再合成,就会得到下面这张图象。


对视觉分析来说不是很有hao用kan,因此科学家们就根据它们的顺序重新分配颜色,氧有最高频率,被指定为蓝色,氢低于氧但高于硫,便以绿色代表,硫以红色代表。
给它们重新上色之后,得到的图像就是像下面这样的了。
哈勃望远镜通过第四代WFC3的超宽波长范围、宽视场和高灵敏度的结合来提高其探查和发现能力。 WFC3的主要优势是它的全色波长探测范围。通过将两个光学/紫外线CCD与近红外HgCdTe阵列相结合,WFC3能够在200至1700 nm的整个波长范围内进行直接的高分辨率成像。
比如创世之柱的红外图像看起来就非常不同。尘埃和气体云层挡住了可见光,但是较长波长的可以通过,就显示出了星团。
创世之柱,红外 NASA
根据不同频率分配不同颜色,就能创造出不同用途的图像。


总结

天文学家必须选择如何以一种我们可以直接观察的方式来展现这些信息。有时他们会采用三基色自然对应长中短可见波的这种表现形式,有时他们会选择用三个颜色来对应那些看不见的元素,这有助于他们看到物体的不可见特征,例如只能在红外或紫外线下捕获的特征。有时,它们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颜色增强显示图像,可带来许多隐藏的微妙细节。
为了获取更丰富的星空信息,并让人眼更直观的了解和分析各种宇宙天体,哈勃望远镜会使用不同滤镜多次拍摄同一场景的黑白照片,然后后期转化成若干幅图像。每幅都代表着不同原子所发出的辐射。
南风车星系,很像银河系,左为原始照片
为了体现出这些照片的不同,人为地给不同元素照片指定三基色标准,将宇宙更不真实的但更美妙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也可以显现出星云不同区域物理性质的不同。因为色彩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宇宙的绮丽,还揭示出宇宙中我们看不见的部分。
The Orion Nebula, M42, as imaged by NASA’s 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or WISE, in January 2013. Infrared wavelength representations (blue = hotter, green/red = cooler)

所以天文爱好者不仅仅要学习好物理,PS也是很重要的。


补充问答

问题一:有知友问,卡萨林式哈勃望远镜的CCD成像方式和我们手上的消费级彩色照相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用滤镜这么古老的方法?
答:CCD工作原理差不多,不就是感光成像嘛。但也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如何探测颜色。
CCD无论是在手机上还是哈勃上,都是只计算处理光的强弱,无法直接探测到色彩。民用相机的CCD的原理如上图,通过在每个象素的感应器前方安置一个色彩滤镜来完成这个任务。除了大法外,通常是一半取(人眼额外敏感的)绿色,四分之一取红色,四分之一取蓝色。然后通过各种算法臆测重建图像色彩。这对拍私房拍风景是相当完美了,只要不放大是不会看到偶尔的色彩噪点颗粒的。
但对于天文学家来说,每一个象素都具有潜在的科学价值,一个噪点有时就能毁了整个观测。所以哈勃受用了将所需的单色滤镜置于所有像素感应器前。这样以来,相对于民用数码摄影,精确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数码相机只能捕获到红绿蓝,而哈勃却可以用众多滤镜在不同波段(可见光、红外、紫外...)拍摄。
天文学家眼中的照片


