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便找了一份做游戏测试的打工。门槛不高,作为游戏制作下游的一环可以提前体会到业务氛围、玩到各大厂小厂即将发售的游戏、当然,还有作为日后面试时的谈资。制作自己的作品。自己来日本后独立做了一款RogueLike的射击游戏,和学长合作了一个温觉VR的Demo,以及参加 Game Jam 48h团队开发了一个3D小游戏。游戏公司看重动手能力,因此有这些开发经验会显著提升HR的好感度。面试时一些公司也会要求你展示作品(比如老任和SEGA),问在作品上什么地方下了功夫啊碰到啥困难咋解决啊之类的,尤其是对团队开发的特别感兴趣,所以争取团队制作游戏的经验非常重要。M1的暑假开始找各大厂的实习,持续到M1结束。作为正式选考前的预演这个阶段非常重要,正式选考时要是犯错就直接拜拜了,但是实习是你宝贵的试错机会。期间面试的对应、自我的分析、企业的分析都可以得到整理。自己是去了SEGA、卡普空、KONAMI、万代南梦宫的实习,一般如此类的大厂只会开放一周以内的短期实习,原则上优先参加一天以上的,价值比1day的高很多。另外还参加了3次交流会,可以一次性和多家公司以及其他学生交换情报。有余力的话可以参加一些主营外包或创立不久的小公司的为期一个月以上的带薪实习,积累一些实务经验。M2开始正式投简历,投过的包括:任天堂、SEGA、SIE、卡普空、SE、CyGames、KONAMI、万代南梦宫、光荣、DeNA。其中SE、光荣和SIE在简历筛选阶段落选,SEGA、CyGames、任天堂在最终面试惜败,万代南梦宫和DeNA则是因为对粉丝向漫改游戏和手游无感而辞退了面试,最终拿到卡普空和FxxKONAMI的offer。这个反复尝试挑战的过程大概率不会一帆风顺,我也是在拿到第一个offer前接连落败,焦虑过,失掉过自信。但是同样的自己的付出也大概率会结果,一次次失败总结,面试稿的页数也一页页增加,这些都不会是无用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