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5|回复: 5

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人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2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去酒吧玩,一位阿拉伯大叔给我各种安利中国的好,真相是这样吗?
发表于 2023-2-22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文中穿插的部分图片删减了…强迫症发作
<hr/>嗯,摩洛哥深度自由行,有一定发言权。
先说说商人。
1.按两块钱一杯卖给本地人的橘汁,卖给我是五块钱一杯,我和一个匈牙利人吐槽,他说因为你们是亚洲面孔,我这种欧洲面孔就不会遇到这个问题。然后他走过去,花十块钱给自己上了一课……
2.走在大街上总有自来熟过来推销商品的人,包括但不仅限于画家,小贩,司机,街溜子。往往一手拿着商品,一手拿着用很拙劣的笔迹写着“我是中国人,我推荐他的商品”中文字样的纸板,上来先问:“Chinese,my friend?”得到肯定的答复以后,就是各种唠嗑拉关系,不过不买也无所谓,聊几句告诉他们不需要,他们就会笑一笑走开。
3.酒店老板很喜欢和中国人开玩笑,比如拿走你的手机,然后从服务生手上拿来一个破破烂烂的老人机,说要换一换,加深一下中摩友谊……打开手机微信好几百个客人,还经常聊天,看来生意一般,不然怎么这么闲。
4.在马拉喀什的不眠广场,我们去逛商业区的时候,整个广场上都是载歌载舞的人,我当时评价的是:“穷是真的穷,欢乐也是真的欢乐。”当时租了一辆马车,走到不眠广场的时候,我提出去逛一会,反正是两个小时买断,老板毫不犹豫就让我去了,钱也没付,东西也都拿走了,逛完了返程的时候差点找不到马车,心想着别让摩洛哥老大爷以为我逃单了呢,结果看到老大爷抽着水烟笑眯眯看着我。
再说说服务业和交通。
1.在Rick's Coffee(北非谍影取景地)用餐,餐毕服务生一直在介绍酒馆历史,我听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他是想要小费,我就示意同伴掏钱。结账时用的是欧元结账,50,理论上来说小费是要给5欧的,结果我的憨批同伴给了5迪拉姆……走出酒馆我都没想通服务生为什么突然拉了脸。有一说一里克咖啡厅的自酿白葡萄酒是真的挺好喝。


