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6|回复: 1

去年20多个学校考过的“建设性新闻”,为你整理好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3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民粹主义兴起,智媒推送的“后真相”放大了社会分裂,威胁到以精英主义立足的传统主流媒体的生死存亡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业亟待对自身的社会价值与角色进行反思和定位。如果单纯地揭露、批判与对抗已经无法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如何在新的媒介和政治环境下重塑新闻业的社会价值?

学界和业界聚焦于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journalism)理念,试图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跨学科视角,探索和绘制重建新闻业的路线图——即如何从曝光揭丑、放大反常和冲突,转变为发掘新闻事件的积极意义和强化解决问题的报道导向。
“建设性新闻”的兴起,被视为是对传统新闻价值的纠偏与重塑新闻业自身价值的探索。这一概念在近两年的新传考研中也颇具存在感,仅是去年,就有超过20个学校命题考察:



可见,无论是对于新闻业的价值维系与未来发展,还是对于我们的新传考研,“建设性新闻”都是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

1.什么是建设性新闻

“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News)术语由前丹麦广播电视台(DR)新闻部负责人乌瑞克·哈根洛普(Ulrik Haagerup)在2008年的专栏文章中提出,他主张未来的记者应该用建设性的新闻标准来调整传统的新闻价值观。

狭义来看,“建设性新闻”指的是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一类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新闻实践。这类新闻实践强调在新闻报道中除了要坚持内容的客观真实外,也应积极主动介入社会生活,要以解决问题为报道的导向。

广义来看,建设性新闻则是在近年来此类新闻实践基础上将其宗旨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新闻理念。它强调两个重点:其一是积极,其二是参与。

所谓“积极”,即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新闻生产中以正面报道为主,给人以向上向善的信念和力量;即便是揭露问题的报道,出发点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扒粪”,因而在报道问题时会同时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案。

所谓“参与”,指的是媒体和记者不再置身事外,而是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介入到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去,媒体作为平等的一员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共筑美好生活。这两点其实都是对传统西方新闻理论所强调的“坏事情就是好新闻”“媒体记者必须保持中立”的观点的一种扬弃。换言之,建设性新闻强调的是,好的新闻报道可以激发公众的对话和参与,能解决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推动媒体在公共传播时代社会价值的重新定位。

2.建设性新闻的核心理念

问题解决导向
借鉴解困新闻学的理念,建设性新闻要求新闻业不仅能够揭示问题,同时也需要提供“问题解决导向”的报道框架。

面向未来的视野
建设性新闻在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在传统新闻报道的5W1H的基础上加入“现在怎样”(what now)这一元素。不同于“扒粪”一类的调查性报道追溯“过去发生了什么”,建设性新闻立足于当下的情势,更加看重未来的发展趋势。

包容与多元
建设性新闻力求在报道中涵盖多元的声音,跳脱传统报道中秉持的“官-民”、“富人-穷人”、“施害者-受害者”这类极化的二元对立框架,调和新闻事件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冲突。

赋权
建设性新闻需要通过报道为民众“赋权”,通过广泛的采访充分了解民意,并通过他们与官方、精英及专家的对话和互动,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避免既有冲突被进一步放大。

提供语境
建设性新闻要求记者在报道争议和冲突时充分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供充足的背景和语境,引导公众全面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张力,倡导舆论场的理性讨论。

协同创新
建设性新闻吸纳了公民新闻的理念,避免主流媒体与商业利益捆绑,要求新闻业吸纳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协同合作,以实现对公共领域和社会共识的维护。

3.建设性新闻在西方的实践特征

重视针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建设性新闻”不仅在报道中揭露社会问题,同时添加解决方案,寻找可借鉴的经验,并用可信数据证实方案的可行性。

案例:2010年,纽约时报在其官方网站开通了专栏“Fixes”,旨在“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能够运作的原因”。

侧重新闻报道的未来导向
记者会通过询问受访者相关问题是否可以解决、人们如何合作或者他们设想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进展,将关注点从当下发生的即时性事件转向面向未来的视野,并提出可能达到这种理想化未来的具体方案。

