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5|回复: 0

《王者荣耀》为何越玩越上头?央媒:警惕“精神鸦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0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8月3日,央媒《经济参考报》怒批网络游戏为“精神鸦片”、“电子毒品”并点名腾讯旗下知名手游《王者荣耀》
在这篇题为《“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的文章中认为:青少年厌学、近视、家庭矛盾等问题是游戏所导致,犀利的言辞引起了网友的激烈讨论。目前这篇文章已经被删除。



文章中指出:“2020年,我国超一半儿童青少年近视,因沉迷网络游戏而影响学业、引发性格异化的现象呈增长趋势。小、初、高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 10%、30%、40%。这些孩子有的厌学失眠、身体出现种种不适,有的沉迷网络世界逃避现实,有的甚至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TX:那我走?

天哪!原来游戏有这么大的危害,怪不得被称为“电子毒品”
但在我看来,孩子抑郁和近视率增加,并不全是游戏导致的。游戏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希望家长们能够认清现实: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压力极大,各种课外辅导和兴趣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各种高强度的培训也在损害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有的孩子是为了逃避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才选择了“躲”进虚拟的游戏世界。



孩子为什么会游戏成瘾?游戏成瘾真的和“毒品、性爱、烟草”一样吗?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先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瘾”?
“瘾”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精神病学家·沃尔科发现,大脑对“有益的爱”和“有害的毒瘾”所激发出的都是同一种化学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快感。
孩子们无论是游戏胜利,还是考试得了100分时,大脑都会释放一种名为“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而这种大脑化学物质就是让我们感觉“快感”和“兴奋”的原始物质。



每当瘾君子吸食毒品时,毒品会对大脑进行化学反应刺激,产生快感;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那么大脑就会对这种化学反应上瘾。
同样,当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倍增,而大脑又无法制造出足够的多巴胺来应对这些负面情绪时,人们就会寻找其他东西来刺激多巴胺分泌。
如果“碰巧”在这时候接触到游戏、烟酒、甚至吸毒,那么,最终结果只有一个:让人在感受这些东西带来的快感中上瘾!
60%的“网瘾少年”是因为在现实家庭、学校中遇到了问题,才来到虚拟世界逃避现实,用游戏带来的快感来抵消学习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国新闻网对一家电竞机构的报道

但游戏上瘾并不等同于毒品上瘾。沃尔科还发现,在大脑活动方面,瘾君子与患有强迫症患者的大脑活动是相似的。瘾君子是无法遏制用药的冲动,强迫症是非要完成某种特定的仪式(或程序)才能让自己感觉舒服。这也说明,毒品上瘾或许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快感,毒品很可能改变了大脑的化学组成,让人在快感消失后,想要服用更多的毒品。



网络配图


        虽然目前的科研结果表明,上瘾最主要的原因与大脑分泌出的某种物质有关,但这并不是瘾君子开脱的理由。一个人对烟酒上瘾,那么他对其他东西上瘾的概率也非常大。这或许与个人补偿机制差异有关。
再回到孩子身上,相对于学习生活中的挫败和压力,孩子在游戏中能却能收获成就感和愉悦感。
蓝田中学八年级某班学生:“我在游戏《部落冲突》中是部落首领,管理50多个人,这让我很有统治感、成就感。”




王者五杀截图



而这些成就感是游戏厂商精心设计出来的。游戏厂商为了增加用户的“黏性”,想方设法在游戏的玩法上,尽最大可能地抓住游戏玩家的心理特点,并针对人性的弱点进行专业化设计
你在游戏中的任何操作,都会立马视觉化、数据化地显示出来。这会给玩家一种操控感。你的每一次攻击,屏幕上就会出现各种颜色的数字飙升,各种击打音效以及动态视觉反馈不断地刺激你的神经。不要小看这些反馈,这就像部分电梯的关门按钮,他们根本没有关门的功能,仅仅是一个装饰品。但人们却可以通过按下这个装饰品来减轻等待的烦躁感。产生心理上的安抚效应。(其实中国的大部分电梯关门按钮是有效的)



中国的大部分电梯关门按钮是有效的

同时,游戏为了牢牢拴住用户,还会制定多个小目标循序渐进,比如说等级、段位等等。为了提升游戏时长,游戏总能让你找到一个十分钟左右的小目标,当你不断的完成他,成就感就会越来越强烈。为了维持这种快感,玩家又会迫不及待地投入下一个小目标。平均10分钟一个小高潮,如此短频快的快感刺激,很难不使人成瘾。



王者段位激励图

相比之下,在学习中,并不能得到这样的反馈。当你听课时,并不能直观地感受到“经验值”的增长,也不会听到知识被征服时的惨叫。没有直观地获得感、成就感的反馈。有的只是解不开题的挫败感、反复刷题的枯燥感。被游戏吊高胃口的学生,自然会觉得学习无聊、没劲。从而更加想要投入到游戏的快感当中。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做出改变,让知识更加有趣。当然,这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知识很难做到像游戏一样有趣。但也不是不可能,毕竟有些知识博主的文章,也能做到让人“上瘾”。



学业压力大

  面对如此专业化的设计、运营团队,个体用户一旦进入到游戏的王国,就有可能被潜移默化地成瘾。连成年人都抵挡不住游戏的吸引,更何况是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呢?
尽管现在游戏行业不断完善青少年保护体系,通过实施网络游戏账号实名制度以及限制游戏时长等手段,对青少年玩游戏进行管理。但具体措施无法跟上网络的发展,“防沉迷系统”如同虚设。孩子们总能找到漏洞,通过借家长账号、身份证注册登录游戏等方式,绕开各种“青少年模式”。



