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71|回复: 20

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在下滑吗?原因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7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今天,新闻专业主义还存在吗?
发表于 2021-7-7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中国新闻媒体指所有的媒体,那不是下滑,而是崩塌,已经没眼看了,尤其是自媒体(包括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微博、今日头条、大鱼号、UC等自媒体平台),已经彻底沦为造假、噱头、偏激、极端、恶俗、操眼球、胡说八道、信口雌黄的状态,为了吸引流量无所不用其极。
起码网络热点新闻99%是假的,比如。被老板喊去加班的哭喊女孩、大妈训斥和服少女、宁波天价火锅、被老婆赶出家门在楼下看电视、给学校送“教啥啥不行,叫家长第一名”锦旗、朋友圈痛斥老师布置作业(这两个新闻为同一策划人,被徐州警方传唤)、阿里P8年薪500万要娶南方大城市211独生女、北京小伙5套房年薪50万调戏上海大妈、50万彩礼“哥,咱家有钱了”、年薪10万公务员瞧不起年薪50万程序员、腾讯年薪70万程序员考公……
这些新闻有个共同特点,无明确出处,无原始来源,无真实信息,一张微信截图,故事全靠嘴编,或者演技浮夸。主要有以下几种目的和人群在炮制。1.纯粹的恶俗广告营销。2.夸大扭曲各种对立制造流量。3.恶作剧心理。
反正不是蠢就是坏,自媒体通过挑拨师生、医患、南北、城乡、男女、职业等对立吸睛 ,目的是恰烂钱。大多数都像下面这个,随便找张图,配上一段文字(甚至就直接编个故事),就可以挑拨性别对立了,经过几轮转发,就可以成为热点新闻了。


就连南方周末、澎湃、红星、新闻周刊、新京报、新周刊等“正式”媒体质量也下滑的非常严重,只有三联生活周刊、界面、单读等媒体还能看看,但这些已经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媒体。
归根结底还是移动互联对新闻行业的巨大冲击,对少数人来说(比如平台管理者、程序员、运营和自媒体从业者),是利大于弊,对所有人来说,是弊大于利,它彻底拉低了群体性阅读质量,让碎片化阅读、猎奇、恶俗、噱头、娱乐至死式需求占了主流,潜移默化侵蚀大部分人的精神需求,让一个社会潜在的精神层面面临巨大危机而不自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7-7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实务和理论两方面的原因。

实务层面

1.市场化运作的传统媒体历史太短,业绩理想的黄金时代更短,没有能力给足够优秀的调查记者与其能力匹配的薪酬。

2.调查报道经常受到有权部门的干预,且干预标准多变,不知道做到什么尺度停止是安全的,也不知道哪些领域是相对安全的,使得任何调查报道在刊出前(甚至刊出后一段时间内)都有导致政治失分的可能性。

3.国内读者还没来得及养成付费阅读的习惯,就过早享受了全球范围内都罕见的以互联网平台为主导的免费阅读盛宴。

综上,媒体提供有质量的调查报道,政治上有风险,商业上无收益,造成经济上少投入,继而造成能力缺失。而在能力缺失前提下开展的调查报道,政治上风险更大,商业上收益更少....

理论层面

我国新闻理论教学与研究呈现明显的精神分裂,既不能系统性地围绕西方新闻学理论展开思辨,又没有建立起能够充分自洽,支持一线操作的适合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以至于右派(粗暴使用此概念,意会一下吧)媒体人口称专业客观却不知其真意,左派媒体人只知跟着D的指挥棒走,在没有指挥棒或不需要有指挥棒的场合就瞠目结舌手足无措。

很多记者或者关心调查报道这个领域的人都会拿新闻专业主义这个词说事。可是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呢?新闻专业主义其实并不是对记者从业提出的道德标准,也不是保障记者不受干扰进行自主报道的理论依据,而是西方新闻实务在平衡报道与名誉权之前经过长期博弈形成的操作规范,他的最大意义在于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操作,可以保障记者在英美案例法的司法体系下不吃名誉权官司。而坚守这种操作规范带来的对报道质量的提升可以说是一种幸运的连带收获。

