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4|回复: 0

16秒《新闻联播》片头曲播了44年,“噔噔噔噔”的旋律难以忘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7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87年,央视要为《新闻联播》选一个16秒的片头曲,谱曲时无画面,还要体现出民族性和大国风范。这可把作曲家们难住了。

《新闻联播》已经播了44年了,虽然主持人和片头画面换了一波又一波,但唯独它的片头曲从1988年启用至今从未改变,成了不可复制的经典,它的作者是曲作家孟卫东。

孟卫东创作的《新闻联播》片头曲,是被使用频次最高的一首作品,但因在播出时未署名,所以音乐的作者一直鲜有人知。

那么,孟卫东是在什么样的机缘下创作了这首作品呢?

孟卫东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在校期间就开始给央视写一些配乐,一来二去和电视台音乐编辑比较熟络。

1987年年底,央视的音乐编辑包布找到孟卫东,让他为《新闻联播》写片头曲。

时间紧任务重,对片头曲的要求有两个。一个是时间上,必须16秒。二是,片头曲不仅要大气有大台风范,而且要能代表国家的形象。

《新闻联播》被称作“中国政坛的方向标”,为它创作片头曲的难度可想而知,每个音符都得仔细斟酌,不仅要有我们的民族特色,还要体现出政治意识、国家意识和权威性。

要想把握好这样的尺度,无论是之前还是现在,都是相当困难的。

一般电视节目的片头都是先有画面然后再创作音乐,而这次需要他先创作出音乐,无疑更加大了难度。

当年,孟卫东住在中央歌舞团十几平米的宿舍里,房间里除了床、桌子和钢琴,只剩1平米多的活动空间。

接到任务后,孟卫东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酝酿了好几天,一下子写了不同风格的十几个版本曲谱。这首乐曲只有16秒,但孟卫东谱写的是完整的三段式曲子。

录完上交审查时,反响并不好,领导觉得少了点中国的元素。

孟卫东反复哼唱着曲子,苦思冥想中,脑海中响起了《歌唱祖国》这首歌的旋律,一下子点燃了他的灵感。

他马上尝试在曲子第一部分开头“噔噔噔噔”的两小节,加入了改编的《歌唱祖国》的元素,这暗合了曲子中“国家形象”的要求。

接下来乐曲的主体部分,全部由西洋管弦乐团演奏完成,庄严而大气。后来,经过层层的严格审核和修改后,这首经典之作问世了。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孟卫东来说,这16秒是艺术积淀的厚积薄发,更是一位音乐家对祖国的深情回馈。

孟卫东,1955年生于北京,16岁这年,他背着手风琴投身到了解放军部队的大熔炉中。在长达9年的军旅生涯里,他集演奏,作曲、编剧等技能于一身,不仅获得艺术上的精进,更有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1979年,孟卫东复员后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担任手风琴演奏员。在这里,他想当作曲家的梦想复苏,跟着著名作曲家施万春教授学习,又先后在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潜心学习作曲。

毕业音乐上,他大胆把经典话剧《雷雨》(第四幕)改编成了歌剧搬上舞台,演出大获成功。

1990年,亚运会导演邓在军找到了词作家陈哲,为亚运会开幕式歌曲作词,同时找了4个作曲家来创作曲子。

四版《同一首歌》分别录制完成上交给领导审查后,最后确定的是孟卫东创作的版本。后来,《同一首歌》还成为了央视知名歌唱类节目的名称和主题曲。

孟卫东还创作过很多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比如:《大风车》《今夜无眠》《神州风采》《体育新闻》《观察与思考》和《早间新闻》等片头曲。影视剧插曲有《伏尔加日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杨三姐告状》等。他创作全片音乐的电影《血色清晨》,还在法国获得了全球大奖。

然而,孟卫东创作的最经典的曲子还是《新闻联播》的片头曲。

它历久弥新,熟悉的旋律对于我们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情感,有些人把它设置成了闹钟铃声,有些人一年听了它上百遍......

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电视早也成了摆设,可为什么我们每次一听到《新闻联播》的片头曲还是倍感亲切?因为它的声音里藏着家的味道。

短短16秒的旋律陪伴了我们走过34年,对很多人来说,这首曲子意味着一天忙碌工作的结束和温馨夜晚的开始。

《新闻联播》片头曲令人念念不忘,真正的原因在于它定格了我们和家人们共度的美好时光。

今晚7:00,不见不散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4-11-24 10:28 , Processed in 0.0900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