问题二:色彩有什么用?就为了好看?
答:色彩不仅告诉我们关于温度高低的信息,还可以告诉我们光是在何种介质中穿行,甚至告诉我们观测对象由什么元素或成分组成,特定光会和特定气体一一对应。
但由于全球科学家都在抢着用哈勃,所以用四个以上的滤镜拍摄同一观测目标是很奢侈的也很不常见的行为。
NGC1512,从近红外到紫外
当然,可见光照片的色彩美丽但照片信息确实有限,摄谱仪则能在连续谱线上探查足够多的细节。几乎所有哈勃关于系外行星系统的发现都来自于摄谱仪。
更新问题三:那哈勃的彩照都是与我们实际看到的不一样的么?那宇宙用肉眼看到底是什么样子?
答:哈勃望远镜也通过宽带滤光片曝光,可以得到最接近“真彩色”图像的HST近似值,从而将可见光谱很好地切成三个相等的部分。这些切片与我们的眼睛的红色,绿色和蓝色反应严格匹配。拍出的照片比柯达胶卷更接近肉眼感觉。宽带滤光片包含多条可见光谱,但同时也减少了星云中固有的非可见光颜色,从而降低了对比度。所以当你看到一张照片的颜色相对不那么饱和且柔和的时候,有可能和肉眼接近。
实际上,黑暗的宇宙更接近下图的样子,但要比它暗很多很多。就算你穿越时空来到那些壮美的旋涡星系和色彩斑斓的星云前,你的眼睛依然难以捕捉到这些过暗的倩影。(从地球上看,仙女座有6个满月那么大,但你看不到,因为太暗)
当然,如果离特定天体比较近,可以看到它的颜色,是的,它们是有颜色的。
更新问题四:我们在地球用相机加望远镜也能拍出来这样的颜色么?
答:可以。首先,要去买三个窄带滤镜 Ha,OIII,SII,长得就类似下面这样(拒绝推荐具体品牌)
滤镜分别代表氢α,氧III和硫II原子被激发而发出的光,大部分星云的主要组成元素就是氢原子,所以Ha通道会展现出很多星云的细节。OIII和SII也是比较主要的星云发光源。
如果想接近肉眼观察的颜色。那么Ha波段做红色通道(通常拍出来就是红的),OIII波段做绿色通道,SII作蓝色通道。

但如果想拍出上面那种梦幻般的彩色(被称为哈勃色),可以采用把SII作为红色,Ha作为绿色,OIII作为蓝色。相较上一种方法合成出的基本都是红红一片的照片,这种方法合成出的星云颜色更炫酷,所以被更广泛使用,但并不贴近星云实际的颜色

想要贴近实际颜色,可以拍宽带的RGB通道,然后再将Ha(Ha可以去光污染,提高信噪比从而提升照片质量,当然有时间有钱可以上全三种)窄带通道作为L(亮度)通道,可得一幅最大还原星云原貌的照片。
如果不拍星云只拍星系的话,那只需用到LRGB通道就行,因为星系的光主要是恒星产生的,和星云不同。


更新问题五:哈勃望远镜有多少片滤镜?
光是勃望远镜的第三代广域照相机(WFC3),就有N多个滤镜。具体可见下图。UV段47个加一个棱栅,IR段14个加二个棱栅。
欢迎提出好问题。

彩蛋


星云中的动物
这是what?


远一点看,噢,上上图是哈勃拍到迄今为止最清晰马头状暗星云


看到一只展翅的鹰了么?头就位于创世之柱的上方。


这是什么鬼畜 (答案:船底座星云局部,艺术加工版,原版更像一头大象。。)


飞翔的冬虫夏草?(船底座的顶端部分,旋转生成,艺术加工过)
好了好了,更新了M78星云了还不行么,不要再私信我问我奥特曼的问题了。。。。我真不知道。。。。。
M78 and Reflecting Dust Clouds in Orion  Credit & Copyright: Ignacio de la Cueva Torregrosa
本文参考
Extreme star cluster bursts into life in new Hubble imageNASACHINA.cnExtreme star cluster bursts into life in new Hubble imageNASACHINA.cn
https://www.vox.com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The universe through the eyes of Hubble] -Oli Usher and Lars Lindberg Christensen 2014
https://hubblesite.org/resource-gallery/images注:NASA的图片不受版权限制,美国联邦版权法拒绝对联邦政府的作品进行版权保护。————NASA Copyright Notification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7-21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照片名叫「暗淡蓝点」。大家有没有看到那个图片右侧的小小的圆点?它就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
这张照片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太空图片之一,是迄今为止飞得最远的人造探测器对地球最后的回眸。

