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uskoj 发表于 2023-2-10 11:50

哪里可以读到「没有态度的新闻」?

凡事有自己的判断,希望接受的信息来自相对而言的没有强烈「态度」的新闻

---
补充:仅回答「任何媒体都是有立场的」之类不解决问题的表述就不必再说了,这句话在此问题下没有增加信息量,我们当然清楚这一点,希望得到的只是一个妥协于现实的办法。

super1 发表于 2023-2-10 12:00

不存在没有态度的新闻

Zephus 发表于 2023-2-10 12:07

声明:这个回答是多年前写的,而媒体行业变化很大,有些内容或许有些不合时宜,有的媒体甚至都已“退隐江湖“,不过关于媒介素养的探讨并未过时,请各位知友辩证来看,谢谢。
以下为原回答:
谢邀。对于你的问题,你需要相对而言“没有态度的新闻”,这基本不可能,新闻都是被“建构”的,都是一定的框架之下的产物。但是你想要找到“妥协于现实”的方法,还是有的。
我试着这样理解,一件事情发生后,你需要的是相对“真实而客观的信息”,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局限在新闻上呢,很多时候,媒体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实而全面的信息,在这样一个社会化媒体大发展的时代,有太多的渠道你可以利用去获取信息了。
由此我们的问题变成了,我们应该看什么?我们应该怎么看?我们应该怎么理解?
这也就说是我们说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概念来自于英文“medialiteracy”。 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媒介素养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是对人们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
一.我们应该看什么?
国内相对来说,生产“没有态度的新闻”或者能够给你相对真实可信的消息的媒体有: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参考消息、财经、财新新世纪、南方周末、新京报、东方早报等等(不完全列举)。
不要说什么不看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什么的,毕竟人家是中央官方媒体,尽管有着某种意识形态因素,但是这些媒体的消息都代表官方,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另外,请注意区分,新华社电和新华网,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央视和央视网,网站或者其微博上的信息不能等同于该机构的态度,因为网站上很多都是转载的,信息也很杂乱,审核过程远没有那么多。
对于同一事件,要去看不同媒体的报道。如果是地方的事件,要看地方的日报、晚报。如果是重大事件,要看外媒的报道。
外媒我简单列举几个,其实大家也都耳熟能详,比如突发事件直播看CNN、BBC和三大通讯社的消息,重大事件深度报道看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如果涉及经济话题可以看The Economist,另外NHK也应该关注,值得一提的NHK的很多新闻专题片做得很不错。
媒体人或组织的网站、微博、公共账号,比如徐达内小报、观察者网、网易另一面、腾讯今日话题、“坏新闻”、世相等等。当然还包括很多媒体人和学者的微博,我就不列举了。
如果新闻涉及到某个行业,那么该行业的专业领域网站或者论坛也是可以参考的,比如涉及到医学的可以去看看“丁香园”。如果不愿意去看那些网站,至少可以看看果壳和知乎。
二.我们应该怎么看?
进行完第一步,或许你已经看了很多的报道,这些报道可能角度不一样,那么这就需要注意两点:对比和核实。
对比就是看不同媒体同一时期针对同一事件的报道,看看媒体公认的基本事实有哪些?事情的脉络是怎样的?有哪些争议点? 有哪些事实并不清楚?
一个事情刚刚发生,如果事情比较复杂,那么就要继续关注这一事件的发展进程,媒体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呈现全部事实。马克思曾经提出“报刊的有机运动”,他认为,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报刊始终是在形成的过程中,在报刊上永远也不会有终结的东西。只要报刊随着客观事物有机地运动着,那么,全部事实就会被完整地揭示出来。
在实际新闻操作中,一个记者的职能是有限的,一两篇达到了“具体真实”要求的新闻报道要反映整个社会实践也是不可能的。而又众多新闻工作者和众多的新闻报道组成的报刊则是一个整体,他有机地运动着,把发展着地各种事实和观点展现出来,使这些材料组成一个整体、连续不断的报道,“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