可见,在国内新闻实务操作中,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最大的自我保护意义是不存在的。这种义务就显得既无权利激励又无外力约束(D的约束往往基于后果而非程序,即有没有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从业者最多也就是以殉道者的情怀去执行事实上对保证报道质量很有帮助的专业主义标准。这种坚持注定是脆弱的,偶然的。
发表于 2021-7-7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眼下这个时代,新闻媒体正在经历一场大洗牌。旧有的运行方式正在崩溃,新的运行方式还没有建成。可以说是一片混乱。
过去的新闻媒体以报纸为主,电视为辅。其盈利手段是广告。新闻媒体的巨额广告收入,又来源于其海量的读者/观众。正是有了巨额广告收入,新闻媒体才能给优秀的记者开出高工资,吸引到一流人才。
然而,如今严肃新闻媒体的广告模式以及受众群体都受到了新兴社交媒体的毁灭性打击。
首先,现在人们阅读新闻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不在新闻媒体上阅读新闻了。
如今的主流趋势是,大家越来越多地在社交媒体(如facebook,微信朋友圈、知乎)上阅读新闻。新闻媒体越来越像新闻“供应商”,而不是一个媒体。它越来越多地是为社交媒体提供谈资,而越来越少地直接面对读者/观众。
也就是说,读者/观众越来越少地从新闻媒体的网站、报纸、电视节目获取信息。那么自然,这些地方的广告越来越卖不起价钱了。
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广告模式也在发生改变。
过去新闻媒体的广告是排他的。同一个版面/时段,所有读者/观众看到的是同一个广告。所有的广告主都必须为所有的读者/观众买单,就算其中很多人并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这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在竞逐同样的广告空间,广告的溢价极高。
比如说,一份报纸的读者之中有的对化妆品感兴趣,有的对电子产品感兴趣,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对两者都感兴趣。化妆品厂商和电子产品厂商都想要投放广告,但是他们不可能只向对自己产品感兴趣的读者投放广告。他们一投放,就是向所有人投放。因此虽然他们的目标客户只有一小部分是重叠的,但他们的广告投放却不得不形成全面竞争。自然,广告的价格就水涨船高了。这就产生了当年央视广告的“标王”现象。
如今互联网时代到来,广告的模式大为改变。
网页上同样一个广告位,针对不同客户可以显示不同的广告。也就是说,原来必须竞逐同一个广告空间的化妆品厂商和电子产品厂商,现在无需彼此竞争了。他们可以只针对自己的目标客户进行投放。这样一来,相当于广告空间的供给大为上升,对广告空间的竞争烈度大大下降。广告收入多半也会下滑。
而且,新闻媒体往往不是专业广告“运营商”,难以做到针对性投放。于是这个工作,最后还是要由谷歌之类专业的广告“运营商”来接手,这就多了一道抽成。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导致新闻媒体的广告收入急剧萎缩。如果新闻媒体没能互联网化,就更活不下去了。
新闻媒体的收入锐减,就没办法给员工支付高工资。自然就雇不到好员工。如果员工素质下滑,收入难以糊口,还怎么要求新闻媒体保持新闻专业主义呢?
————————————————
当然这并不是说新闻专业主义已死。
新一代崛起的媒体,也就是社交媒体,在这场变革中赚得盆满钵满。因为人们的时间都花在他们的app和网站上了。社交媒体的广告收入水涨船高。而且,社交媒体一般公司庞大,能够自行运营广告的针对性投放,不需要别的公司来抽成。
但是如今大部分社交媒体仍然只是在对新闻媒体吸血。相当于无偿地使用新闻媒体的资源来吸引自己的用户。
社交媒体自身能够自产的新闻信息仍然极度有限,深度更是无法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虽然国内这方面有政策原因,但欧美的社交媒体们也没做多少努力。
