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80|回复: 20

如何看待宋文骢去世?会对我国战机研制有什么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1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看到新闻的时候,心中一愣。虽然知道,着对于我国的航空工业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一直若有所失。
我在初一的时候,开始对战斗机感兴趣。 把书店里所有有关战斗机的书,全部都买下来。然后拿回家看。除开了一本本粗制滥造的科普书。在所有中国设计师中,给我映像最深的就是那本讲宋文骢的书。
那本书,我曾经看过两遍。不过都是初中时代。书不在我身边,我就努力回忆一下书里面有几个细节,离我最后一次看那本书都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的回忆难免有差错。
如果没有记错,宋老是云南人。 小时候日军轰炸,他就琢磨着,如何设计一种”打机弹”(名字可能有误。)来保卫家国。
后来,他毫无意外的加入了抗战的队伍。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似乎是当一名飞行员。 不过后来阴差阳错的当上了机械师。他维护米格战斗机。有一次,他对一名苏联专家说,我觉得你们飞机这里设计的不好。苏联人笑了。说30年后你就是中国的总设计师。
后来宋老参加了中国航空路上的各种折腾,从东风113到摸透米格21。一直默默奉献。魔改歼7,研制歼8都曾有他的功劳。后来还折腾了歼9。不过书中没有披露歼9的细节。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终于等来了10号工程。  宋老,对鸭翼布局是早有研究,当时甚至还没有鸭翼这个说法。当时正在论证中国的第三代战斗机。有变后掠翼方案,还有一个书中没有提到(但是我看到一种说法,说是山寨F16的)。然后宋老,带着自己的方案,当时他身上似乎只有一张幻灯片和木头模型。他放到了投影机上。引发了热烈反响。
(其实,很正常,如果我们搞的是可变后掠翼方案,最后做出来的很可能是米格23而不是F14,况且F14作为最强可变后掠翼战斗机,格斗性能也乏善可陈F14那个变态的支持机体强度的钛合金中框,我们几户是没有机会做出来)
如果我们做的是山寨F16方案,那么估计更惨。F16的设计,几户是没有缺憾了。我们采用和美国人一样的设计,发动机推力又不如美国。格斗也是被虐。 超视距空战主要是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准决定的,总师只能干着急)