在这个过程之中,受众能起到反馈修复的作用。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出名的“背妻男”,事后很多受众质疑其所作所为,于是引起了媒体的再次追踪报道,让受众了解到,他并非大仁大义之人,不过是个普通的人。受众的质疑往往会引起媒体的再次报道,让更加全面深度的事实显现出来。
下一步,核实。我们要看,新闻的信源来自哪里?信源是否可信?比如此次马航事件,事故原因尚不明确,中国的媒体拥有的一手材料并不多,所以多是转引其他媒体的报道,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引用或许无法对事实本身细节进行核实,但是可以对消息来源情况进行核实。至少可以查一下,你引用的新闻是哪家媒体报道的?这家媒体接触到的是一手信息还是转引的别的媒体?消息源的原文是怎样表述的?这消息到底是谁说的,是官方还是相关人员?官方是哪个部门哪个级别?这个部门与该事件的关联度有多大?是否有资格解释这一事件?传播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偏差?以及外语新闻翻译成中文后用词是否准确……
越是违背常理,让你觉得很惊讶的新闻,其原因越不可能用简单的理由去解释。比如当年央视新闻调查做了一期《天价住院费》的节目,患者在哈尔滨某医院前前后后花了近五百万元,结果家属质疑医院,最后节目组调查把问题归结到了医院管理不善,医院乱收费上。但是大家可以去看《财经》杂志的《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真相调查》,就会发现医院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而是和家属的特殊背景有关,进而讨论的是过度医疗和伦理道德的问题。
三.我们应该怎么理解?
或许我说的方式,你会认为,我就是一个普通读者,我干嘛要做那么多事情,我干嘛要所谓的媒介素养,你们记者就不能做到相对“客观”吗?
对,这正是新闻业需要反思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取决于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包括他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把这一概念用于新闻,那就是说新闻所表现的是中产阶级话语。某种程度上来说,新闻成为了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表达,而中产阶级的真理是不同于客观真理的。即使是新闻从业者在生活中并不一定就是中产阶级,但是由于其所在的新闻机构的价值观构成,也使得他们学习并掌握一套中产阶级语态。正如一个人有意无意地按照某种理念去生活,就有可能被断章取义成某种标签,比如“文艺”、“小清新”等等。而一旦被定义成某种标签,就极容易被标签绑架,反过来遵循标签所规定的生活模式。
所以新闻从根本上说具有一种机构的属性。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与现代新闻组织密不可分,而专业规划服从的是组织的需要。两者之间尽管偶尔也有竞争,比如争夺对工作程序的控制,争夺维护新闻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力等等,但两者最终统一于使现状合法化的目标,结果携手协作,共同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新闻通过赋予事件一种公共性格,把单纯的事件转化成公众讨论的事件。但是新闻报道总是讲问题归结到秩序、法制、体制,而不讲阶层对抗,不考虑历史原境,我们可以将其视作是新闻工作者没有全面而深入的去看待问题,或者是某种有意无意的回避。
新闻专业主义的意涵也绝不仅仅是某种独立的地位,或者客观公正处理新闻的方式。想要让新闻真正的“专业”起来,不仅仅是要准确记录下事实,更要表达出事件的意义。新闻从业者决不能局限于新闻传播这个小圈子中看社会,沉浸在某种优越感的虚幻之中,而是要冷静而批判地去怀疑,积极而乐观地去参与,细致而耐心地去解构,辩证而审慎地去建构,这样媒体才能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角色。
那么,我也想问一句为什么要相对“没有态度”呢?这态度指的是偏见、刻板印象、还是预设立场?有态度的新闻难道就一定不好,就一定不会给我们带来有用的信息吗?
新闻是人生产的,报道的事情也是人参与的,在经过多重包装之后,解铃还须系铃人,你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也有自己的偏好,也有自己的态度。之所以要求相对“没有态度”,我试着理解为你是不希望被别人左右,不希望自己得到被人精心修饰过的信息。
就好像一个人刚刚毕业进入到某个机关,大家都说在机关里做事要小心,与人交往要注意,该听什么不该听什么,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有自己独立而清醒的认识,要不永远都会害怕被人算计。
不同的人会给你不同的东西,只有你建立起一个接收的标准,有理性和清晰的辨别能力,才会得到你想要的。这时候,已经那个人的态度无关了,因为你的已经获得了你想要的东西。