依附于社交媒体之上的自媒体也是如此。有的政经领域的自媒体一年收入上千万,但自己采编的第一手信息几乎没有。这一点上,美妆、数码、电影之类的自媒体反倒走在了前面。当然我们也得考虑到这几者之间难度的差异。
未来新闻的格局,可能是少数几个专业新闻“供应商”(包括社交媒体自建的新闻供应商),加上大量自媒体新闻从业者。新闻供应商与自媒体新闻从业者之间会有更紧密的配合。而新闻专业主义,会在新闻业格局大调整之后逐渐恢复。毕竟,新闻专业主义并不只是新闻业自身的需求,而更多地是社会大众的需求。
然而在大调整期间,甚至在大调整之后,我们都可能会看到新闻业怪相百出。俯首皆是断言式新闻、迎合式新闻。这需要大众逐渐建立起分辨新闻真实度的能力。这部分可以参阅《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发表于 2021-7-7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专业吸引不到高分学生。
行业酬劳吸引不到优质毕业生。
这对任何一个行业的上限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我的朋友圈里,有全国性大报的大牛记者在抱怨房东涨租,有地方媒体的资深记者在做农产品代购。过去常常被请回学校做经验分享或者励志演讲的前辈师兄师姐,已经不知不觉转行创业去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新闻行业还能常常见到闪光的报道,已经是超常发挥了。
很多人讲自媒体如何冲击专业新闻机构。但实际上,我们目前看到的社会舆论爆点还是离不开专业新闻机构的参与。往往呈现一种网络发酵,媒体机构介入,网络二次发酵,媒体发表评论和反思这样一个互相呼应的过程。媒体机构在里面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从我自己的观察看,真正对传统媒体行业具有摧毁性的是,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正在组织起自己的宣传、公关队伍,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渠道。媒体不是去中心化了,而是由原先媒体行业共同体,变成了城堡林立的信息割据。
国务院有自己的网站和app,很多独家稿件只在自己渠道先发布。中纪委有时先于新华社等传统渠道在自己的网站发布最新打老虎信息。一批行业内部人士开始做专业性网站和社区,用专业话语彻底把非专业的媒体人排除在圈子外,如丁香医生。地方政府越来越看重官方发布,或者是为了避免媒体报道出了偏差,或者是为了能够完全掌控话语形态,越来越多的地方媒体已经不能第一时间拿到地方政府的第一手信息。参加过各类发言人培训或者舆情应对培训的政府官员,越来越知道如何拿捏媒体的软肋。民营医院、互联网公司等企业的公关团队,这几年传统媒体人的面孔也越来越多。相对更轻松的工作和更好的待遇吸引了大量资深媒体人参与其中。另外,新的传播主体固然在准确,客观,老练等方面不如传统的媒体,为一篇文章付出的人力物力比不上传统媒体。但他们可以差异化竞争。可以卖萌,可以以图代文,可以写段子,编梗,这又是一种文体上的颠覆。而一旦新传播主体的实力不断增强,他们会逐渐演化出某种新媒体专业主义么?
原先被用于购买媒体版面、电视台时段的经费,越来越多流入这些新兴机构里面。传统媒体陷入了一种人才和资本都逃离的恶性循环。广告收入急转直下的情况下,很多都市报不得不转而寻求办活动,办展会,开团购,做电视购物。有几个曾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报竟然沦落到去卖牛奶,卖鸡蛋,订报就送油送米。
新闻媒体的渠道垄断不复存在,而渠道垄断不存在也就意味着失去权力。这其实是个信息传播扁平化和商业模式上去中介的过程。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媒体还能做出这样的成绩,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只不过现在这种行业现状还没有完全传导到懵懂的高中生和一腔热血的大学毕业生那里,所以还有大量年轻的朋友们凭借一种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在选择新闻。但长此以往,这种泡沫还是会破灭的。