案例:英国INKLINE是一个专注于正面新闻的国际新闻媒体平台,其报道《香港新兴的教育改革》中介绍了中国香港新兴的教育平台OWN,在采访中,记者提问创始人娜塔莉·陈(Natalie Chan),“到目前为止,您创办的OWN产生了什么影响?OWN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娜塔莉·陈表示,“目前我们影响了4000人,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我们希望能够影响成千上万的学生”,并且表示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实施路径是“在其他地方同样实行OWN在香港的模式”。

增强新闻内容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在“建设性新闻”的报道中,会试图让多方或让对立双方发声,增强报道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促进多方讨论的方式以期达成各方的共同理解。

案例:在2017年春季的荷兰大选中,De Correspondent和Algemeen Dagblad联手创建了题为《我们能说话吗》(Could We Talk?)的报道,两个媒体组织迎合了立场相反的选民群体,因而报道本身具有“去极化”的作用。
纽约时报的《我投票给克林顿,您投票给特朗普,我们来聊聊》(I Voted Clinton. You Voted Trump. Let’s Talk.)以及《聊聊吧:克林顿和特朗普的支持者都在科罗拉多州》(Let’s Talk: A Clinton and Trump Supporter Together in Colorado),报道希望将一些选民聚集在一起,交流对选举的看法以及对彼此的看法。

采用建设性的采访技巧
“建设性新闻”在采访中提倡“循环提问”与“反思性提问”的建设性策略。“循环式“提问试图发现相关事实所处的语境,“反思性提问”则促使受访者反思对该问题的建设性解决方案的新可能性。

案例:在英国INKLINE《使卢旺达有纯净水资源》(Making clean water accessible in Rwanda)的报道中,一家社会企业试图为解决卢旺达的水资源短缺而努力,记者在采访时问到,“让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动对您来说至关重要,能否进一步介绍您的计划?”

在《我是黑人女性,为了黑人女性》(For black women,by blackwomen)的报道中,记者提问创办人“如果您可以对世界各地的有色女性说些什么,那会是什么?”

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
在“建设性新闻”报道中对于相关的事实数据以及报道设置超链接,以提供相应的背景信息,不仅能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还能促进读者对报道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案例:英国卫报的一份每周新闻简报“正面每周报告”(The Upside Weekly Report),在一些文字报道中,设置了一些超链接,点击可链接至其他相关新闻页面,深入阅读该专题,或可进入相关公共组织或NGO主页。
在纽约时报的一篇题为《准备捐款?让你知道你的钱都买了什么》(Planning to Donate?Know What Your Dollar Buys)的报道中,相关的捐款活动“给你干净的水”(Give Clean Water)、捐款页面“马上捐款(give directly)”以及相关的报道“让慈善接受检验(Putting Charities to the Test)”都设置了超链接,点击即可看到相关报道;报道《美国人真的关心赡养问题吗?还不够》(Does America Care About Care?Not Enough)中对于皮尤研究中心(the Pew Research Center)的报道数据的引用等设置了超链接,并链接至相应的数据报告,点击即可下载。

赋权于民,实现共同创造
在”建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向人们询问他们希望解决的社会议题和问题,与公众合作以获取有趣的视角和信息来进行报道,并试图促进公众讨论和信息、情感、价值观、意见、观点的交流。

案例:卫报在创办“对策与创新”(Solutions and innovations)(后改名为“正面”The Upside)栏目时,曾发布《厌倦了到处都是可怕的消息?那么点击这里》(Fed up with all the dreadful news out there?Then click here),报道中邀请读者“在下面的表格中分享您希望看到的有关故事、未来趋势、创新和人物的建议。”并且在该栏目每篇报道的文末设有专门的评论区,读者可留言评论,并且该报对评论进行了摘选,以气泡的方式进行呈现。
纽约时报的报道《让我们来谈谈中国》(Let’s Talk About China),该报在“脸书”上建立读者群,邀请读者提供有关纽约时报对中国报道的反馈“您看到了哪些故事?我们缺少什么?”并希望读者提供身边相关的故事。除此之外 ,BBC的“ 我 的 完 美 国 家 ”(My Perfect Country)系列节目中,观众的需求与意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议题的选择,编辑部更多是议题的“审核者”而非“设定者”,最终议题的设置可以看作是双方“协商”的产物。

