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nstad
发表于 2021-12-12 21:23
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网游或电子产品?可能需要看到孩子“网络成瘾”背后更深层的问题。
什么是“游戏成瘾”?
2019年5月25号,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版,ICD-11)。
什么是游戏成瘾?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划定三条评判标准:
1.无法控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和强度;
2.玩电子游戏越来越优于其他生活兴趣;
3.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玩游戏的时间。
总的来讲,成年人及青少年都可能会出现游戏成瘾的现象。
而且,即使WHO将游戏成瘾首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也并不说明游戏成瘾就是精神疾病。(另:游戏行为和其他相关特征需要持续12个月才能作为证据以确定诊断结果。但是如果满足所有诊断标准并且症状严重,则可以缩短持续时间。)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网瘾问题?
一方面,也许成瘾根本不是游戏的错。作为一种中性工具,任何事物都可能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也可以被积极利用。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助理临床教授Cheryl K. Olson,Sc.D.所做的一项研究通过调查1000多名公立学校学生,发现电子游戏其实可以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其优点包括可以帮助提高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等等。(Olson, 2018)
只不过游戏习惯了被当做众矢之的,习惯了背黑锅,而青少年也一直都是典型的“游戏受害”群体——“铁打的成瘾青少年,流水的爆款游戏。”
另一方面,“网瘾”孩子背后,可能存在着家庭问题。“网瘾”只是一个表象,背后更多是家庭关系的偏失、亲子关系的冲突等问题。网络成瘾跟其他的成瘾一样,是对现实生活当中的一种逃避,是用来弥补成瘾者现实中未能满足的需求。
“网瘾”的治疗需要全家一起配合,培养一种良好的家庭模式,父母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
无论家长采用什么样具体的方法,首先要明确,“杨永信”式“治疗”是绝对不可取的,暴力绝非灵丹妙药。
想要帮助孩子改变与成长,需要理解、尊重、关心孩子,建立与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
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希望家长可以保持耐心,有必要时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hr/>我们是 @简单心理 咨询预约平台,拥有近10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8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zifa2003293
发表于 2021-12-12 21:26
孩子沉迷于游戏的世界,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想逃离现实的世界,在虚拟世界里找点乐子,找成就感。沉迷于网络的大人也是这样,包括我自己也是。
网瘾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不然也不会催生杨永信电击法了。
一、提前预防
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是能起到预防作用的:有意思的事情千千万,不必单恋打游戏。
早点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比如阅读,运动,乐器,艺术,甚至养宠物,钓鱼,都能让孩子愉悦地度过休闲时光。总之,别让孩子的生活里只剩下游戏。
叛逆期的少年同理,想办法让孩子找到其他有意思的事,并且大人一定要多陪伴,陪孩子一起去做。
二、不要把孩子推得更远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网瘾少年,家长别强硬干预,甚至贬损、辱骂孩子,只会适得其反,毁掉亲子关系。
家里的氛围一旦很紧张,孩子只能更加依赖外部的刺激,躲进网吧不回家,或者更加沉浸于网游世界。
我听过一个新闻,读高中的孩子打游戏到半夜回来,妈妈就打了他一耳光,还骂他,叫他死在外面别再回来了,结果孩子离家出走了,真的一天没回来。
这孩子后来被找到了,吊死在了树上。妈妈当场昏厥过去。
所以不管怎么样,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言辞过激。不必把网络游戏等同于毒品,性质还没那么严重。适度游玩,不要过分沉迷,影响其实并没那么大。家长首先要保持淡定!
很多孩子本来就是因为觉得在家缺乏温暖,才出去打游戏甚至网恋的。不要用打骂的方式把他们推得更远!
还有一个妈妈就比较聪明了,读高中的儿子去网吧半夜才回来,她只是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面,一言不发,坐着等孩子吃完进房间,自己才去休息。
一天,两天,三天……最后儿子看着妈妈每天一动不动坐在那里,实在吃不下去了,大吼一声你不要再等我,别再给我做面了!
但是,从此他一天比一天回家早。因为他的良知发现了。
当然,如何处理还是因人而异的。亲子关系越亲密,这样的处理方式效果就越好。
关系不好的,这债还是得慢慢还。
三、了解成瘾原理,管好钱包
接下来说说游戏的成瘾机制。
引爆网络的那篇文章其实已经被撤掉了一次,标题改成了《网络游戏长成数千亿产业》再次发布,删掉了“精神鸦片”这几个字,语气柔和了很多。
当然,游戏之所以对孩子有那么大的影响,其实还是因为它本身就具备成瘾性。
游戏的成瘾性是最终能成为“千亿产业”的基础,一款游戏背后是无数精英费劲心思提升用户在APP的停留时间。
每个游戏都充分利用“即时满足”、“正向激励”、“进阶机制”等心理因素,配合精美的画面、动效、剧情、还有抽卡等骗氪环节,甚至是“价值观宇宙”让大家欲罢不能,沉浸其中。
这种沉浸其中的状态也叫“心流”(Mental flow),高度专注,目标清晰,充分掌控行为,不愿被打扰,也称抗拒中断,甚至可以忘记时间,忽略周围的一切。
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很多时候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在学习或工作中快速进入心流状态,尴尬的是这些远不如游戏门槛低,各大游戏产品经理,精心设计的成瘾性,就是为了让人一旦玩上就入坑,很难自拔。
对于孩子来说,“是游戏先动的手”,其实大人也一样,除非不玩。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呼吁家长多理解一些孩子,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去脱坑。
当然,网游一切成瘾设计的基础都是为了让你氪金。不氪金,长期来说成就感会越来越差。被rmb玩家虐到死去活来的时候,孩子往往就会有挫败感甚至厌恶感。
所以,还是得管好孩子的零用钱,别让他们有太多可以支配的钱。这些游戏,不充钱是玩不爽的,白嫖者很难沉迷。
四、寻找代替品
前面说了我自己是网瘾妇女,就讲讲我脱坑的经历吧。作为一个曾经在手游充值了一万多的网瘾妇女,我一度沉迷于恋与制作人猛肝重氪,最后退坑卸载app。
回过头看,我只能劝大家有本事别首充,一旦尝到了RMB玩家的甜头,很容易越陷越深。
让我弃坑是因为两件事:
一次是因为做任务晚了一分钟没拿到奖励,白花了一千多块钱,有被气到;
另外就是好多用户一直在微博超话骂其他玩家发泄情绪、骂游戏里的角色,甚至搞饭圈那套P角色的遗照,我突然就很反感自己怎么就和这种人为伍。何苦呢?
