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4|回复: 5

如何用新闻学理论分析新闻事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5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闻学大一新生 新闻学概论的老师留了作业 毫无头绪 可以简介一下吗
发表于 2024-7-15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正值疫情严重的一年,但在困境中也有许多善意的种子,在这一年的每一天里破土而出。
笔者选择了50则具有代表性的利他行为新闻,希望在2023带给读者新的思考。
<hr/>一、利他行为分类
根据助人行为分类表,在分析的50篇2022年度利他行为新闻,其中帮助性行为、完全利他性行为、公正性行为最多。



助人行为分类表

完全利他性行为和公正性行为在利他行为中属于出现概率比较小的事件,所以在新闻中出现的概率较大,而帮助性行为则是因为2022年正值疫情严重的一年,不少人无私捐献物资的事迹上了新闻。例如:长春一居民将自家物资放电梯共享、小区封闭管理,上海一名老人将自家种的蔬菜送邻居。
<hr/>二、不同利他行为成因
50篇2022年度利他行为新闻,分成四类,分别是职业身份、个人品质、亲属移情、环境影响。结果如下:
因职业身份为主要原因的利他行为有13则;
因个人品质为主要原因的利他行为有21则;
因亲属移情为主要原因的利他行为有12则;
因环境影响为主要原因的利他行为有4则;



统计表1

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个人品质类,占42%;职业身份占26%;亲属移情占24%,环境影响占8%。



统计表2

详细分析如下:
1、职业身份(26%)
职业身份不仅是一份工作,更能给人归属感和荣誉感。
有一些特殊的职业更能激发人们的利他行为,比如:警察、消防员、教师、医生等本职即为利他领域的工作。
受人尊敬的社会身份、公认的社会公仆身份比较普通人来说更有可能做出利他行为。
此次搜集到的50篇新闻中,主要由个人品质产生的利他行为多于主要由职业身份产生的利他行为,初步推测可能因为消防员、警察等特殊职业做出的利他行为较多,所以若不是重大事件不予报道。
主要由职业身份产生的利他新闻有:
民警 33层楼顶飞身扑救轻生男子
5名中学生长江游泳被冲走救援进展
父亲卖车救女汽车博主2倍价格买下
一家川菜馆请困难路人免费吃饭
细心班主任救下昏迷学生家长
拜登赴得州枪案现场向遇难者献花
无锡一老人疑似偷拍女性裙底被抓#,巡防员:抓错人我主动辞职
10名消防组成"升降梯”救摔伤男子
00后警校生跳下3米高墙救幼童后骨折
73岁退役军人跳江救轻生男子
保安公园上班三年,共救落水游客十多人
老人卖烤红薯救患病孩子,城管得知情况帮筹款
22岁消防员捐造血千细胞救陌生人

2、个人品质(42%)
完全利他行为,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从小受到的教育、家庭熏陶是个人品质的由来。
利他行为的发生和个人品质以及共情力有关系,个人道德感越强,共情能力越高,越倾向于增强他人的福利,越容易做出利他行为。
主要由个人品质产生的利他新闻有:
市民街头发现整箱现金归还
农村大爷12年义务维护无名烈士墓
长春一居民将自家物资放电梯共享
高中生“团长”,解决了500人的口粮
小男孩徒手清下水道堵塞物
的姐归还乘客误转的 13 万巨款
男子持刀伤人被路人摁倒
小男孩欲下河游泳被钓鱼男子劝离
送餐路上外卖小哥顺便救了个人
飞身扑救幼童失去左臂,女英雄冉体兰获“见义勇为公民”称号
6岁女童落水,台州两少年用网兜兜住女童争取救援时间
78岁大爷跳河救落水祖孙俩,
一只手救一条命,女子为救两岁儿童失去左臂
上海一4岁女童被困6楼窗外,小伙爬出5楼惊险救援
30岁俄罗斯姑娘捐器官救4名广西患者
男子突发脑溢血去世捐肝肾救3人
送奶工灭火救一家四口获一等功,
一渔船海上着火,鱿钓船用绳索救29人
冒寒风跳冰河,家私公司老板救跳水女子上岸
摩托车友跳河救落水男孩
房车高速上侧翻,路过货车司机连救3人