很多人问在校生怎么办?我觉得首先不用太担心,作为个体,感受到行业寒冬未必有数据上那么惨淡。这么大的蛋糕养活里面优秀的一批人还是很容易的。其次我觉得大学新闻教育真的要想想怎么办。新闻学院过去就不算太有文化(和其他人文社科经济等比起来),以纸媒文字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依然大量存在,最后培养出来的可能只是个合格的新闻写作者。在文化素养(对某些文化门类和某几个重要社会议题的深入了解)和新技艺(文化创意,音视频,多媒体交互等)方面都比较缺失。教学大纲,师资配合,恐怕得改改。
发表于 2021-7-7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高处落到地面才叫下滑。
向地下钻井叫做探索新的底限。
发表于 2021-7-7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新闻媒体格局在分裂,这才是最大的现实。不是一句简单的报道质量如何。
民间媒介(广义上的)正在迅速的“劣币”化。以大数据和用户精准画像为指引,精准的“劣质趣味”内容被推送到能看懂和喜欢看这种东西的人面前。大众媒介的信息性和教育性丧失,转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有效的劣质娱乐。流量即正义,不只是看得见的饭圈乱象,更危险的是散在的土味传播,各种观念糟粕在各种手机APP的推送栏里找到了最合适生存发展的环境。互联网传播鲜有帮助公众提升科学认知,反而是迅速强化了他们心中固有的伪科学和真迷信。在这个维度上,“劣币”真的是“劣”得越来越高质量了。
而主流机构媒体正迅速走向高科技加持的“孤芳自赏”,“良币”变成了放在玻璃罩子里的展品。就像微雕、内雕等等精湛技艺,越发精密越发纤细,一颦一笑、一字一句全都有深刻的涵义,少数关心他、懂他的人拿着放大镜能看到它百般的用心。在这个维度上,“良币”的“良”也真是越来越高质量了,但它却根本不能再在市面上流通,只能给少数人把玩欣赏。
这是劣币驱逐良币吗?不。这是劣币和良币从此和谐地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美其名曰:圈层。
作为从事宣传舆论工作的人,痛心疾首。转念一想,也不要去做这螳臂挡车的不讨喜的事情了。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差,挣点体制内外的差价,不香吗?罢了。
发表于 2021-7-7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从行业整体上看,媒体一直在发展,同时由于行业洗牌,不同媒体存在兴衰交替,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原因很复杂,也有难言之处。去年媒体圈有过类似的讨论,我把当时的看法再分享一下——
上周(指2017年2月)两句狠话刷了屏,一是“自媒体都想从帽子里变出兔子,没有记者跑现场”,二是“10万+毁掉新闻,毁掉互联网,毁掉年轻人”。最终引发了新闻人和自媒体人间的甩锅大赛。
1996年,我还是个县城中学生,在地球走过最远的地方不过省城广州。我的堂姐夫在那里当记者,带我去过几次麦当劳。啊,那可是20年前的麦当劳,一个套餐25块老版人民币的麦当劳啊,魂淡!少年惊惶,堂姐夫却一副小布尔乔亚的嘴脸,在高脚桌前漫不经心地咬几口就放下了,我舔着包装纸上的沙拉酱弱弱地问:“您能天天吃着麦当劳吗?”
堂姐夫迷之一笑,然后埋头翻传呼机。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候他月薪已经近万,在广州够买好几平米了。
3年后,我到兰州读大学,成为一个物理专业学生。第一个新年,南方周末发表了那篇影响深远的《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一个新闻系的师兄把这句话印上文化衫,那种酷劲儿让我自觉药丸了。难道不是吗?人家迎风低吟,我在做实验;人家诗意忧伤,我在做实验;人家仗剑天涯,我在做实验,姑娘都不正眼看我了,魂淡!
后来,我果真背叛了那些实验室,开始了新闻生涯。有那么十多年时间,传统媒体过着金主抱钱打广告都要排队走关系记者雄心日肥上房揭瓦竟还洛阳纸贵的日子。我幸福极了,与聪明人为伍,如游侠般行走在人间与行间,书写着“纸里包着火”的故事。
后来,日子难过了,聪明人也慢慢散了。原因并不复杂,就是生意没了,主义也没了。
生意是怎么做没的?无非是“内燃机如何玩残马车夫”显浅的商业故事,“中心化”败给了“去中心化”。至于主义,本是风筝,再华丽英武,心比鸿鹄,线头尽处有指头,你懂的。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严肃新闻遭到资本和权力的双重羞辱。
在红线成功实现跨越式后退的今天,新旧媒体(公共新闻领域)集体扑街。都在一条船上,谁看不惯谁,谁骂谁,都不过是船头的怼船尾的,软卧的怼硬座的——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所以,无论是“变出兔子”,还是“10万+毁掉”,我是不赞成诛心之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不至于险恶和洗地。不过是摆了一些事实,讲了一些糊涂的道理。而且真糊涂还是假糊涂不好说,这年头,装外宾也是个技术活儿。