盖伊塔奇曼. 做新闻. 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33

DungDaj 发表于 2023-2-10 12:17

自己的微博。很多时候所谓「没有态度」其实就是「符合自己的态度看得很爽」而已。

APSchmidt 发表于 2023-2-10 12:17

(3/20补充答案,见末尾)哪里也找不到”没有态度“的新闻。
就拿声誉比较好的欧美主流媒体来说。它们报道的内容都是事实,但是文章的结构布局、新闻背景介绍完全是记者个人选择,反映出他和他就职媒体的“态度”。为什么结构重要呢?传统新闻写作中第一段叫lede,把新闻最重要的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最后一段叫kicker,决定读者读完文章后留下什么印象。
举个例子,《纽约时报》是公认的最权威媒体之一,2月18日有一篇报道,讲国会预算办公室如何评估奥巴马提出的提高最低工资方案。
第一段是这么写的:
尽管提高最低工资会【减少50万就业人员】,但是会【让90万家庭脱离贫困】。
但同一天的《今日美国》
却这么写:
尽管提高最低工资会【让90万家庭脱离贫困】,但是【是以增加50万失业人员为代价的】。两家媒体报道的都是事实,但颠倒语序、调整用词,就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
同样的,结尾段(kicker)也有同样的效果。结尾段一般用引用某个小故事(anecdote)或者采访对象说的话(quote),选什么样的故事,文章就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
新闻背景对整篇报道的基调也有很大影响。举个例子,如果你是记者,报道昆明事件的时候,介不介绍中国的民族问题?花多少笔墨介绍?放在文章哪里?采访谁、引用谁的发言呢?
说了这么多都没有直接回答问题。非要选的话,新闻媒体中”没有态度“的应该算法新社(AFP)和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他们是非营利性质的新闻传线(news wire),通过向CNN、《纽约时报》这类媒体出售新闻稿和照片保持收支平衡。在AFP和AP的网站上,是找不到”专栏作家“这种版面的,新闻记者的名字也不写在文章标题下方。
因为要博收视率,电视媒体的新闻质量普遍低于印刷媒体,美国几大电视台远不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英国媒体普遍比美国媒体更关注国际新闻。
最后说句题外话,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纽约时报》前主编Bill Keller去年秋天和一直跟斯诺登合作的前《卫报》记者Glenn Greenwald
进行了一场关于新闻客观性的辩论。Keller认为虽然记者难免有个人观点,但应尽量客观,把记者本人的影子从文章中去掉,这也是记者的职业操守。但Greenwald认为既然不可能完全可观,那干脆摆明自己的立场,反正读者可以各种声音都听。Greenwald说他写的是“对抗新闻”,adversarial journalism。这一年来他一边报道美国NSA监听,一边在自己的Twitter上、各大电视台上批评美国政府,这在其他记者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传统意义上,记者都应该是“幕布后面的人”,不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下个月普利策奖即将揭晓,两大悬念一个是是否会颁给报道斯诺登的这个团队(毕竟斯诺登现在是在逃犯),另一个就是如果颁给这个团队,是否会包括挑战传统新闻价值观的Greenwald。
下面是北京时间3月20日的更新:

@Luxenius 补充了问题,想要一个“妥协于现实”的方法。如果阅读英文没有障碍的话,我推荐
Google News,它把不同媒体针对同一事件的报道集中起来,方便浏览各家之言。如果有Google账户的话,可以在右侧个人化设置。比如我想看更多关于中国的消息,那就添加中国为关键词,如果我觉得某个媒体经常发不实新闻,可以把它在我首页上出现的频率降低。
我非常喜欢Google News的一点是当有重大国际新闻的时候,比如2014年3月的昆明事件,Google News会在醒目的地方显示“From China”,然后提供一个新华网、《环球时报》或者其他中国官方媒体英文版的报道,可以和美国主流媒体的文章比较着来看。
如果想看中文新闻的话,现在外媒普遍信任的是
财新网。美国的
《纽约时报》、
《华尔街日报》,英国的
《金融时报》和香港的
《南华早报》都有高质量的中文内容。
(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请勿转载)