你们看看另外两家的方案。洪都的强六改方案,这个妥妥的超重,而且这货能不能做9.5G的机动不解体,我都很怀疑。变后掠翼挂弹,又是个巨大的麻烦。所以这货悲剧,毫无意外。沈飞的歼13方案,其实是靠谱的选择。说不上有多么的出彩,可能到最后,能够搞出一台性能还算达标的三代机。但是因为美国人走了这条路,让人无路可走,可以推测,基于我国的科学水平,这个战斗机是无法压制F16 的。 这两台战斗机,也真有意思。看来中国当时是真的美粉,两台战斗机都是打算借鉴美国人,不过腹式进气,倒是很有意思,难得这么统一。
今天,美国人的看法是。歼十略逊色于F16 block 60(个人认为这个看法还是比较公正的)价格却只有F16的一半。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歼十是奇迹。推力本来就比美国小的发动机,但机体却更重。然后各项指标上却要超过对手。 国家基础科学水平还差,还不给钱。 如果是我遇上这么蛋疼的工作,我只能狗带了。到了这种情况下,战斗机就变成了赶超的艺术。西蒙诺夫,用天才的升力体,翼身融合,边条做出了划时代的SU27。中国人同样是天才大师,中国有宋文骢,依靠大胆的气动布局,复合材料的大面积运用,电传飞控。居然做到了。一架战斗机全新研发的东西,超过30%就比较容易失败。但歼十全新研发的占到了60%。没有总师高超的全面统筹和坚强的意志,歼十绝对不会有今天。
后来空军,拿歼十和SU27做对抗。结果歼十完胜。(这个属于秘密,传言如此。真实性不负责)轻型机格斗能干重型机我也不奇怪。歼十机体比F16重,也说明了宋老的远见。首先,歼十雷达罩就能比F16大,保证了相同技术下歼十探测能力更强。只可惜,一直没有相同技术。其次,F16现在为了航程,结果不得不加那个保型油箱。那玩意儿,又不能扔。只能带着空战,而且新批次的狗斗能力从40开始就下降。博伊德如果知道了,绝对被气活。歼十,本来机体就够大,所以就不比这么折腾了。今天,发动机推力从最开始的AL31的,12.2吨。升级到太行全权数字控制的13.2吨。14.5吨的发动机搞定的消息也被八股爆出来了。歼十当初选择大号机体显得更加的富有远见了。毕竟,发动机推力可以一直涨。但是机体很难改。F16的潜力,注定是不如歼十。也许现在F16个别技术还领先,但是被超过注定只是时间问题。(歼10,挂载能力比较孱弱。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并不是我国材料和结构方面不足。而是因为歼10独特的设计使,鸭翼的位置,让重心更靠前。我们也并没有打算让歼10负担对地攻击的人物。用便宜的多的飞豹去运泥巴不是很好吗?)
至于说宋老下班后卖面条,这件事情。我不能确定,以前看书的时候恍惚有这么一出。有时,我也在想。宋老这样的大师,如果在外国。又会有多少惊世骇俗的作品呢?会不会是 kelly Johnson, 或个列维奇那样呢?
十号工程终于在各种质疑中起步了。 但是确实各种艰难。做风洞的时候,排队等。时间似乎也不够。 还有领导对这个项目也是没有信心。宋老最后立了一张军令状。不知道大家留意过歼十的起落架没有?那个起落见,收起的方式很特别,对于飞机上空间的占用很小。但是那个起落架的难度,远远不是国内能够解决的。无奈之下,宋老想找外国人,外国人见面就报了一个应该是千万级别的价格。现在来看,似乎也不是特别过分的价格(不知道这里的外国人指的是毛子还是美国人)。但是宋老当时就真的没有那个钱拿出来造这个起落架。这件事情,让制造起落架的人也感到很难受。最后奋发图强,把这个刁钻的起落架给搞出来了。最后花的钱居然不到三十万。 而歼十至今,我们也没有看到任何一起,关于起落架故障,导致的事故。
歼十研发的时候,最开始计划的并不是使用AL31 发动机。 是计划使用一个叫做涡喷15的东西。这货推力很大。但是耗油很高。80年代,太行的研制才刚刚起步,经过涡扇6 的教训。 打击都没有托大。无奈选择了涡喷。 但是涡喷15的外形和AL 31 不一样。 飞机搞出来之后,大家发现,低速的时候,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但是高速就不行。 经过分析原因,大家发现就是因为换了发动机,但是没有改外形的结果。很多人,经过多年的折磨,已经不想在继续折腾了。觉得这样也能过关了。但是宋老还是顶住非议,改了机身后部的造型。今天,我们不断的期待歼十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敏捷机动,瞬间指向,大引角。 如果没有宋老的努力,我怕是别人来一个垂直机动,就能把阻力偏大的歼十干掉吧。
后来,从俄国搞来了宝贵的刘丽卡发动机。我记得价格似乎是三百万美元一台。但是在发动机试车的时候,居然把发动机打坏了。大家没有办法,只能排故。然后再试车。居然又打坏了。这个时候,宋老要了一支烟,说了一句,F22 试车也打烂发动机,难道这个是要传染的。然后继续感叹,美国人可以打坏一台换一台,但是我们没有这个钱啊。我就一直在想,宋老是怎么知道F22 发动机挂掉的?  你们可以想象,宋老的心境,这边在研制三代机,那边在研制4代机。这种绝望加希望的感觉。