但他们坏在逻辑上的混乱和概念的偷换。文明斗殴,不约定范围就是耍流氓。新闻不等于媒体,新闻的困境不等于媒体的困境。这个锅就是亚利桑那州那么大,也扣不到自媒体身上——人家就算是写吃喝玩乐美女游戏,篇篇10万+,融几个亿,那也是勤劳致富,光荣啊——你见过哪个时政类自媒体被钱砸晕?篇篇百万+也白搭,原因你也懂的。
引发此轮争论的评论文章
再看远点,对严肃新闻的挑战从未停止。纽约时报穷得要卖大楼就不说了,就连上周五,白宫也对部分媒体下了封杀令,禁止纽约时报和其他新闻机构参加吹风会。特朗普公开嘲笑记者的“言论自由”——“他们就会提宪法第一修正案。”台下的喝彩声送给了这位新总统。
很有可能,美国也有人感叹“没有记者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了,不知道他们盖对了锅没有。
教堂塌了,第一件事不是忏悔,而是买砖。重建主义,必先重建生意。既然是生意,就要符合市场规律和供求关系。这届人民再不行,爱看段子爱看吃土,还是需要真相的,即使有时候表现得不是那么急迫。
严肃新闻从哪里复兴?不论整体环境,还得回到我开头的故事,拿好钱,请好人,当一盘好生意来做。也不必对资本的加入过度恐慌,世界上越顶级的媒体恰恰是资本越活跃的地方,人民也没觉得被蒙蔽。
国内一些商业化媒体也有点这个意思了,他们花大钱请调查记者,收入比领导还好,甚至享有期权,完全互联网公司的玩法。
最后,我以一则朋友圈截图为结尾。对方是我新认识的媒体朋友,我们讨论过,未来这不会是孤例。不知此言是否尚早——欢迎回潮,新闻专业主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7-7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专业知识缺乏,自身业务水平有限。报道科普的记者没学过数理化,报道人工智能的记者没敲过代码,报道考古发掘的记者不识得中国有多少个朝代,报道法律的记者连法律条款都懒得翻一翻。缺乏应用自己的知识对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需求。主观上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是吃力不讨好的“投资”,现在学的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用上,还不如直接引用大人物的论断;客观上,群众喜欢看类似“震惊”“竟然”系新闻,一定程度上也鼓励了大家直接偷懒。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老话了。
发表于 2021-7-7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看来,全世界的媒体行业都在经历一场危机和变革。
2021年4月12日,澳大利亚前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在议会听证会上指出,默多克掌管的新闻集团,是皿煮世界的一大威胁。默多克做了普京想做的事: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民众内部挑起矛盾,削弱民众对于政府机构的信心,是美国暴徒袭击国会山事件背后的罪恶黑手。
这段话虽然说的有点偏激,但却道出了一个关键重点,那就是媒体也是一门生意,媒体背后的资本有巨大的利益动机。在竞争和逐利的压力之下,媒体行业中的商家(纸媒、电视和网媒)和从业人员(记者和编辑)需要想出各种办法来吸引眼球,提高关注度,以增加他们制造的产品(图文和视频节目)的广告价值。
问题在于,高质量的媒体报道,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记者并不是行业专家,TA需要花时间去做调研,去阅读相关资料,采访行业专家,把这些材料理解内化,然后再通过图文和视频的形式输出。花了那么多精力,如果没人看,没人投广告,那就很可能是亏本买卖。
那么如何在这个行业中”以巧取胜“呢?大致来讲,有这么几种办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奇效:
1)无中生有制造矛盾,或者将正常矛盾无限扩大。
让我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笑果文化旗下有一位名叫杨笠的脱口秀演员,她曾经基于男女矛盾写了不少段子,收到了传播奇效。可能很多人都记得那句广为流传的“如此普通的男人,为什么这么自信?”
事实上,男女之间本来不存在矛盾,因为男女是紧密互存的。每一个儿子都有妈妈和奶奶,可能有女儿。每一个女儿都有爸爸和爷爷,可能有儿子。每一个家庭都有丈夫和妻子。所以当你把男,或者女整个性别作为攻击的对象时,很难保证不伤及“友军”,甚至是自己。
然而即使是本没有什么矛盾的男女关系,在精心的宣传和洗脑攻势之下,也可能制造出一波舆论热点,让一些情侣为此吵架甚至分手,足以证明这种方法的有效程度。
那我们如果再把讨论的话题扩大到黑人和白人的种族矛盾,富人和穷人的贫富差距矛盾,公司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劳资矛盾,大国之间的中美矛盾等等,不难想象人为的夸大矛盾可以为媒体带来多少关注度红利。