2.在住的酒店,也是给小费,服务生会帮你把行李搬到房间里走道上,然后问你还有没有什么需要,其实就是暗示小费,我的憨批同伴给了5欧…对,没错,相当于酒店350块给了服务生50块的小费,有钱造的啊!我还嘀咕怎么这个酒店服务生这么热情呢,退房了才发现5欧的票子不见了…无语   (#-.-)
3.刚到卡萨布兰卡机场火车站,不知道二等座是没有指定座位的(无力吐槽),在售票员的帮助下买好了车票,进了车厢,很多热情的本地人都主动帮我们占座,一路上都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时不时唠会儿磕,中间有个站还有个大伯牵了头小羊上来…感觉像我们国家的绿皮,但是我在我国中部的绿皮上没有看到过羊…
4.打出租车这事儿,反正卡萨市区的出租车基本都不会给中国人打表,到哪里都是20起步,如果你问是不是run meter,司机会摆摆手:never metering…后来在滨海城市丹吉尔租了辆出租车,600一天,带我们玩一天,司机叫Aftat,英文很好,以前在西班牙读过书,会说法语阿拉伯语英语,一路上又是司机又是翻译又是导游的,跑了200多公里,丹吉尔沿海一线到直布罗陀海峡都玩了一圈,非常值得,也了解了很多风土人情,最后还加了微信,对,微信。后来我一个美国朋友去摩洛哥,我还给他们互推了微信。
5.大多数摩洛哥司机是有点马虎的,会自己搞错客人的住址,我就被一个马大哈司机送错过酒店…本来预订了五星级酒店和豪华撒哈拉帐篷营地,结果把我送到了三星酒店和单人穷游帐篷营地…那一夜过得刺挠呀…我和带队的柏柏族导游说,你们给我搞错了,收了我双倍费用,给我的是最低的服务。柏柏族大哥正在切胡萝卜,一刀插在桌子上,跟我说:我明天送你出沙漠,如果老板敢骗你,我就一刀捅死他…剽悍的少数民族…
最后说说日常风土人情。
1.白天走在大街上,满眼都是小麦色肌肤的帅哥靓女,那里的年轻女孩很少有戴头巾和纱巾的,大多数都是已婚妇女才会戴,属于比较开明的穆斯林国家。在小城艾西拉遇到了一群放学的中学生,有几个大胆的小妹妹当着我前任的面主动走到我面前说:you're so cute…咱也不懂,咱也不好接茬,闹了个红脸,她们笑着跑了。
2.在卡萨布兰卡市区,前任买了个LV包,用了一个特大的LV纸袋装(LV专卖店对中国人的态度和服务巨好,完全冷落欧美人,因为每个进店的中国女人几乎都会消费,店里最多的就是中国大姨),在街上就很引人注目,有几个黑人骑着机车在我们前后一直跟着,我们人比较多,基本都是男生,发现好像被尾随以后就招了车回酒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面无表情的黑人的面孔,一群这样的人骑着机车前前后后围着你兜圈,天黑以后遇上真的有点吓人,虽然是在大街上,但是行人并不多,摄像头也很少,大家出国玩尽量少携带奢侈品吧。
3.在马拉喀什的不眠广场,我前任走着走着被一个老妇拉住手,直接上手画他们那边的“手纹”,吓得大叫,我跑过来告诉老妇我们是外国人,不要强买强卖,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要收费,我心想如果给她五块十块打发了也行,结果妈的要我50迪拉姆!我拉着前任一溜烟跑了,跑到人很多并且有武装警察的地方,老妇跟在后面喊了半天,没追过来。
百度了一张手纹的图片,转侵删。


4.大多数当地人没有“美甲”的概念,每次看到我前任的指甲都会非常夸张地用“amazing”形容,拉过去就看,爱不释手…
5.走在海上清真寺附近的小路上,有几个倚在机车上的黑人青少年,远远的就直勾勾盯着我们一行,我正寻思着能打几个,走过他们面前,他们互相看了看,有一个明显是孩子王的小青年轻轻地说了一句:你好。我愣了一下,转回头对他说:你好。他又说了一句:谢谢你。我说:不用谢。他可能只会这两句,又用英文问我,是不是过来玩,我说是的,从中国过来,明天准备去丹吉尔。聊了几句,感觉他们都是小孩儿,看起来骑着机车追着风,但是遇到外国人会有点羞涩地主动打招呼交朋友,可能是那边人看起来早熟,这几个应该都不超过17岁。
6.路过卡萨布兰卡海滨的酒吧的时候,我很好奇,穆斯林国家禁酒,为什么这里有酒吧?同行有一个伙伴在摩洛哥生活了一段时间,她说这些酒吧是需要购买“卖酒证”的,这个许可证很贵,所以里面的酒水也很贵,通常也不允许本国人入内,可以说,是专门为了外国人和本国特权阶级开设的。后来我在一家饭店买了一瓶“Casablanca”啤酒,一百一瓶,艹。对了这家马拉喀什的皇宫酒店巨贵,每晚9000+,两个人餐费1300+,不推荐,进餐厅吃饭男士需西装皮鞋女士需黑色过膝长裙。


7.在沙漠里,和那个剽悍的柏柏族导游聊天,他问你们中国有没有沙漠,有没有骆驼?我说有呀,都有,中国有一个很著名的景点鸣沙山(拼音),既有沙漠也有骆驼。他又问那你们的沙漠也这么大吗?我说不是,早些年我们治理沙漠,把它们变成了绿地,现在我们保护沙漠,不然说不定哪天可能都变成绿地了…导游:(o;
8.之前不是说,我报了一个豪华团,然后送错到一个穷游团嘛,离开沙漠恢复信号以后马上和国内订票机构联系,给我送到了原定的五星级酒店,升级了晚上的豪华帐篷酒店。我发誓,我这辈子第一次在撒哈拉沙漠里看到泳池酒店!谁说他们缺水的!只有穷人缺水!(我近距离看了一下他们的蓄水装置,是多个半埋于地下的巨大储水罐,每天有运水车辆过来送水)下午从酒店坐车出发去豪华帐篷酒店,好家伙,完全是一个永久性沙漠营地,栅栏,灌木,篝火,大门,厨房。住宿的帐篷里也是有独立卫浴和空调,和前一天完全完全完全不能比啊兄弟们!酒店照片换手机时丢了,百度了一张几乎一样的。


