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AR、VR新闻,算法推荐,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全面渗透是近年来的一个现象级的发展。
小游游就从四大方面给大家侃侃这人工智能~
Part1: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典型应用
新闻采集:利用大数据技术、传感器来实现信息的采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信息采集的效率。如传感器新闻,大数据新闻。
新闻生产: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方面主要是机器人生产新闻,如国内腾讯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
新闻分发: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实现个性化推送,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以算法推荐为主的新闻聚合平台主要有: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Buzzfeed。
新闻体验:目前,人工智能在新闻体验方面的应用主要是VR、AR新闻,可以提升用户的沉浸式体验,使其身临其境。如纽约时报的《流离失所》、《雪崩》,CGTN的《功夫传奇:揭秘少林》。
Part2: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积极影响
一 内容生产效率提升
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则是机器人写作。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震后25秒,一条由机器人撰写的新闻就发布了出来,包括震中地形,速报参数等等,及时迅速的发布了地震的相关信息。
事实上,自2011年美国Narrative Science公司的新闻写作软件出现以来,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在财经、体育等专业新闻领域开始机器化写作, 国内腾讯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等写作软件也开始了常规化运作。
虽然新闻从业者对于机器人写作存在一些质疑,例如缺乏人情味,缺乏内容深度等,但其在一些专业领域的应用确实能极大的提高内容的生产效率,如财经新闻、体育赛事报道、突发自然灾难性报道。
另一个好处则在于,当新闻从业者们从这些机械的内容写作中解放出来,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深度报道或专业评论。
二 场景化、智能化推送
智能化媒体能更好地洞察每个个体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与需求, 并智能推荐其所需要的信息与服务。
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是有差异的, 而构成场景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空间与环境、用户实时状态、用户生活惯性、社交氛围等, 对用户所处的场景的洞察与分析, 将依赖于包括可穿戴设备在内的移动终端以及处于各种时空环境中的智能化物体。
伴随着场景化、精确化用户分析的, 是用户与内容之间的智能化匹配。
各种智能物体不仅可以为用户场景分析提供数据或依据, 也能作为新闻接收的终端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信息获取。
三 新闻分发个性化
在国内,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为代表的新闻聚合平台主要依据算法推荐为用户推送新闻,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用户粘性。
个性化算法是搜索引擎算法的一个升级, 它把个性作为算法中的核心变量, 凸显了个人偏好的意义。
个性化算法在未来还会进一步优化, 对用户需求的解读能力与匹配精确度还会不断提高。
四 新闻体验临场化
VR新闻能够带给用户身临其境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更设身处地的体会当事者的心情。如《纽约时报》的一篇著名的VR报道《无家可归的孩子》,用户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更深切的体会到难民的心情。
尽管以往的电视直播在视觉上传达了一定的“现场感”, 但观众与现场的关系是基于二维画面的“观看”, 这种现场感是建立在经过加工的现场上的, 在某种意义上, 甚至是一种“假现场”。
而新的技术将创造媒体用户与现场的新关系——“临场”, 即进入现场。
网络视频直播、VR和AR等新技术可以从不同方面推动新闻用户在新闻事件中的“临场感”或“进入感”。尤其是VR/AR, 它们可以营造出让用户在三维空间里直接“到达”现场的体验, 让用户360度沉浸于现场。
Part3: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消极影响
一 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如今,以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一点资讯等为代表的平台,主要通过“个性化推荐”为用户进行信息推送。
虽然这种私人化、定制化需求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用户,但长此以往,用户会疲于思考,只习惯于接受自己感兴趣,与自身观点一致的信息,最终被困在像蚕茧一样的桎梏之中,无法逃脱。
而用户在这样的环境下,又容易产生回音壁效应,即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
长此以往,人们会越来越疲于思考,逐渐变得偏激,无法接受与其相悖的观点。
最终加剧群体极化,不利于社会整合,导致社会的撕裂。
二 隐私问题
隐私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另一问题。大数据、算法推荐等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之上。
大数据技术基于对数据的抓取、挖掘与分析,算法推荐基于对用户画像的描绘,这些都涉及到了用户隐私。
虽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给新闻业带来了好处,但隐私泄露问题绝对不容忽视。此前,Facebook就泄露了5000万用户数据,遭受了自创建以来的巨大危机。
三 新闻伦理
如今,AR、VR新闻已经越来越普遍,其所带来的临场化体验与观看普通平面新闻的感受大相径庭,它一方面能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这种体验,让人分不清虚拟与现实。
VR新闻“第一人称”的“在场感”容易诱发片面情绪化舆论滋生。VR新闻营造显化“在场感”效果越强, 受众心理感受度就越强, 沉浸其中并对眼前“事实”充分信赖, 很多时候会以直接感官体验代替头脑理性思考, 诱发情绪化的舆论, 长期处在VR新闻信息环境下, 甚至会对人的认知与行为造成情绪化、冲动等不良影响。
四 算法运作黑箱
算法范式运作的黑箱即技术无意识,技术无意识是一种强大而不可知的信息技术的运作, 它产生并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当算法应用在新闻生产中时, 它通常可自主控制和处理信息、评估情况、做出决定, 而且最重要的是, 无人监督或授权行事。
由于算法经常以微妙且不透明的方式嵌入对象和系统中,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只有在错误或失败时才被注意到的技术无意识。
面对算法在新闻推送中的技术无意识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 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将其否定, 而是应积极寻找相应对策以纠正这一偏差。
人工智能对于新闻业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对于人工智能,我们不能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去看待。
正如梅塞尼所言:技术可能带来社会问题,但技术也在解决社会问题,而人类拥有管理和控制技术的能力。
<hr/>【参考文献】
1. 彭兰.未来传媒生态:消失的边界与重构的版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1):8-14+29.
2. 张洪忠,石韦颖,刘力铭.如何从技术逻辑认识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J].新闻界,2018,(02):17-22.DOI: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8.02.003
3. 彭兰.更好的新闻业,还是更坏的新闻业?——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新挑战[J].中国出版,2017,(24):3-8.
4. 喻国明,杨莹莹,闫巧妹.算法即权力:算法范式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力革命[J].编辑之友,2018,(05):5-12.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18.5.001
5. 喻国明,兰美娜,李玮.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运作范式[J].新闻与写作,2017,(03):41-45.
6. 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38(11):6-24.DOI:10.13495/j.cnki.cjjc.2016.11.001
7. 胡晶晶.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影响的研究现状分析[J].记者摇篮,2020,(05):131-132.
8.赵双阁,高旭.VR技术应用新闻实践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8,(08):65-69.DOI:10.19393/j.cnki.cn11-1537/g2.2018.08.018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