这大概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论文。发表时间是2001年。
论文的关键词是:超音速巡航,隐身,过失速机动。 发表的人是宋老。
这片文章,让中国四代机在黑暗中,有了火把。
今天,歼十,早已成军。 歼十的改进型也源源不断的出现。大家似乎对歼十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一会儿觉得挂点不如阵风,一会儿开始感叹,没有座椅倾斜的设计。然后,又开始希望歼十能够半隐。 没有AESE。 然后开始吐槽发动机。  这些指责,当然也无可厚非。只不过,每次我只要想到歼十诞生的那个年代。 设计的时候,还没有鸭式布局的战斗机服役。 但是宋老在那样的环境里,依靠自己不断的探索和智慧。 直接和欧洲人,法国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80年代开始全新研发的主要战斗机,几乎无一例外全部选择了鸭式布局(JF17 是我能想到的例外)。 宋老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居然和养尊处优的欧洲人交出了相同的答案。每每相到这里,我总十分动容。如果不是宋老,我们中国战斗机的路,又会有几多曲折,走向何方。







是什么样的人生,能够在少年时代,参与保家卫国的战争。见证一个国家工业,从无到有,直至走到世界之巅。 维修过一代战斗机,改进和研发了二代战斗机,研发了三代战斗机,深刻影响了四代战斗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位是刘华清将军。 如今两位,应该没有遗憾了。、









今天,看到歼十战斗机,总感觉格外悲伤。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已是泪流满面。
歼十首飞是1998年的3月23日,宋老为了纪念那天,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
今天他走是3月22日。 有的人,注定不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11-21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到新闻的时候,心中一愣。虽然知道,着对于我国的航空工业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一直若有所失。
我在初一的时候,开始对战斗机感兴趣。 把书店里所有有关战斗机的书,全部都买下来。然后拿回家看。除开了一本本粗制滥造的科普书。在所有中国设计师中,给我映像最深的就是那本讲宋文骢的书。
那本书,我曾经看过两遍。不过都是初中时代。书不在我身边,我就努力回忆一下书里面有几个细节,离我最后一次看那本书都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的回忆难免有差错。
如果没有记错,宋老是云南人。 小时候日军轰炸,他就琢磨着,如何设计一种”打机弹”(名字可能有误。)来保卫家国。
后来,他毫无意外的加入了抗战的队伍。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似乎是当一名飞行员。 不过后来阴差阳错的当上了机械师。他维护米格战斗机。有一次,他对一名苏联专家说,我觉得你们飞机这里设计的不好。苏联人笑了。说30年后你就是中国的总设计师。
后来宋老参加了中国航空路上的各种折腾,从东风113到摸透米格21。一直默默奉献。魔改歼7,研制歼8都曾有他的功劳。后来还折腾了歼9。不过书中没有披露歼9的细节。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终于等来了10号工程。  宋老,对鸭翼布局是早有研究,当时甚至还没有鸭翼这个说法。当时正在论证中国的第三代战斗机。有变后掠翼方案,还有一个书中没有提到(但是我看到一种说法,说是山寨F16的)。然后宋老,带着自己的方案,当时他身上似乎只有一张幻灯片和木头模型。他放到了投影机上。引发了热烈反响。
(其实,很正常,如果我们搞的是可变后掠翼方案,最后做出来的很可能是米格23而不是F14,况且F14作为最强可变后掠翼战斗机,格斗性能也乏善可陈F14那个变态的支持机体强度的钛合金中框,我们几户是没有机会做出来)
如果我们做的是山寨F16方案,那么估计更惨。F16的设计,几户是没有缺憾了。我们采用和美国人一样的设计,发动机推力又不如美国。格斗也是被虐。 超视距空战主要是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准决定的,总师只能干着急)