9.再说说这个营地中柏柏族的服务生,为什么没有放在服务业里,因为他们的专业性会让你怀!疑!人!生!虽然是黑色皮肤,但是每个人都戴着白手套为客人拎行李,端茶,倒水,上菜。和之前在摩洛哥体验的服务从业人员完完全全不一样,每个人都是一口流利的英文和法语,接待我们的前台甚至还会说德语,当晚一共三队客人,我们两个中国人,三个德国大叔(巨搞笑),和来自西班牙的一家四口(好奇宝宝),每个人都对他们的服务赞不绝口。坐在大帐里倒茶聊天的时候,服务生会根据客人的国籍,主动开启话题,推荐客人体验比如骑骆驼、沙浴(把人埋进高温的沙子里,据说可以治疗皮肤病,德国三大叔亲身体,并无卵疗效)、冲沙等等免费活动,聊的挺开心,都很健谈。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我在摩洛哥见过服务意识最好最专业的从业人员。晚饭后他们会燃起篝火敲起非洲鼓,带着客人学唱一些当地歌曲,然后一起看银河,美中不足的是当天夜里风沙大,飞沙走石击打在帐篷上,影响睡眠,第二天正好遇上沙漠风暴,不得不早早退房开溜,赶往瓦尔扎扎特。
加更一节摩洛哥的非本国人
1.刚才提及的三个来自德国的大叔,太好玩儿了,其中一个是摩洛哥人,在德国读了大学,定居在德国,这次带了两个大学同学回自己的祖国旅行,其中年纪最大的德国人一直抱怨:这里既没有猪肉也没有啤酒,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他们和我走的是相反路线,共同在撒哈拉沙漠相遇。他们上午体验了沙浴,浑身烫得通红,撒哈拉上午有45℃左右,沙子里的温度我难以想象…下午我们到的时候,他们正准备去骑骆驼,我第一天是骑了三个多小时骆驼的,面对他们的盛情邀请,我笑着婉拒了。不出我所料,几个小时以后,这三个人和我前一天的结局一样——磨裆!两个人坐在营地里依偎着,就着太阳下山的余晖,喝着柏柏尔人甜到掉牙的薄荷茶,看着远方三个叉着大腿往回走的傻老外,笑得贼开心。
未完待续……
<hr/>发送一波摩洛哥随拍。
1.丹吉尔附近非洲洞。