图 12.24 暗淡蓝点
2017 年 9 月,为了庆祝两个空间探测器发射 40 周年,NASA 发起了一场网络投票活动,来挑选一句将通过无线电波送给它们的寄语。最后得票最高的那句寄语是,「We offer friendship across the stars. You are not alone.(友谊跨越繁星,你不是孤身一人。)」
当然,那两个收到了这句寄语的空间探测器,就是我们前面经常提到的旅行者号空间探测器(图 12.18)。它们也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传奇也飞得最远的空间探测器。

图 12.18 旅行者号空间探测器

图 12.19 加里·弗兰德罗
旅行者号的故事要从 1964 年讲起。那年夏天,一个叫加里·弗兰德罗(图 12.19)的研究生,跑到了 NASA 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去做暑期实习。
但实验室资深成员把他当成一个菜鸟,没让他参与比较前沿的研发项目,而是给他找了一份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差事,让他去计算从地球飞往其他行星都有哪些可能的航线。那段时间,弗兰德罗总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这让他颇为沮丧。
尽管情绪低落,弗兰德罗还是兢兢业业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在纸上算了几百条平淡无奇的航线之后,他突然发现了一条意义非凡的航线,也就是图 12.20 所示的这条。
弗兰德罗的计算表明,如果在 1977 年按照此图的轨道发射一个航天器,它就可以同时游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四大行星!
事实上,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机会:如果到 1977 年还不能把空间探测器发射出去,要想有下一次同时游历这 4 个行星的机会,就得再等上整整 176 年。

图 12.20 旅行者号的传奇旅程
不过,这也是一个极度疯狂的主意。当时人类的技术水准,勉勉强强能把探测器送到火星。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策划同时游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航行,其疯狂程度与强迫连出线都很艰难的中国男足直接拿世界杯冠军相差无几。
幸好 NASA 向来不缺特别疯狂的人。在经过一系列的论证以后,NASA 决定全力支持弗兰德罗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大旅行」计划的由来。
自诞生之日起,「大旅行」计划就一直困难重重。为了赶上 1977 年的发射窗口,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只有短短 12 年的时间来制造能在太空中飞行上百年的探测器。
而在此前,他们制造的空间探测器只能飞上区区几年。除了要攻克前所未有的技术难关,「大旅行」计划项目组也要面对另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钱。
要想完成这么宏大的项目,他们必须从政府那里拿到大量的科研经费;而要想从政府那里拿到大量经费,他们又必须向美国国会证明这次探索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时势造英雄。在这个要钱的关键时刻,有个人站了出来,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7-21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以下图片都是自己拍的,全部是相机RAW文件,未经任何PS和人工处理,由于原始存档一直都有留档,所以拿出来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M42猎户座大星云,几乎是天空中最亮的星云,在北京郊区肉眼可见。佳能7D+600mm焦距望远镜,曝光10分钟,2013年12月1日摄于北京。
M51星系,相比之下小很多,佳能7D+600mm焦距望远镜,曝光时间15分钟,2014年3月23日摄于北京。
M27星云,和M51不同,M51是和银河系一样的星系,但M27则是银河系内的星云。佳能7D+600mm焦距望远镜,曝光时间5分钟,2014年7月5日摄于北京。由于是夏天,可以看到成像中噪点非常多,这是电路产生的随机噪点,和相机温度有关,一般专用的天文相机都会内置一个半导体制冷器来控制感光元件的温度。
著名的马头&火焰星云,照片上的红色光线主要是被激发的氢离子发出的光线,这一波段的光线会被单反相机自带的红外截止滤镜过滤,所以如果要使用单反拍摄的话必须要手工拆除相机上的红外截止滤镜。这张照片右下角可见一个明显的亮角,就是因为拆除过程中不小心损伤了感光元件。佳能350D+600mm焦距望远镜
如果题主想问用肉眼直接观测是什么效果?那大概就是下图这样……还是第一张图的M42
依旧是M42大星云,佳能7D+800mm焦距望远镜,曝光时间5秒,无跟踪。摄于北京市区。
这是我的深空摄影处女作,当时只有一款玩具级的望远镜(星特朗80EQ)这个效果和用双筒或小口径望远镜在郊区看M42效果差不多,当然在弱光条件下人眼是看不见颜色的,所以看起来应该是黑白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7-21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人工处理过”和“真实”非但不是一回事情,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互斥的。
让我们假设一个遥远的天体,它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这些光来到了地球。
-这些光在进入望远镜之前,会被翻滚的大气折射、散射,锐利的星象会变得模糊、偏色;
-你上空的大气会散射附近城市的灯光,让图像上出现弥漫的光晕。甚至高层的大气本身就会发光;
-望远镜不可避免地存在像差,折射镜有色差,反射镜有其他像差;
-相机的传感器因为电子的热运动,会随机出现一些噪声;来自宇宙射线的粒子,也会随机撞击传感器,留下一些并不存在的亮点。
当拿到这样一副“没有人工处理过”的照片,你可以称它是“真实”的吗?当各种各样的处理手段作用在原图上,展现出图像中隐藏的细节,去除干扰,得到的照片是不是更贴近“真实”呢?
更何况人的眼睛有天然的限制。天体能够发出各种波长、各种颜色的光,但是人眼只能感受到三种。两束光在人眼看来可能是同一种颜色,但是它们的波长成分可能大相径庭。而更多的时候,人眼根本就不能感受到这些光。如果所谓“真实”就是一片黑的话,那就毫无意义了。最好的情况,人眼也只能看到一部分“真实”。
那么怎么看到另一部分人眼看不到的“真实”呢?就是要“人工处理”了。
发表于 2021-7-2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火星表面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403921240587468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7-21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答另外一个问题的时候找到这篇文章,题主可以看看当参考。这是哈勃拍的照片: http://bolide.lamost.org/articles/article184.htm