你们看看另外两家的方案。洪都的强六改方案,这个妥妥的超重,而且这货能不能做9.5G的机动不解体,我都很怀疑。变后掠翼挂弹,又是个巨大的麻烦。所以这货悲剧,毫无意外。沈飞的歼13方案,其实是靠谱的选择。说不上有多么的出彩,可能到最后,能够搞出一台性能还算达标的三代机。但是因为美国人走了这条路,让人无路可走,可以推测,基于我国的科学水平,这个战斗机是无法压制F16 的。 这两台战斗机,也真有意思。看来中国当时是真的美粉,两台战斗机都是打算借鉴美国人,不过腹式进气,倒是很有意思,难得这么统一。
今天,美国人的看法是。歼十略逊色于F16 block 60(个人认为这个看法还是比较公正的)价格却只有F16的一半。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歼十是奇迹。推力本来就比美国小的发动机,但机体却更重。然后各项指标上却要超过对手。 国家基础科学水平还差,还不给钱。 如果是我遇上这么蛋疼的工作,我只能狗带了。到了这种情况下,战斗机就变成了赶超的艺术。西蒙诺夫,用天才的升力体,翼身融合,边条做出了划时代的SU27。中国人同样是天才大师,中国有宋文骢,依靠大胆的气动布局,复合材料的大面积运用,电传飞控。居然做到了。一架战斗机全新研发的东西,超过30%就比较容易失败。但歼十全新研发的占到了60%。没有总师高超的全面统筹和坚强的意志,歼十绝对不会有今天。
后来空军,拿歼十和SU27做对抗。结果歼十完胜。(这个属于秘密,传言如此。真实性不负责)轻型机格斗能干重型机我也不奇怪。歼十机体比F16重,也说明了宋老的远见。首先,歼十雷达罩就能比F16大,保证了相同技术下歼十探测能力更强。只可惜,一直没有相同技术。其次,F16现在为了航程,结果不得不加那个保型油箱。那玩意儿,又不能扔。只能带着空战,而且新批次的狗斗能力从40开始就下降。博伊德如果知道了,绝对被气活。歼十,本来机体就够大,所以就不比这么折腾了。今天,发动机推力从最开始的AL31的,12.2吨。升级到太行全权数字控制的13.2吨。14.5吨的发动机搞定的消息也被八股爆出来了。歼十当初选择大号机体显得更加的富有远见了。毕竟,发动机推力可以一直涨。但是机体很难改。F16的潜力,注定是不如歼十。也许现在F16个别技术还领先,但是被超过注定只是时间问题。(歼10,挂载能力比较孱弱。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并不是我国材料和结构方面不足。而是因为歼10独特的设计使,鸭翼的位置,让重心更靠前。我们也并没有打算让歼10负担对地攻击的人物。用便宜的多的飞豹去运泥巴不是很好吗?)
至于说宋老下班后卖面条,这件事情。我不能确定,以前看书的时候恍惚有这么一出。有时,我也在想。宋老这样的大师,如果在外国。又会有多少惊世骇俗的作品呢?会不会是 kelly Johnson, 或个列维奇那样呢?
十号工程终于在各种质疑中起步了。 但是确实各种艰难。做风洞的时候,排队等。时间似乎也不够。 还有领导对这个项目也是没有信心。宋老最后立了一张军令状。不知道大家留意过歼十的起落架没有?那个起落见,收起的方式很特别,对于飞机上空间的占用很小。但是那个起落架的难度,远远不是国内能够解决的。无奈之下,宋老想找外国人,外国人见面就报了一个应该是千万级别的价格。现在来看,似乎也不是特别过分的价格(不知道这里的外国人指的是毛子还是美国人)。但是宋老当时就真的没有那个钱拿出来造这个起落架。这件事情,让制造起落架的人也感到很难受。最后奋发图强,把这个刁钻的起落架给搞出来了。最后花的钱居然不到三十万。 而歼十至今,我们也没有看到任何一起,关于起落架故障,导致的事故。
歼十研发的时候,最开始计划的并不是使用AL31 发动机。 是计划使用一个叫做涡喷15的东西。这货推力很大。但是耗油很高。80年代,太行的研制才刚刚起步,经过涡扇6 的教训。 打击都没有托大。无奈选择了涡喷。 但是涡喷15的外形和AL 31 不一样。 飞机搞出来之后,大家发现,低速的时候,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但是高速就不行。 经过分析原因,大家发现就是因为换了发动机,但是没有改外形的结果。很多人,经过多年的折磨,已经不想在继续折腾了。觉得这样也能过关了。但是宋老还是顶住非议,改了机身后部的造型。今天,我们不断的期待歼十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敏捷机动,瞬间指向,大引角。 如果没有宋老的努力,我怕是别人来一个垂直机动,就能把阻力偏大的歼十干掉吧。
后来,从俄国搞来了宝贵的刘丽卡发动机。我记得价格似乎是三百万美元一台。但是在发动机试车的时候,居然把发动机打坏了。大家没有办法,只能排故。然后再试车。居然又打坏了。这个时候,宋老要了一支烟,说了一句,F22 试车也打烂发动机,难道这个是要传染的。然后继续感叹,美国人可以打坏一台换一台,但是我们没有这个钱啊。我就一直在想,宋老是怎么知道F22 发动机挂掉的?  你们可以想象,宋老的心境,这边在研制三代机,那边在研制4代机。这种绝望加希望的感觉。


