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2|回复: 5

如何看待假新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2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看待假新闻?
发表于 2023-2-22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打开手机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新闻,新闻来源也是五花八门,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创作新闻的时代,有的新闻是子虚乌有,更有的是凭空捏造,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反转已经成为了常态,真相似乎永远都是扑朔迷离。从而,新闻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新闻的核心价值在于真相和真实。真相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把尺子,我们只有分清楚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才能确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一篇报道的诞生,需要记者依靠经验和敏感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更需要漫长的调查分析,记者们要锁定现场,多方查证,缩小区域向深处挖掘。然后,对取得的海量资料进行整理,最终重现事件的原貌。
在我看来,这个过程跟文物考古工作者挖掘文物有点类似。因此,调查新闻的作用应该是拨开历史和现实的重重尘土,最终挖掘出宝贵的真相,改写世间的固有思维,传递真相独有的力量。
同时,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调查新闻,才能够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信谣传谣只会埋没真相,让骗子们越来越嚣张。
所以,保持阅读的习惯,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是自媒体时代我们每个人必备的素质。

————————分割线————————
附一张今天收到的反转新闻,谣言止于智者,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爱阅读、独立思考的良好公民!



新闻真相: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逝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3-2-22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假新闻泛滥主要还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近乎免费的获取信息成本产生很多依靠吸引流量赚钱的人,既然是赚钱肯定最求低成本,那不经考据的编造假新闻,挑动情绪必然成为这些人的最佳选择。
最有效遏制假新闻的方法就是提高获取流量的成本,具体怎么做的话我也一时答不上来。
发表于 2023-2-22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新闻出现反转,有的时候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假新闻”,但是随着深入挖掘会发现之前的报道有误。尤其是微博上,很多媒体/自媒体争相报道有强争议性的话题以此抢夺大众眼球增加自己的流量。太注重时效性的后果就是牺牲准确度。事实和真相究竟什么,眼见就能保证为实了吗?媒体到底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新闻相关的ethical concern可太多了,而没受过专业训练的许多自媒体大多都是“来料加工”缺乏核实真相的能力(或为了抢占头条放弃核实真相),又偏偏措辞激烈煽动力极强。
很基础的,一般我个人判断消息可信度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消息来源(是否是权威媒体、是否有多个消息渠道验证同一信息);
2. 是否有明显倾向性(如只提供一方观点或言论);
3. 措辞是否恰当(是否客观,如有主观性强的用词是否有足够证据支持)。
人的情绪是很容易被操纵的。也许这些不假思索乱发假新闻的人并非用心险恶欺骗大众、只是想给自己的账号炒炒热度。但不想被莫名其妙利用的话,以后再看新闻的时候可以多思考思考以上这几条。
发表于 2023-2-22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凡是违背实事或与事实有出入的报道,都可以称之为虚假新闻。
1、给新闻事件当事人带来困扰

    2007年,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了《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虐童》这一虚假新闻,后来公安局查明那位妈妈并没有虐童行为。可是除了几家媒体澄清了事实以外,许多当初跟风报道的媒体都没有道歉。这样的虚假新闻给新闻当事人造成了精神伤害和生活困扰。还有很多关于名人的不实报道,都打扰到他们的正常生活,比如“金庸被死亡”,好端端的人被报道去世,金庸本人和家人朋友都会感到不舒服。2010年的《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这样的新闻无疑会使这一群体名誉受损。

2、给新闻中相关单位和个人带来经济损失

    2006年《银监会拟发退市令,三城商行受警告》的报道刊出后,引起挤兑风波。两天半的时间里,衡阳城商行被支取现金1亿多元。就因为记者根据录音整理后写成报道,把其他行误听成了衡阳城商行,给该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因记者失误造成虚假新闻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记者应该对自己的报道认真负责,避免失误。同一年还有虚假新闻《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因为记者自己买了个西瓜感觉不对,就写了报道,导致河南和广东部分地区的西瓜卖不出去,瓜农利益受损。后来对西瓜质检,却没有发现该记者所说的问题。这样凭空论断,实在缺乏记者该有的素养和职业道德。

3、给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2007年《美国校园枪击案凶手初步认定为中国留学生》的新闻,在事件处于调查中就说初步认定为中国人。后来查明真相,凶手是韩国人。这则新闻无疑损害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对中美关系也有不良影响。2008年《新快报》《孙中山是韩国人》的虚假报道,煽动了中国人反对韩国的情绪,破坏两国的友好关系。这种新闻的影响是国际化的,所以记者在处理国际层面的报道时,更应该谨慎,认真核实再刊发。

4、使新闻行业声誉受损

    关于正面人物的报道,故意拔高夸大事实,以期换取同情和赞美,这种做法磨灭了受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还有一些虚假报道被商业策划所利用,在受众夸赞“最美女孩”时,却被证实是虚假的、有意策划的,让人心生凉意。

    媒体应该是社会公器,捍卫公众利益,可是频频出现虚假新闻,使整个新闻行业声誉受损,让受众无法相信媒体存在的价值。虚假新闻危害众多,新闻媒体记者要秉承职业操守,拒绝虚假新闻,以捍卫新闻事业的尊严。



拒绝假新闻,还世界一片净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3-2-22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是社会舆论导向,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真实性。假新闻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破坏了新闻的规则,无论是出于何目的,一个歪曲事实的新闻,必将违背新闻媒体人的道德良知,更甚者会触动法律的底线。假新闻是新闻序列中最大的恶,是新闻环境所不容许的。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4-6-16 12:51 , Processed in 0.0914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