里边还涉及到很多不同的概念,比如不同粒子发出的辐射,题主可以先自行百度
发表于 2021-7-21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废话,发一些我处理前和处理后的图,处理前都是长曝光叠加出来的图,基本都是曝光3小时以上,lrgb叠加出来的颜色,基本都是真实的颜色,另外,这些修图没动用ps,我比较懒,随便用手机app调一下,5分钟搞定(介于评论误解,这里更新下,我只是用手机做后期而已,不是用手机拍摄也不是用手机做叠加)
































更新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3929850846052352
我指的手机后期是这一种。因为上面会跳微信通知,所以我做了裁剪保护隐私_ 心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7-21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回答原载于我们的公众号:昴星团摄星队
欢迎大家关注~(也欢迎关注我们的B站同名号:昴星团摄星队和绿洲号:Pluto刘卓楷~)
带给大家不一样的天文&星空摄影~
http://weixin.qq.com/r/OinawiXEqnjVrWGh93wo (二维码自动识别)
以下是原回答:
<hr/>很多小伙伴在看到那些漂亮的星空作品时,几乎都会问一个问题:这些星空,是真实的吗?就像这样:
抑或是有些小伙伴直接就相信这些星空作品都是“P的”,想要追求真实,就像这样:
其实这个问题,确实是非常的有意思,是天文摄影乃至摄影上一直都在讨论的问题。趁着五一假期的空闲,我们也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hr/>没有“处理”过的就是真实的吗?
我敢肯定的说,确实,大家在网上见到的99%的星空照片,一定是经过了“处理”的。所以,很多小伙伴就会去追求一些“没有P过”,也就是没有“处理”过的照片。
比如,有些小伙伴搬出一些“相机直出RAW图像”“没有任何后期处理”的图,说这就是真实的星空照片。就像这张“原始的”昴星团:
那么这张图,真的就是“真实”的星空照片吗?
这张图是使用折射式望远镜拍摄的,我们知道,折射式望远镜是使用透镜聚光的,而做透镜用的玻璃对于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同,这就会导致不同颜色的光汇聚在了不同的地方,这就是色差
色差的原理. 不同颜色的光聚集在了不同的位置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屏幕前的你,如果透过眼镜的边缘,去看向一个物体的边缘,你就会明显看到:物体的边缘上出现了“蓝边”或“黄边”——这就是色差现象。
上:没有色差的景物照片 下:严重色差的景物照片,边缘有着明显的“黄蓝边”
在天文摄影上也是一个道理,使用一台有色差的望远镜拍摄的星空,所有星星都会出现“蓝边”,很多橙黄色的星都可能因为色差而呈现出蓝色,就像这张图一样:
上:有色差的昴星团  下:正常的昴星团  右下角为一颗星的放大画面,可以看到这颗星本来是橙黄色的,却因为色差变成了蓝紫色。
而恒星的颜色,有着丰富的物理内涵,它反映了恒星的温度。颜色越蓝的恒星,温度就越高,而颜色越红的恒星,温度就越低。
颜色反映温度这件事情,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看看厨房的灶台你就明白了:蓝色火焰的地方,是不是温度要比橙色火焰的地方高得多呢?恒星,也就是天上的火焰呀!