这大概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论文。发表时间是2001年。
论文的关键词是:超音速巡航,隐身,过失速机动。 发表的人是宋老。
这片文章,让中国四代机在黑暗中,有了火把。
今天,歼十,早已成军。 歼十的改进型也源源不断的出现。大家似乎对歼十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一会儿觉得挂点不如阵风,一会儿开始感叹,没有座椅倾斜的设计。然后,又开始希望歼十能够半隐。 没有AESE。 然后开始吐槽发动机。  这些指责,当然也无可厚非。只不过,每次我只要想到歼十诞生的那个年代。 设计的时候,还没有鸭式布局的战斗机服役。 但是宋老在那样的环境里,依靠自己不断的探索和智慧。 直接和欧洲人,法国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80年代开始全新研发的主要战斗机,几乎无一例外全部选择了鸭式布局(JF17 是我能想到的例外)。 宋老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居然和养尊处优的欧洲人交出了相同的答案。每每相到这里,我总十分动容。如果不是宋老,我们中国战斗机的路,又会有几多曲折,走向何方。







是什么样的人生,能够在少年时代,参与保家卫国的战争。见证一个国家工业,从无到有,直至走到世界之巅。 维修过一代战斗机,改进和研发了二代战斗机,研发了三代战斗机,深刻影响了四代战斗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位是刘华清将军。 如今两位,应该没有遗憾了。、









今天,看到歼十战斗机,总感觉格外悲伤。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已是泪流满面。
歼十首飞是1998年的3月23日,宋老为了纪念那天,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
今天他走是3月22日。 有的人,注定不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11-21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11、12年那会,毛子吐槽图感染了很多人。国内很多人也开始做,这是我当时做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11-21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继有人,逝而无憾。


宋老给中国带来了自主研制并装备成军的第一款三代机,算是给后来的中国航空人们开了个好头,宋老逝世时已经为我国军机研制做出了足够的贡献,老人家的逝世对中国航空业已经谈不上什么影响,可能最深的影响,还是对我们这些感念老一辈科学家们的普通人的感情的影响。
引用两句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
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这些人是王伟也是宋文骢;是阎海文也是高志航;是金无怠也是瞿秋白……许许多多。
他们不是明星,而重于明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11-21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八十多岁的高龄总师,去世不算意外。
不过他的去世若是扯到对中国战机发展的影响上就太过了,支撑一国战机工业的是老中青三代航空人,宋老只是个引路者,把中国引上了自主研发三代机的路子。之后的路还有靠年轻人去走,若是一个八十多岁总师离世就能造成什么巨大打击,那么中国也太贫弱了。
何况考虑到宋总的年龄,应该也不足以再领导一个新战机项目的开发。毕竟三代机的开发周期都是以十年计的。
发表于 2021-11-21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老的弟子杨伟,先后主持了枭龙战机项目,歼十双座型,歼二十项目,可以说宋老前路开拓已成,后继也有人
发表于 2021-11-21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总80年代卖过面条,90年代海空军那么苦都没走,一直到98年歼10首飞,如果有传奇,这些人就是
发表于 2021-11-21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世没有影响。这也是宋院士的心愿。
发表于 2021-11-21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体系已经形成,后继有人,死而无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11-21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先生去世,确实是我国航空工业的一大损失,但是我们还应欣慰的看到,宋先生后继有人,那个叫杨伟的年轻人已经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让我们一起怀念宋先生,继续关注611所,关注132厂,关注我国航空工业...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4-11-16 00:43 , Processed in 0.0954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