3、亲属移情(24%)
此类情况主要是主人公看到与自己认识或有亲缘关系的人需要帮助,比如丈夫救妻子、妈妈救孩子;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看到素不相识的人但想起了自己的亲属,从而产生同理心,进而形成利他行为。
主要由亲属移情产生的利他新闻有:
丈夫火场舍身救妻夫妇离世老家村民捐款
小区封闭管理,上海一名老人将自家种的蔬菜送邻居
群众托消防员把鲜花带到坠机现场
东航飞行事故七日祭村口摆满菊花
志愿者大雨中护送小学生进校门,就像送自己的孩子一样
妈妈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救宝宝
女子被骗27万元后做受害者帮扶:
19年前女儿被救,19年后父亲捐献造血干细胞救陌生人
救48名台湾船员的渔民说“都是乡亲
父亲日送外卖十几小时救血癌儿子
9岁女孩捐献造血干细胞救父
将妻子送出火场再救儿子时父子俩遇难

4、环境影响(8%)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活动是由个体行为、个体认知及其他个体特征、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这三种因素交互决定的。
以上三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既不会同时发生,强度也不尽等同;此外,它们对彼此的影响也不会即刻显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因素之间的双向作用才会逐渐得以发挥。
基于这一理论出发点,人既是环境的塑造者,也是环境作用的产物。
所以在利他行为中,一旦有第一个开始帮助他人的人出现,那他就会改变周围的环境,随着帮助他人的人越多,选择不帮助他人的人所受到的社会压力越大。

主要由环境影响产生的利他新闻有:
孕妇着急求插队,男子走到队尾,其他人纷纷效仿
女子落水8个好汉跳入急流接力救人
上海一公交车滑入河道,多位热心市民第一时间下水救援
众人30秒抬车救被压老人
<hr/>三、如何增加社会中的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对社会风气大有好处的积极行为,笔者根据形成利他行为的成因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特殊助人职业的数量,比如警察、消防员、医生等。
2.在学校、工作单位中积极宣传利他行为,政府增加对做出利他行为的人的奖励。
3.注意个人素质的培养,增加每个人自身产生利他行为的可能性。
<hr/>新闻来源:澎湃新闻网
陆咸锐评【原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4-7-15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忽悠学之——热点新闻


各大媒体平台为何都特别喜欢给你推送热点新闻呢?
首先,人们都喜欢看热闹,特别是中国人。因此,平台自然会投其所好,满足人们一边嗑着瓜子唠嗑,一边看热闹的欲望。同时,又能为平台吸引住更多的用户,增加平台的黏性。


其次,热点新闻就像是鲶鱼效应,是一种强刺激信息,会引起用户较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会增加平台的活性。如果没有了热点新闻这条鲶鱼,平台就会变成一潭死水。


第三,热点即流量,流量即点击量,点击量即广告收入。热点新闻越多越劲爆,用户的关注量和参与量便会越高,平台的流量与点击量也会越高,于是,平台的广告收入也会更多。
第四、热点新闻也可以成为一种社会管理策略,就如同是牵牛的牛鼻环,通过有选择的投放和炒作热点,来牵引群体的意识。既可以用来转移群体对某个不利事件的注意力,也可以引导群体的意识与言论形成某种可以利用的洪流,还可以用大量的热点来对冲群体内心的各种压力与焦虑。


热点新闻其实是一种多方需求下的产物;
一、 某些热点新闻的当事人需要炒作自己,刷存在感,维持或提高知名度,以图在将来变现。
二、 各大媒体平台需要热点新闻来维持和增加自己的用户,同时增加自己的各种收入。


三、 更迭频繁的热点新闻对于看客们而言,则犹如一场又一场的烟花,不过是被用来围观看热闹的。看客们只是在热点中寻找新鲜感与刺激感,并在不断刷热点的过程中消遣自己的碎片时光。


四、 社会管理者需要借用热点新闻来达到引导与管理群体意识的目的。


综上,虽然热点新闻迎合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各种需求,但是,某些热点新闻对于某些平台和某些看客而言,不过是一堆血馒头而已……