RecursiveFrog 发表于 2023-2-10 12:24

没有态度的新闻本身就是伪命题。
首先。【新闻】这个词的定义,区别于信息、讯息、符号、事实的定义,正是因为它是被新闻工作者加工报道的事实。这直接决定了它的属性不能是完全客观的。
      许多人很容易就把【客观事实】和【新闻报道】划上等号,这本身就有问题。客观、公正、真实是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这没有错,但是新闻活动的初衷并不是单纯的传播资讯,也不是平铺直叙发表观点,而是在将媒体和媒体工作者所持有的观点融入到新闻报道之中,用事实说话,让读者和受众自己去判断、体味其中的态度。另外一方面又不能沦为盲目的【宣传】,把握其中的度。
      另外一方面,路透、新华、美联这样的国际通讯社也好,国家所属的电视台、报纸也好,甚至地方台、都市报,都不可能事无巨细的把发生的所有事情全部一股脑塞进媒介给大众看,而是根据新闻价值的寡众来进行筛选,这个过程中的报与不报也体现了媒体的态度。
      此外,西方的媒体并非一定客观,CNN是纯粹的新闻频道,它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导向,他所具有的的新闻态度即“报道有卖点的重大新闻”来赚取眼球获得广告收益,这是立台之本,无可厚非,和做娱乐节目赚广告的湖南芒果台本质上没有区别;BBC是不盈利的公共电视台,接受国会的津贴,受到内阁邮政大臣直接管控,官员由政府直接任命,从属性上和CCTV其实是类似的,你说它会不存在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吗?
      毕竟是全球化的大环境,媒体自然是会偏向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祖国。新闻没有国界,但是新闻工作者有。西方的新闻机构以揭黑和抨击为主,而中国为代表的新闻机构是以宣传为主要目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既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人,抛开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地位、国籍党派、价值观来讨论“没有态度的新闻”是没有意义的。
============================================================
补充几句吧。
“有态度”和“不客观”肯定是不能划等号的。
比如设定一个语境(可能不准确,一时没想到更好的案例,抱歉):马航失事,众多媒体想通过电话采访马航官员和发言人,但是并未拨通。
如果一板一眼纯粹描述事实的话报道应该是这样:
记者试图电话联系采访马航官员和发言人,但是并未拨通。
如果是不客观的报道那么应该是这样:
记者试图电话联系采访马航官员和发言人,但是遭拒。
如果是客观而有态度的报道那么可能是这样:
记者试图电话联系采访马航官员和发言人,但是并未拨通,也没有负责人对此事给予任何答复。
仔细琢磨三种报道,虽然只是在一些字词上细微变动,但是给予读者的信息、观点是显然不相同的。
另外再设定一个相对宏观的语境:某地发生地震,死伤惨重。有三家主流媒体在灾情发生的三天里都主要报道灾情、难民、救援情况。但是三天之后报道侧重的变化了:
A报纸:在一周内大量报道的是灾情严重、死伤惨重、经济损失的情况。
B报纸:在一周内大量报道的是政府救援、志愿者救助、重建家园的情况。

C报纸:关于灾情的报道数量显著减少,开始日常软新闻的刊载。

三家报纸,显然内容是不同的,但是不能指责他们的新闻报道是不真实、不客观的,这些内容不同就是新闻态度的不同造成的。
另外题主说需要的是“相对客观、相对没有态度”的新闻。我只想说,很难。即使是在自媒体发展速度极快的当代,大众媒体的一言一行都是受到一般受众都没有意识到的【议程设置】制约的,也就是说暂且不提你看到的东西是不是客观、没有态度的,还有许多你根本看不到的新闻存在,你看到的、讨论的永远是一些人或者利益团体想让你看的、谈论的东西,除非你作为新闻工作者在一线媒体直击现场,否则在经过层层把关制度过滤的大众媒体环境下,看到客观、没有态度的新闻是很难的,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中外各大媒体。如果真要找一个途径的话,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自行判断新闻背后的事实才是正途。
此外,新闻应该有态度这是事实,就好像新闻报道永远不可能绝对的公正客观一样,都是难以改变的。但是这不妨碍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尽力做到真实、公正、客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哪里可以读到「没有态度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