无中生有制造矛盾,或者将正常矛盾无限夸大,可以说是媒体行业屡试不爽的“财富密码”。
2)将一件复杂的事情简化成非黑即白的单选题。
让我再举一个例子。我记得有一期《奇葩说》里,曾经有这么一道辩题:老板明显不喜欢我,我要不要辞职?辩论的正反两方,都是夸夸其谈的高手,在场上引经据典,罗列了各种理由来支持本方的观点。到最后,他们无非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赢,那就是辞职、或者不辞职是更正确的选择。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在现实中,像这样的问题,哪有“辞职/不辞职”这么简单的答案?比如你说的老板究竟是谁?如果在一家大公司里,上面的经理可能是你老板,但他自己也就是个打工的。在现实中,一个人毫无理由的喜欢,或者讨厌另一个同事,都是不多见的,更多的情况是TA喜欢/或者不喜欢你的某一种习惯,或者方法,或者意见等等。要不要辞职,也得看情况,比如自己家里经济状况如何,这份工作工资多少,公司里有没有转到其他部门的可能,工作内容是否有趣,工作时间是否合理等等。
我在这里只是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和大家说明现实的复杂性。你现在想象一下,把讨论的议题延展到一个国家的移民政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等等。绝大部分问题,是不可能用简单的是/否来回答的。
问题在于,如果你在电视上邀请几个并不一定善于言辞的专家,或者写一篇专业性很强的调查长文,很少有人会有耐心看完或者读完,大众也不一定读的懂。因此更简单的捷径,就是邀请一个口若悬河的演说家,在镜头前用一些耸人听闻的奇葩言论,外加一些惹人一笑的段子,在几分钟内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美国作家H. L.Mencken曾经说过:
任何一个复杂的问题,都有一个简单、清楚和错误的答案。
为了追求传播率,宁愿走简单和错误的捷径,这样的伎俩往往屡试不爽。
3)都是别人的错。
女人嫁不出去,是男人只重外貌忽略内在的错。买不起房子,是政府降温不够的错。小孩考不上985,是高考制度的错。工资太低,是资本家冷血压榨的错。美国工人找不到工作,是中国企业工资太低的错。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大部分人遇到的挫折和烦恼,大致可以归纳为金钱、感情、健康或事业问题。而每一个问题的背后,基本都有内因和外因。想要找到外因来解释自己的失意,是很容易的。而把自己的不如意归罪为外因,也更容易获得大众的共情。
”寻找替罪羊“的论述方法,很容易获得大部分失意人群的共鸣,也是媒体行业惯用的”财富密码“之一。
4)“稻草人”攻击。
稻草人攻击的意思,是对方根本没那个意思,但你为了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理直气壮,体现出“赢家”风范,通过夸张和曲解对方的意思,去树一个并不存在的”稻草人“,然后进行酣畅淋漓的攻击,并获得读者的共情。
比如美国的议员桑德斯曾经说过卡斯特罗的古巴向全民普及义务制教育,值得肯定。但是一些反对他的媒体指出这是要把我们国家往社会主义的坑里带。有议员指出为了恢复和提振旅游行业,可以考虑给打了新冠疫苗的人群颁发疫苗护照,这样他们就能自由旅行增加消费。但是反对媒体指出,这是对个人自由和隐私的侵犯,我们的社会恐怕要回到奥威尔式的1984年,云云。
有时候,”稻草人“攻击法隐藏的很巧妙,需要大众有一定辨识度,在头脑冷静的情况下仔细辨别出其逻辑的谬误。这就需要我们耐心的思考,不要急于做出任何判断。
每个人,几乎每天都会消费媒体产品。它可能是一篇图文,一个短视频或者一部纪录片。它可能来自于官媒,民营媒体,或者自媒体。
在我看来,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不同类型的媒体背后的驱动动机。比如民营的媒体,像默多克那样的新闻集团,其主要动机是盈利。那我们就需要分析,出于盈利的目的,是否影响了该媒体报道客观专业的质量标准?背后是否有利益输送?
其次,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不要被情绪过多影响。情绪输出是强有力的武器,但它往往也很靠不住。应对情绪绑架最好的办法,是坚持证据主义,用数据说话,通过冷冰冰的数据得出客观的结论。
最后,过去几年美国的经验表明,对媒体行业不能放任而完全不监管。行业中的商家和从业人员不太可能通过自律来提高整个行业的道德操守。如果放任不管的话,很可能会对我们的社会造成激化矛盾,撕裂社会肌理的严重后果。当然,应该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则需要视具体的国情和环境,做出相应的决策。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5-1-17 00:01 , Processed in 0.16771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