4.建设性新闻的价值

第一,从建设性新闻对受众情绪影响的角度而言,观看建设性新闻后能够为受众带来更积极的情绪。
当人们在新闻中看到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他们的负面情绪会明显减少,而且对新闻本身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持有更积极的态度。

第二,从建设性新闻对受众行为影响的角度而言,建设性新闻可能会为受众提供更多动力采取积极的行动。
一些学者认为,新闻框架越偏向于解决问题,给受众的感觉越积极,受众就越有可能具有采取积极行动的动机,比如向慈善机构捐款、对环境问题负责或者表达政治观点。

第三,短期而言,建设性新闻正在逐渐受到消费者和资本的青睐,长期的影响还有待未来的观察。
例如荷兰众筹的在线新闻机构“记者”(the correspondent)致力于进行建设性新闻的报道,2013年开始推出建设性新闻并且在为期一周的宣传活动中筹措了超过一百万美元。犹他州的“沙漠新闻”(desert news)在采用基于解决方案的新闻报道方式后,报纸的印刷发行量增长了15%,并成为国内2012年增长第二快的报纸。

5.建设性新闻的社会影响

有助于补充传统新闻价值,重塑新闻业角色
“建设性新闻”作为一种新闻价值被提出,呼吁记者重新定义新闻价值,在除了有关破坏和冲突的报道外,寻求并报道进步与合作的事件,从而创造出更全面、更具代表性的世界图景,并保留了客观性和准确性的新闻理想。

有助于改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进步
“建设性新闻”可以使受众有效得知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社会事务,提高人们对可能的解决方法和榜样的认识,从而鼓励和模仿,更好地为社会国家服务。作为“建设性角色”,它重构了新闻业与公众的关系,以一种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传递更加乐观、充满希望的世界观,进而为“改善公民与新闻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改善公民与社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贡献力量。

有助于全球“向上向善”发展
“建设性新闻”是一种具有本土特征的实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新闻从业者可以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媒介规范的建设性框架和报道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只要“建设性”秉持“向上向善”的理念,面向公众、面向问题、面向未来、面向行动,就将有助于促成一个更积极的新闻业,促进社会进步与全球问题的解决。

6.中国新闻的“建设性”理念

“建设性新闻”的术语在我国虽然出现较晚,但是其核心理念却早已贯穿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中。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一直是我国新闻宣传与舆论工作的指导方针。“正面”并非仅强调积极向上与美好,追溯新闻政策方针我们可以发现“均衡”与“全面”之意渗透于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舆论监督”等指导方针的阐释更为深入与全面:

一是强调报道的均衡性,这与建设性新闻的均衡理念颇为一致,“正面”是指传播效果的建设性意义,而非报道本身的积极与否,对此总书记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也就是新闻报道应做到均衡,既不粉饰太平,也不将点上的问题扩大至面,关键在于“把握好事物发展的主流”。

二是揭示出“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原则中的解决方案路径,总书记认为新闻工作者“应多做一些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维护稳定的工作”,新闻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并反映民众需求,更要解惑释疑、化解矛盾。

三是鼓励公众参与社会发展,总书记认为媒体应“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媒体应发挥引导与促进作用,充分体现了新闻报道和新闻工作的建设性理念。

实践方面,在西方建设性新闻兴起之前,我国就已经提出“帮忙” “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等方案性理念并推出相应的新闻实践,近年来,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在建设性新闻方面也多有探索。可以说,缘于体制不同、语境不同等,对建设性新闻的定义和理解上不乏差异处,但中国由正面报道而始的建设性新闻理念及探索在新媒体与社会环境中与欧美正在形成共振。

7.在我国秉持新闻建设性理念的意义

有助于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从中国国情来看,传统的主流媒体具有政府背景,政治优势,可以协调社会各界的力量;而新兴的社交媒体具有互动和参与的优势,可以广泛调动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动。因此,把建设性新闻的倡导与实践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一个切入点,有助于加快媒体在内容建设上的深度融合。