2.斯帕特尔海角灯塔。


3.丹吉尔前往村庄艾西拉途中一景。


4.小城菲斯的早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3-2-22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一点苏莱曼东游记的看法:
(说明:这本书是唐朝的阿拉伯商人写的游记,原名叫印度中国见闻记,记述了从波斯湾出发,途径印度、东南亚到达中国的沿途见闻,包括物产、宗教、政治和风土人情。其中也有不少作者本人的观点。)
正面看法:
1.中国的工匠是世界上最灵巧的工匠,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手工业比中国发达。书中大量夸赞中国的各种手工业产品,还有绘画等艺术作品。尤其对丝绸工艺大加赞赏。
2.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农民,他们把能开垦的所有土地全部开垦了,只有过于崎岖的山岭不能耕种。中国的农民终年都在土地上忙碌。永远不知疲倦。
3.中国人最痛恨懒惰的人,他们从来不给身体健全的乞丐施舍财物。他们说:你应该自己劳动,而不是等待施舍。也因此中国的乞丐比印度少很多。
这里作者黑了一把印度,他说印度有很多不工作的人,流浪在街头,等待施舍。他还分析了原因,他觉得印度人的宗教不好,愚昧迷信,总幻想来世,所以现世世界都不勤奋。
而中国恰好相反。作者分析“中国人为什么如此勤奋”的时候,他说,中国人极度喜爱衣食享乐,他们的现世欲望无穷无尽,所以他们需要无穷无尽地劳动来满足自己无穷无尽的物质需求。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永远不停止工作的原因。
(以上是作者的主观评价。作者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当中,人应该追求两世吉庆。所以他觉得印度不注重现世,过于躺平。而中国只注重现世,只有物质追求,过于内卷。对于这一点,作者总体上算是肯定评价)
4.唐朝的国王爱民如子,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国王会惩罚失职的官员,他们的官员都不敢胡作非为。司法也很先进。官府会公开处理诉讼,任何人有冤情都可以去打官司。刑罚非常严酷,犯罪很少。他说中国的统治和司法可以和阿拉伯媲美。(当然他依然吹嘘哈里发最伟大,东罗和唐朝也都很好,印度最不行。)
这里又黑了一把印度,他说印度有很多愚昧的司法制度。比如神示证据法,分不清谁对谁错的时候,用火审来决定。作者认为这是印度多神教的锅。
5.中国的商贸环境很好。各国的货物都可以在这里流通。他们欢迎任何一个民族的商人。税率很高,但是税率都是明文规定,不会克扣。广州和长安都非常繁华(省略数千字描述)。
广州城有外商聚居区,有清真寺。官府不管外国人的商事纠纷,外商有商事纠纷都去清真寺仲裁。(唐律里面的“各依本俗法”)
6.中国的卫生环境很好,街道整齐,处处都很干净,不像印度到处都很脏。
7.唐朝官府有社会保障措施,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得到官府的救助。因此流浪汉很少,不像印度处处都是流浪汉。
8.中国人是有经人。他们有自己的经典典籍,注重学习文化知识。(此处是正面)
但同时也拜偶像,拜偶像是印度传给中国的。(这个他认为不算正面。不过不能说拜偶像是印度传入的,可能因为作者见的都是佛像)
9.唐朝的皇帝会接待外国使臣,给使臣的待遇很好。(其实不是使臣,是有些阿拉伯商人自称使臣,跑到长安求见皇帝,给皇帝拍马屁,带一些奇异的外国特产,然后混点赏赐)
皇帝非常博学,他知道很多西方宗教的事情,知道努哈,易卜拉欣,穆萨,尔萨和穆罕默德。但他不信。皇帝还问一个使臣,这个世界存在了多少年?“当时我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就说这个问题不确定,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应该有xx千年了。皇帝问我,xx千年这个结论是你们的先知穆罕默德说的吗?我就回答是的。皇帝说你一定是在撒谎。如果是你们的先知说的,既然你们都信你们的先知,那么你就不应该说这个问题不确定,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当时紧张得后背全是汗水。唐朝的皇帝非常有智慧。但是皇帝没有怪罪我,只是嘲笑了一番。”
(可叹。唐朝皇帝对阿拉伯和东罗马都有了解,道光皇帝却对世界局势都不清楚。)
不算正面也不算负面的看法:
1.中国人过于重视现世享乐,衣食需求永不满足,每个人都需要拼命工作。(感觉是过于内卷的意思…)参照上文第3条。
2.中国人的男人出门必须戴帽子,不能散着头发,否则会令人嘲笑。中国的女人出门都不遮蔽头发,而是在头发上戴满首饰。这个跟阿拉伯恰好相反。因为阿拉伯人对女人的着装要求比男人高。不过作者只说是一个差异,不是负面评价。他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对男人的着装要求比女人要高。(好像直到现在也是这样…正式场合或者工作的时候对男人的着装要求更严格,款式也更少……)
3.广州的房子都是木制的(原文是说一种水生的什么植物),建造很快,但是不防火。中国的建筑最怕火,一经火灾就什么也没有了。
负面看法:
1.中国人在宗教上向印度学习。上文第8条提到过。指的是印度传来的佛教。
2.中国人葬礼极度铺张。他们没日没夜地痛哭,甚至假装痛哭。他们有的人,为了办葬礼,把所有的钱都花完了,成为了一个穷人。他们坚信摆上贡品,祖先就会来享用,但祖先并没有来享用,他们也不吃那些贡品。直到夜里有野猫吃掉了贡品,他们就说祖先已经享用了。
但后文又纠正了上面的说法,说他在中国问了一个有理智的人,那个人并不相信祖先会来享用,但他们依旧要这么做。
————————————
总体上作者是一个中吹。写了很多差异,大多数没有批评。也有少部分有批评。以上都是从那本游记总结的,不是我的个人评价。
这本书还有第二卷。第一卷时代背景是唐宣宗大中之治时期,以上各种正面评价都来自这个时期。第二卷是作者苏莱曼之后的另一个人补著的,时代背景是黄巢起义之后,以上的种种美好都不复存在,广州城遭到了严重破坏,从广州到长安的陆地商道也是盗匪横行。补著者本人也不禁喟叹。
————————————
说起黑印度,书里面有一个情节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老是说印度有邪恶的多神教,还举了个例子:说他见过有印度人在商道上开客栈,还把自己女儿免费给过路的客商使用。印度人认为这是做好事,无私奉献,会有好报…作者认为这是邪恶的多神教的荼毒。(虽然我也没看出来这跟印度宗教有什么关系,但是真的很难以理解。可能作者那个时代的穆斯林习惯性把坏事扣给多神教…)
发表于 2023-2-22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非应该算阿拉伯人吧
肤白貌美高鼻梁大眼睛前凸后翘的妹子不少
前几年我聊过几个女网友
很开朗热情
其中有个妹子说她想要一心一意的 一辈子在一起(E文聊天的
俺寻思这不是挺正常的婚恋观 随口就回了一句 这个在中国很平常
结果妹子发了一个倒过来的微笑脸 你别以为我不知道 中国女人喜欢有钱人 她们会抛弃自己的男友和老公
瞬间给我整不会了
但是妹子真的漂亮啊
发表于 2023-2-22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有个埃及的同学,年初鹅乌战争爆发的时候,发了个邮件,没啥内容都是些看出殡不嫌殡大的话。
然后结尾问,老毛子动手了,你们啥时候干美国。