王者防沉迷系统

另外文中还提到,随着电竞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家体育总局组建电子竞技国家队。多所高校开设了电子竞技专业。这就使电子竞技摆脱其“网瘾少年”的专属印象,而成为一份正正经经的职业。但大部分青少年并未形成正确的电竞价值观,只是为了逃避学业压力,逃避父母的管教,从而用“电子竞技”的幌子来逃避现实。

人民日报在文章《游戏打得好就能当职业选手?“劝退”警告来了》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圈子里,我是打游戏最厉害的那个人,我觉得自己能打职业电竞……”你身边是不是有持这种观点的青少年朋友?
在成都一家电竞教育机构里,一年能招收100多位学员,其中90%都是此类“斗志昂扬”的青少年。他们中,多多少少存在厌学、沉迷游戏等问题。而经过专业培训与各类模拟比赛,大部分人最后都能认清自己与职业选手的差距,回归现实。
这样的培训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即“电竞劝退”业务,有网友戏称之为“青少年觉得自己水平可以打职业,不想上学,让家长送他们去打比赛,当电竞选手劝退业务”。
通过这篇文章不难看出,这些“网瘾少年”大部分是借着“追梦”、“想成为电竞职业选手”的幌子,来逃避学习压力,和家庭压力。



“填鸭式”教育

孩子把游戏当电竞,家长把电竞当游戏,这也许才是分歧点。
短视频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刺激着青少年的大脑。这些信息中过度美化电竞行业,将电竞选手光鲜亮丽的一面呈现给青少年,让他们无比向往电竞行业。然而孩子们并不知道电竞选手在台下所付出的努力,远超学习中的枯燥与辛苦。



RNG赛事图

电子竞技职业化,并不是你成为“网瘾少年”的借口。社会和学校应当对青少年普及电竞知识,为孩子树立正确电竞价值观。引导孩子认识到电子竞技不等于玩游戏!
必须让那些打着“电竞梦”为借口的网瘾少年,认识到电竞行业是千军万马过钢丝。相比之下读书是一条更容易走的出路。
 针对种种问题,《经济参考报》写道:“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的多方协作和联动,出台更严格的管理办法,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
什么是更严格的管理办法?对游戏产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既然这是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及企业的多方问题。就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解决。



网友怒怼部分家长

我以为,“堵不如疏”,对游戏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并不可取。正如网友所说:家长们总是将问题甩锅给外界因素,从来不正视家庭教育。以前怪武侠小说,怪电视机。现在怪手机、网络和游戏。从不反思家庭教育问题,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孩子。就用电子保姆来搪塞孩子,孩子一哭就给他玩手机让他安静。等到孩子沉迷游戏以后,就开始爆发家庭矛盾。甚至有部分家长将孩子送往所谓的“戒网瘾学校”,比如“某书院、雷电法王”等案例。事后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孩子与家长的关系疏远,甚至仇视。



雷电法王图

这些学生真的是因为游戏而产生厌学和叛逆吗?难道这其中就没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问题吗?
面对这些问题,电竞业内专家表示:针对孩子,我有三个关注点:

  • 沉迷游戏的孩子,可能缺乏其他乐趣关注点,游戏对他心理补偿远大于现实。原因很多,无法展开。但关注现实世界孩子成长的家长们,恐怕需要更关注他虚拟世界的内心呈现,家长你必须要懂(孩子的内心)。
  • 尽早地让孩子明白套路、区分套路,有家长在旁边进行辅导。对成长有巨大帮助。毕竟在游戏中学习的代价是很低的。游戏中角色的成长是重要设计内容,大多数情况,孩子当然希望摆脱你在成长当中的监督和辅助作用。
  • 沉迷和上瘾是一种体质,往往(孩子)游戏上瘾被遏制,转而去寻求其他体验补偿,造成重大危害,游戏就是个试金石了。你禁止了孩子玩游戏,他去认真读书了,当然是件好事。但他转入地下,不在你视野内去忙些什么,这才家长更要担心的。最近几年,经常有朋友让孩子来我公司实习,孩子们是非常有兴趣来了解的。打破这种神秘感,从游戏的设计机制入手,或许是个好办法。这也正是那么多游戏公司的老板,他们的小孩儿也都玩游戏,但并不会误入歧途的原因。对于那些已经对游戏成瘾的孩子,那不妨让他试试学习如何制作游戏。



新闻当事人侯旭

延伸阅读:“电竞劝退”机构真能戒“游戏瘾”?
据翼之梦(翼都)电竞的侯旭老师描述,不少家长看新闻报道的“劝退90%”的数据后,纷纷前来咨询,想给自己的孩子报名。这些家长都想着能在我这里给孩子戒掉“游戏瘾”,从而回校好好学习。
对于家长们这一反应,侯旭哭笑不得。他是之所以创办电竞培训机构,本意是为职业俱乐部培养、输送电竞人才,没想到如今竟成了网友口中的“劝退机构”,家长们都想把孩子送来戒“游戏瘾”。
“来我这里培训的青少年,如果真有当职业选手的天赋和能力,我们会向上输送。(但是90%的孩子都达不到职业要求-没天赋)如果他真的当不了职业选手,(我们会引导他)希望他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分配到其它事情上去,这就是所谓的‘劝退’。”侯旭说。
结语:
孩子沉迷游戏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对于游戏本身家长们不必反应过于激烈,应当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社会应思考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孩子们到底为何而读书!还是当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学校在给孩子“减负”的同时,也应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要让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参考资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5-5-3 06:47 , Processed in 0.13559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