回到正题,如果我拿着这张“未经处理”的原始照片说:“哇,昴星团里面的恒星全都好蓝啊,温度都好高哦!”,我想你一定会嘲笑我,然后告诉我这些蓝色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色差,跟恒星本身一点关系没有。对不对?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说,这张图片,的的确确就是没有真实反映出恒星的温度呢?
<hr/>再比如,无论是什么望远镜拍摄的星空,都会在四角存在减光现象,也就是“暗角”。相信大家在日常拍照片的过程中,也一定有所体会:
一张日常风景照. 四个角很明显存在“暗角”
天文摄影的原始照片,也同样存在这个现象,比如这张猎户座大星云的照片:
猎户座大星云照片. 四个角也很明显有“暗角”
我如果拿着这张图说:“哇,猎户座大星云的周围有好多暗尘埃啊,四个角这么暗!”,你又会嘲笑我了,会告诉我那不是什么暗尘埃,而是望远镜的暗角。对不对?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说,这张图片,的的确确就是没有真实反映出星云的亮暗分布呢?
<hr/>说到这里,我想聪明的你已经明白了,所谓原始“未经处理”的图片,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不仅仅是色差和暗角这两个方面,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甚至在这里,我还要告诉你一个颠覆三观的事情:对于星空摄影照片而言,没有处理的一定是不真实的,而处理过的往往会真实得多。
比如第二个例子,在后期处理中,我们可以通过平场的修正来去掉暗角和灰尘带来的减光,还原天体真实的亮暗分布。
A:原始照片  B:平场  C:原始照片经过平场处理的结果,已经没有了暗角
<hr/>什么样的星空照片是“真实”的?
可能有些小伙伴,对于上面我说的内容并不是很满意:未经处理的都不算真实,那你说说,什么样的星空照片是“真实”的呢?
但是,当我们去深入研究“什么是真实”时,会发现“真实”这个词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这个问题是如此的困难,古今哲人思考了几千年,也未能对于“真实”的定义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许这个问题就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天文科普团队,更不可能拥有超越那些伟大灵魂的能力。我们只能在这里告诉大家,在天文摄影上,哪些对于“真实”常见的定义,逻辑上一定是错误的,就像我们上面做的事情。
<hr/>但我想,很多小伙伴可能还是想要一个答案。那么我想说,其实很多时候,“真实”本身并没有意义,它只不过是作为一个词语,是一种大多数人的共识。或者说,大多数人愿意相信这样或那样是“真实”的。
在天文摄影上,追求真实往往并没有什么价值。天文摄影作为一种摄影,也是艺术的一种,我们更应该追求的是美。而美与真实之间,往往并没有什么关系。
一张星空照片,如果它能让很多人感到宇宙、大自然的震撼与美好,抑或是引发很多人的思考,甚至是激励更多人去探索星空,那么这就是一张美的星空照片,就是一张出彩的星空照片。
<hr/>看完这篇文章,我希望聪明的你,已经收回了“星空照片真不真实”这个问题。
就现在,拿起手中的相机,去捕捉那光年之外的美好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4-11-24 00:31 , Processed in 0.09839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