我:??????
发表于 2023-2-2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供的环境。—— 李普曼《公众舆论》
正如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 李普曼所言,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从来都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长期以来各类信息媒介为我们重构过之后的世界。


因此,无论是我们对阿拉伯人,还是阿拉伯人对我们,其实都是一个“拟态”的存在。今天,作为一个阿拉伯语专业又在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Local单位工作数年的中国人,我就来介绍下阿拉伯人心中的这个“拟态中国”。之所以能写这个,因为很多故事来自我个人的亲身经历。


China=山寨?

中东和北非大多数地区,China还会有另外一个涵义,等同于“便宜而质量层次不齐”,或曰 —— “山寨”
你对这个涵义感到义愤填膺也好,感到恨铁不成钢也好,甚至各种上纲上线,都没有关系。首先这的确是许多阿拉伯人的共识。
其次,要值得欣慰的事实是 —— 从中东到北非,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哪个大小城市,每个China Product集中的地方(有些城市甚至会称之为China Market),都是这个城市人气最旺的地方。
衣服、玩具、箱包、各种厨房用品和小家电……不仅价廉物美还能一站式购齐,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以至于作为游客,如果你要找当地最有特色而且高性价比的当地餐厅,一般都会在这样的China Market附近。所以别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人气爆棚才是客源滚滚的基础。