有助于媒体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与西方的情况不同,由于我们一向强调正面宣传为主,主流媒体揭露问题、舆论监督的功能发挥得不很充分。在公共传播时代,信息越是真伪难辨,人们越希望获得真实权威的解读;越是众声喧哗,主流媒体越有责任发出鲜明的主导声音,使社会明辨真相,引导网民讨论理性化,意见表达更具有建设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建设性新闻切合中国现实的需要。

有助于媒体参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主流新闻媒体需要重新定位自己与受众的关系。建设性新闻开辟了公共传播时代新闻业务发展的新思路,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鼓励公众共同参与新闻制作及线下方案活动,从而能够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的变化与进步。

有助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
中国新闻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当今,在大众传播向公共传播演进的过程中,亟须有新的新闻传播理论观照新现象、解释新问题、指导新实践。建设性新闻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新思路,值得我们借鉴。新闻学本来就是实践的产物,是实践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也必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8.未来我国如何践行新闻建设性理念

微观层面,重视解决方案
建设性新闻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公众问题的存在,更是期望未来能够提供解决方案来切实促进公众以积极的行动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交媒体与移动网络技术为公众赋权,公众不仅具有话语权,更具有参与权,因此,传统媒体在落实建设性新闻理念时,不仅要以公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态来传递信息,更应注重公众在新闻解决方案中的参与作用。

中观层面,重视协同生产
一方面,在5G时代,人机协同将成为新的新闻生产模式,但技术可以防患于未然却无法解决已经和将要发生的社会冲突及社会问题,建设性新闻体现“真实”“正面报道”等新闻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应该注重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的结合。
另一方面,媒体在建设性地应用“用户生产内容”(UGC)的理念时,应将公众视为参与者与合作者,而非冷眼旁观的受众,为公众参与新闻制作提供渠道,但同时媒体也应该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以更为均衡的方式来处理好新闻生产中媒体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宏观层面,参与社会治理
建设性新闻不仅仅是一种新闻报道方式或解决方案,它更是媒体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一种路径,以促进媒体切实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媒体可以在预防和化解矛盾方面充当公众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者,其功用可以体现于问题发生前、问题发生时及问题发生后三个阶段:
首先,利用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新技术及时精准地对社会情绪与社会矛盾的演变规律进行前瞻,进而针对具体问题提出预判性的应对方案,以防患于未然,从而降低社会矛盾与风险发生的几率;
其次,充分发挥媒体“建设性”社会角色,既要担当舆论监督重任,更要在发现问题时以建设性的方式提供应对之策,同时也应该利用好线上与线下两个社会空间。
再次,应该积极跟踪报道问题解决方案的进展,对于进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同时及时了解公众对于解决方案的反馈,以期将新闻报道与参与行动形成更为有效的、更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社会治理与解决方案。

结语
建设性新闻作为一种强调问题解决导向、凸显发展理念、弘扬正向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对于当前进入“后西方,后机构,后真相”时代全球新闻业的角色重塑和价值重构绘制了新的路线图。这种新闻报道理念的革新,力图避免新闻业滑向两败俱伤的政治缠斗和犬儒主义的无所作为,并重新将新闻业型塑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引擎和提升公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源泉。全球新闻业通过纳入积极向上、面向未来和解决问题的理念,能够彻底超越市场驱动机制所推崇的“冲突新闻学”和“看门狗”角色之藩篱,基于建设性的价值取向不断提升新闻品质,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动社会进步贡献新的力量。

参考资料:
[1]史安斌,王沛楠.建设性新闻:历史溯源、理念演进与全球实践[J].新闻记者,2019(09):32-39+82.
[2]唐绪军.建设性新闻与新闻的建设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S1):9-14.
[3]徐敬宏,郭婧玉,游鑫洋,胡世明.建设性新闻:概念界定、主要特征与价值启示[J].国际新闻界,2019,41(08):135-153.
[4]蔡雯,凌昱.“建设性新闻”的主要实践特征及社会影响[J].新闻与写作,2020(02):5-12.
[5]殷乐,高慧敏.建设性新闻:溯源、阐释与展望[J].新闻与写作,2020(02):13-2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3-2-23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强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5-1-12 06:21 , Processed in 0.0962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