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游戏,家庭矛盾激烈?掌握这些心理知识就可以改善关系
总有家长为孩子沉迷游戏感到忧愁,平时更是有数不胜数的新闻,要么说孩子沉迷游戏不学习,要么说孩子给游戏充了好几万。家长着急起来总是会大动干戈,弄得两败俱伤,逐渐激化家庭矛盾。前几天就有粉丝在后台留言说,由于孩子半夜还在玩游戏,家长训斥了他。没想到年仅8岁的孩子说:“是不是我不在了你就好过了?我天天都不快乐,就不能让我在游戏里快乐一下吗?”
乍一看这像是孩子想玩游戏的借口,可除去这一原因之外,这句话还是透露出了家庭模式的巨大问题。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敌人”——游戏的成瘾机制。
游戏的成瘾机制
01
人为什么对某些事情有兴趣,而对另一些事物没有兴趣?是什么力量使人们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做一件事呢?
首先,做一件事,首先要有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对人的行为的激发、维持和指引。也就是说,有了动机,人就会对某一目标有着源源不绝的动力。
孩子不停地玩游戏,废寝忘食地沉迷游戏,正是因为有着很强的内部动力。要想破除这一现象,就要知道游戏是怎么让人成瘾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影响行为巩固或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行为之后所得的结果,即强化。也就是说,当你做完一件事之后,你所得的结果,让你以后会一直想干这个事。
比如,一个孩子在学习后会得到奖励,那他以后就会还想学习;或者,一个孩子总是被责骂,但学习完后就不会被责骂,那他以后也会想继续学习。前者为正强化,后者为负强化。总而言之,行为之后就是得到了一个好的结果,让人继续想这么做。
need-to-insert-img
游戏就是采用了变化比例强化的方式,让人一步步成瘾。
变化比例强化,指的是每两次强化之间的反应次数是变化不定的。在游戏里常常会有很多“任务”要做,每个“任务”的奖励都是不同的,所需的努力也不一样。
根据游戏设计的机制,当玩家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就会得到奖励——这就是一个正强化。
正强化,会让玩家觉得先前的努力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并且获得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在现实中往往很难获得。因为真实世界要完成一件事,并获得成果是随机的、不可预料的。而在游戏里,获得成果都是设计好的,更有确定性。
然后玩家就会再次为下一个“任务”付出努力。说到底,沉迷游戏的实质是沉迷成就感。
另一方面,由于在游戏里获得的成果往往是不确定的,比如某些游戏里的抽卡活动,你将会获得什么,是未知的。“这一次有没有可能抽到ssr呢?”,大部分人心里都会有这种想法。从这个角度说,游戏也是利用了人们的赌徒心理。
怎么像沉迷游戏一样沉迷学习?
02
也许有些人自己也觉得自己过度沉迷游戏了,但很多时候却无法控制自己。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给自己设置奖励机制模仿游戏的机制,在学习的过程中,给自己设置奖励机制。比如定闹钟,持续学习多久、掌握某个知识点,或是连续做对多少道题,就奖励自己某个东西。这一规则,也可以由家长辅助设置,共同来完成。如果奖励是未知的,那将更有诱惑力。
定时休息玩游戏不会累,是因为游戏一直在给你输入快感刺激。快感是不需要思考,不需要主动建构知识网的。但学习,往往伴随着更加复杂的脑部活动,因此比较枯燥,很容易疲惫。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适度休息。
家长一定要好好沟通很多时候,家长会很着急,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加大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间隙。
如果完全否定游戏的用处,孩子可能会觉得你完全不理解他,于是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沟通就陷入了僵局。
适度玩游戏,确实可以放松压力,但家长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平衡游戏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矛盾而让双方越来越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