巴勒斯坦伯利恒和摩洛哥索维拉的市场,触目所及都是China Product。

如果你要问为啥这样的商品一定要被称为China而不是欧美货?基础原因当然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正如工信部长肖亚庆所说,我国制造业总量已经12年位列全球首位,制造业的31个大类、工业的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都是齐全的,这在全世界是独有的(人民网,2022年3月8日)
换句更通俗的话说,只有我们,既能生产贵的,也能生产便宜的。但是对于任何品类来说,一方面肯定是廉价货品的市场大,另一方面欧美各国的奢侈品牌进入当地市场较早,品牌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后期进入的中国商品自然只能先占领成本较低的低端产品市场。久而久之,人们的印象中就形成了China Product“廉价”的概念。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在一些发展较快的信息产业中,中国制造的商品也逐渐往高端发展,如华为(Huawei)、小米(mi)、抖音(tiktok)等一系列的品牌开始在中东年轻人中流行起来,成为时尚的标志。



华为中东门店,网图

P.S.本人亲测,同样是服装,同样的价格,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服装质量更差。
中国食物=Surprise?

阿拉伯世界并非美食荒漠,包括阿拉伯咖啡,北非Couscous,以及有多个阿拉伯国家参与共同申报的地中海菜系都是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对欧美和西方的菜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大多数阿拉伯人对于琳琅满目的中国食物更多的是好奇或接受无能。



Couscous,中国人对他是“褒贬不一”

总的来说:中国食物对他们来说到处是Surprise。
首先是食材的Surprise!我记得有一次从国内回迪拜,我带了一包真空包装的蛇肉,结果我咬了一口感觉没味道(嗯,作为上海人,我能接受的蛇肉味道是油炸之后放椒盐味的),就问学校埃及小前台要不要吃(我当然是告诉人家这是蛇肉的,不能骗人家吃奇怪的东西),那姑娘好奇地吃了一块之后居然直接抢走全吃光了,边吃边说 —— 第一次知道蛇肉也能吃 —— 第一次知道蛇肉这么好吃。她还打电话让她在迪拜的老姐来学校“尝鲜”,甚至打算从中国团购这种真空蛇肉。
然而第二天她哭丧着脸和我说 —— 问了她妈,她妈说蛇肉不清真。
此处不得不提在阿拉伯人眼里中国菜的代表性调味品 —— 酱油。我已经听N个阿拉伯人说过 —— 中国菜=加酱油。甚至不少阿拉伯人来中国旅游,还会带酱油回去送人。



老外中餐里的炒面主体基本就是酱油+面

除了食材的Surprise外,中国食物的做法对于阿拉伯人也是Surprise。就拿虾来说,中东国家喜欢直接剥成虾仁再烹饪,北非国家则大多喜欢把整虾通过油炸的形式让虾壳变得松脆,然后连壳一起吃。
而中国的白灼虾或是红烧大虾往往是连壳一起烹饪,吃的时候再去壳。当我在阿拉伯人面前展示白灼虾的时候,真的是把他们对于“虾”的概念全颠覆了。回想当时我在学校微波炉里转虾(就是一般的海虾,我在家里用盐水煮了下)后,全校开始散布一个恐怖的传说 —— 中国人在吃蟑螂~~



迪拜网红餐厅BU QTAIR的炸虾,去壳的



埃及马特鲁餐厅海鲜泡饭中的虾仁,去壳的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路边餐厅的炸鱼和炸虾(配辣椒酱),带壳不吐壳

此外,还有吃法上的Surprise。有一次我在当地餐厅吃Fish Mandi,我直接拿起来就吃,结果当地的白袍惊诧了 —— 你咋就这么吃了?你不先拆鱼骨头再吃的咩?我也是惊诧了,吃鱼不就是一边吃一边拆骨的么?吃到小骨头再直接吐出来啊~~~反正那次吃饭,我们就在互相惊诧之中结束了。
当然,对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食物,中国人也同样会有Surprise。比如红茶,绿茶(薄荷茶)竟然都要放糖,都是甜的。比如阿拉伯咖啡竟然是一股中药的味道。比如阿拉伯的甜品为什么要做的齁甜……



摩洛哥“国饮”-薄荷茶,甜过初恋~

中国人=保守?