(作者:谁佐清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4-7-15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示例的客观理论分析
一、新闻案例例举
1、报道事件:  (杭州萧山姐弟先后被狗咬,姐姐未打疫苗脑死亡,弟弟及时打疫苗无大碍)
2、报道时间来源: 十二月十四日,潇湘晨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报等多家媒体同时报道。
3、引发的社会舆论: 相关微博热搜先后四条,“重男轻女”思想被热议。
4、引发相关后果: 该家成员被人肉,受到强烈谴责和骚扰甚至不明人士”正义”殴打。另,引发大批爱狗人士站队(谴责家长两次抛弃流浪狗)。
5、事件背后真实情况 : 媒体歪曲事实,赚足两拨热度。实际情况为区疾控回应,家长为女孩治病已倾尽所有,不存在重男轻女。
二、该则新闻成为热点事件的原因:
A、时新性、
本来由于惯例,我国每年注射狂犬疫苗的人数较多且因狂犬病发而致死亡的人数其实并不罕见。但是该篇新闻在最短时间进行报道的同时,以其独特的新闻内容,引领舆论热点,将其新闻内容的价值不断地升华。
B、重要性、
狂犬病与埃博拉、晚期癌症、艾滋病等共列为世界上十大死亡率最高的病症之一。但是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却远远没有其他几列来的敏感。因此,在该事件发生之后,众多医学领域的学者们也就此纷纷发言,倡导并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并普及相关医学知识,可以说该事件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安全息息相关,涉及人群范围较广。
C、接近性、
利害上的接近、思想上的接近、情感上的接近,可以说这篇新闻无一避免,完美的戳中了大众的心理。
首先,在利害上,第一方面是该篇新闻引发了爱狗人士和仇狗人士的舆论攻击。仇狗人士认为对于流浪狗有关部门应当严加管控,”管狗先管主人”这个话题也被频繁提起,不少人认为要想尽量避免狂犬病的传播,狗的主人应当管束好自己的狗,不要随意放养。而此言论的的对立面,爱狗人士则是反过来对不爱护动物的行为予以谴责,并上升到新闻事件中的父母两次丢弃小狗,怒骂社会风气。
第二方面则是引发性别论坛大战,该报道中的父母在媒体有意地引导下塑造了一个重男轻女地形象,就此引发一波人士对男女性别方面的地位争执。
D、媒体的导向作用、
在该事件刚出炉报道的时候,诸多媒体断章取义,只报道了事件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大众一开始见到的所谓事实真相-----姐弟被狗咬,弟弟打了疫苗无碍,姐姐未打疫苗引发脑死亡。在媒体的断章取义下,舆论风向呈现出一边倒的状况,可以说这是第一波流量热度,而很快就又有媒体发出新的报道,事实的真相也就此浮出水面。
原来,女孩的父母并未重男轻女,每年都会在女儿的培养上花费大半财力,并且在女孩被确诊之后更是倾尽所有,也因此无心应对外界的谴责风波。
【人性从来都是很复杂的,他们往往只相信自己看到的那一面,从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质。更有一些媒体打着正义的旗帜,做着不雅的勾当,这本书教你如何识别人性,在喧嚣的社会中,做好自己。】
二、新闻事件报道缺乏真实性
1、事实审查不当
在一开始报道的言论中,姐弟两虽被狗咬,但并非是同一时间段,前后相隔有两月之久,然而报道中却并未提到,可见没有全面的对待事实真相。这是其一,其二是报道末尾处,旁观者的证词是取自医院的一位工作人员,没有多方面证词的取证事实。
2、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新闻讲究真实性、时效性,但媒体在报道中片面的报道,断章取义,与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背道而驰,既没有从事件的整体性出发也没有客观的报道事实。
3、营销策划风气
为了截取流量,引起舆论,媒体利用这种行为来营造虚假的信息,策划二次流量热度,但在互联网的高效率传播下,虚假信息的存活期是非常地短,可饶是如此,一个具有大量争议点的虚假信息也能为媒体带来高关注,高流量。
三、整件新闻事情起伏的客观分析
1、缺乏相关意识
父母方面、在女孩说出自己于两月前被狗咬伤事件后,没有及时地重视,而是存在着侥幸心理,说明父母没有相关的意识,也没有及时的询问相关医护人员。
可以说,既没有防患于未然,也没有及时地亡羊补牢。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家长重男轻女,因为在后续的报道中也可得知该女孩正在全力的救治当中,并且区防控也表示女孩的父母是耗费全部家当积极配合治疗。
女孩方面、没有及时向家长反应,从后续采访中可得知该女孩早在七月份就与狗有过一定程度上的摩擦,但是并未及时的向家长报道,而是在相隔两月以后才反应此事。并且由于时间过去较长,女孩的自身描述也不是特别清楚,比较模糊。
所以与其去指责莫须有的一些言论,不如说这更可能是一起缺乏常识、侥幸心理所导致的悲剧。
2、媒体与大众
媒体缺乏客观报道,记者没有全面采访,大众没有客观看待事实,盲目跟从媒体的节奏。三方面的因素共同掀起了这一场风波。(具体分析见一二段)
喜欢的同学们点个赞抱走吧~
发表于 2024-7-15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是特别繁杂、多态的,复杂到每个学科都只能从其中的一个点切入。
理论是一种分析工具和视角。如果要分析一个池塘,你就需要合适的工具。比如说,给你一台显微镜(工具1),你可以分析这个池塘的微生物;你要是有一张网(工具2),你可以探索一下这个池塘各个角落下网100次能捕到鱼的数量,以及捕上来的鱼的种类等……
反过来,如果你有明确的分析对象,你需要的工具也相对被限定:你如果想分析池塘里水的温度变化,你需要的是测试水温的工具,比如温度计——理论就如同温度计,用来解释或描述特定问题,只是它以抽象的形象表现出来,但功能是类似的。
就你的问题来说,你的工具(理论)被限定在新闻学范围之类。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先选定要分析的对象,然后再细化可以使用的工具(理论或研究方法)。
如果要“用新闻学理论分析新闻事件”,要做的第一步,是从新闻事件里提出你的问题。第二步,就是将新闻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或资源对你所提的问题进行回答,可以是描述,也可以是对原因和趋势的解释与预测。
如果完全不知道怎么提出问题,可以借助“5W”的框架。
以“永辉超市工作人员脚踩冷冻鱼虾!”为例,由于要从新闻学理论的角度分析,我们需要聚焦于这一事件在媒体的呈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影响:

  • 一个普通用户采集的新闻是如何成为社会热点的?这个问题聚焦于新闻的采集者身份——普通市民,这和记者的采访是不同的,所以这个视角应该会是有趣的。相应的理论可以是与舆论有关的(比如意见领袖),或者网络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技巧,等。
  • 对于永辉超市的回应,网络用户在留言区的态度是怎样的?这是一个描述性的问题,可以采用内容分析或者话语分析等方法来处理,也可以是与用户意义生成有关的理论,比如戈夫曼的框架分析等。甚至可以更聚焦,比如不同人群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与态度,可以用调查或者焦点小组的方式来完成。
  • 这个新闻成为热搜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传播者?这基本是第一个问题的衍生问题,分析的是传播流程的问题,需要做一些数据挖掘与处理,可以借助拉扎斯菲尔德开创的“二步流程”的理论和工具来分析。
  • 对这一事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处理有何差异?或者,在这一事件中,多种媒体之间是如何互动,实现不同分工的?这涉及媒介特性分析,类似跨媒体叙事或者媒体特征分析,都是适当的工具。
  • 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各家媒体有何差异?这个问题关注媒体的运营特征,可以从新闻价值的判定、编辑部内部文化(比如编辑室内的社会控制)等角度试着去分析。
  • 在报道这一新闻的的时候,各家报道的标题有何特点?这是从新闻编辑(标题)的角度来分析的,相应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内容分析或者案例分析等。
提问的角度还很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分析的时候,选择一个问题就够了,我们不要面面俱到,而需要对一个问题做深入的分析。
也就是说,确定了问题,以及用来分析的工具(之后),你需要多了解这个理论是如何运用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多去参考下别人的论文。
发表于 2024-7-15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非先从新闻的价值的五要素开始分析,真实性、趣味性、重要性、接近性、时效性在新闻事件的体现,新闻事件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同理心,表达记者什么样的思想。
此外体现了新闻什么样的理论,类似把关人理论等等,结合你自己学习的。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4-11-21 22:10 , Processed in 0.06968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