相比起中国的产品和食物,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就更多了,最常见的莫过于 —— 保守这里的保守包括内敛,严肃,抱团,守纪律,不喜与外人交际等多种内向型元素。


所以,当我们行走在中东各国,也曾利用这一“刻板印象”组成多个砍价利器。比如一边是开口先叫人,礼多人不怪,一边是开启“夸夸”模式,夸到对方晕乎,再一边是带着各种Surprise小礼物套近乎。总之当你颠覆了对方心中的“拟态”,对方在惊诧中主动降价也不奇怪了。(为啥不说迪拜如何砍价呢?因为迪拜商店里卖货的销售我就没见过当地人。)
此外,这里的“保守”还有“严格贯彻”的意思,经常指中国各类政策的精准且执行得力,说白了就是“有组织有纪律”。通常他们会跟本国的“无组织无纪律”做对比。在他们心中,无论什么政策,中国都可以一路严格执行到底,而阿拉伯各国要么早已形同虚设,要么先后自我放弃。无论是摩洛哥还是突尼斯,我坐出租都看到司机各种难以想象的违反交规的惊险场面,对此,摩洛哥司机师傅说——“这里不是中国,都没问题”。突尼斯司机师傅则骄傲地对我说 —— “请叫我舒马赫”。
中国人=土豪?

虽然我们对阿拉伯的“拟态”是土豪,像阿联酋和沙特这样的石油国家一直被中国人戏称为土豪国。然而不得不说,这种“拟态”也可以反向操作,中国人在阿拉伯人的心中,同样有一个土豪标签。
大家可能知道有个著名的土豪段子,就是“沙特留学生去德国后,父亲给他转钱买地铁”的故事。这个故事我看到过阿尔及利亚人说的版本,情节一模一样,只是把沙特换成了中国。另外我本人在迪拜工作那么多年,耳边也听到过各种中国人挥金如土的真假故事。


另外这里的“土豪”并不单指经济上的有钱,还有各种科技上的突飞猛进。关于此,我曾听到过一句褒贬不一的评语就是 —— “中国人什么都能造”。而这样的印象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各类社交软件得到了强化,在不少阿拉伯人心中,无论是高铁列车,各类机器人,还是假鸡蛋,棉花肉松饼(之前曾在微博上流行过一段时间,后被辟谣),就没有中国造不出的东西 —— 中国强大,中国人厉害。用当年埃及小前台的话说:“你难道不知道中国已经占领全世界了吗?”
与西方传说中的“中国威胁论”不同,大多数阿拉伯人的态度是 —— “他强由他强” —— 即使中国强大了,也挺好啊,China can China up
而且为了吸引更多中国的“土豪”客人,摩洛哥、埃及,包括非阿拉伯国家的土耳其等国的旅游相关从业者,即使不会中文,也会安装微信等中国手机软件,以便跟中国客人联系,有的则充分利用微信的“翻译”功能,生意做得不亦乐乎。(当然近年来随着中国疫情的管控,这些微信账户大多弃用。)
除了以上所说的之外,阿拉伯人还有太多对中国的错误印象,比如:
他们觉得中国有两种语言—— 普通话和广东话。
他们默认 —— 所有中国人都爱大红色。
他们搞不清香港和台湾究竟是不是属于中国。(这里强调一下他们不是搞事[我也不想搞事],而是真的搞不清。)
<hr/>综上,正是这样一个“拟态中国”,让绝大多数阿拉伯人对中国既畏惧又好奇,充满了神秘感!
其实打开阿拉伯各国的报纸,中国的新闻大多只是属于国际新闻中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在一些海湾国家的当地报纸中,中国出现的频率还不如菲律宾、印尼等外劳集中的东南亚国家。就算是这些仅有的信息,不少也转发自欧美媒体,自然会有很多片面和不客观。


根据传播学规律,这样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毕竟大部分阿拉伯人没有机会亲自来中国看看,因此在大部分阿拉伯人眼中,中国始终是“拟态中国”。正如阿拉伯世界里有这么多国家,在我们的眼中也大多只是“拟态阿拉伯”。
只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个“拟态”既不好,也不坏,只是……不真实罢了。
<hr/>本文作者:小女生。一个精通阿拉伯语的上海女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4-6-28 02:58 , Processed in 0.06992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