我直接把app删了,号都没卖。
醒悟之后,我迷上了在知乎上升级打怪:
在知乎上当创作者也是一款很好玩的”游戏“,答题即可成为V1创作者,对应的创作行为会给到对应的分数,激励也是梯度的,一旦开始也就很想玩到通关。况且,帮助别人,被感谢的成就感也特别大。
我已经升到最高级了。
到底玩到了通关,哈哈
这种成就感也很爽,正向反馈是即时性的,每天都肉眼可见创作分在增加,都不需要费劲心力去”延迟满足“。“即时满足”、“正向激励”、“进阶机制”一个都不少,我玩得也很上头。
所以我觉得”戒掉“不如”转移“,人的精力有守恒定律,既然大家头痛孩子精力放在游戏上,那就给他一个找到成就感的其他出口。
比如说给他寻找机会去勤工俭学挣钱,那么给游戏的时间也就少了,挣到的辛苦钱,他们反而不大舍得用来充值游戏。
以上就是我的经验之谈。我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关注我,一起做高情商,有智慧的父母~
LiteralliJeff
发表于 2021-12-12 21:35
剥夺快乐是一种酷刑。
xiaozongpeng
发表于 2021-12-12 21:42
鹅厂有难,你点赞了吗?还有人说,游戏没有错,上瘾怪你家孩子不自律。任何家长都知道,要求心智不健全孩子自律,本来就是天大的难事。我们这些家长恨的是,这些游戏设计的初衷,就是让人上瘾,极尽可能的争夺你的时间。
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爱游戏
孩子沉迷的不是游戏,而是游戏带来的“爽感”。
3000年前,亚细亚的吕底亚人遭遇了一次大的饥荒,顿顿吃不饱,他们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游戏,转移注意力,玩得高兴就容易忘记吃饭,一直坚持了18年。那么古老的游戏都能让人忘记吃饭,游戏是怎么让人沉迷的?
比如打王者,你每砍一刀,对方的血条就会减少。你A掉一个兵,就有一个加钱的画面和声音,每一次放技能都有一个很帅的动作,在游戏中,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反馈。在游戏中,每隔几秒,孩子的大脑就获得一次满足。让孩子沉迷的不是游戏,而是这种高频的满足感。
孩子不爱学习。因为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收到的反馈,基本都是你说的不对,你做的不好,就算做对了,还得说下次如果再怎么样就更好了,永远是负面反馈,当然没劲了。
人就是这么喜欢获得别人的肯定,如果你能每天发现一个孩子学习中进步的地方,哪怕是“你今天这个横比昨天写得更好看了”,这种微不足道的发现,把它说出来,孩子都能比现在更喜欢学习。
孩子是怎么迷上游戏的
孩子沉迷游戏,很多就是父母带上路的,这句话毫不夸张。
几乎每一个家长都担心孩子玩游戏上瘾,担心玩手机、玩游戏影响学习,担心电子屏的强光刺激“偷走了”孩子的视力,更担心孩子失去了社交的兴趣,沉溺在虚拟世界里,成了“深宅”。
但是,手机是个好东西。手机在很多时候代替我们这些父母成为孩子们的玩耍陪伴。当孩子不断找我们陪玩,而我们或因为忙、或因为累、或因为懒,把手机打开,递给孩子,我们就可以享受片刻属于自己的时间。
包括手机在内的电子产品,完全担得起“闭嘴神器”名头。只要把它们往吵闹的孩子手里一塞,世界瞬间安静。在公共场合,尤其是聚餐,往往是大人们围在一起亲切交谈,孩子们三五成群,或者人手一机沉溺在另一个世界,安安静静互不干扰,这个有点无奈的现实,就是最普遍的现状。
结果就是,2岁孩子的屏幕操作技能,就能达到我们10年前的水平。在如此频繁的接触中,游戏,就自然进入了孩子的生活,直到沉溺。
怎么让孩子不沉迷
孩子只要不“无聊”,就不会想要去玩游戏,甚至懒得看电视。
孩子被屏幕占有,大多是从“无聊”开始的,是因为父母的陪伴不够。要将孩子从“屏幕”手中夺回来,就需要我们用陪伴去收复那些孩子被屏幕占据的时间。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从一开始,孩子对有真人参与游戏和互动的需求,完全碾压电子游戏。
比如,每天一点阅读时间。每天都计划出一点阅读时间,和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读完之后共同讨论,阐述各自的观点。通过阅读提高孩子的专注力,逐渐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也可以一起选择不同的书,看完后相互分享书中内容,在分享的时候,记得给孩子鼓励,学会欣赏孩子的观点。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更倾向读书,而非沉迷游戏。
其次,每周至少有一天的时间全家人一起活动,可以去动物园、植物园,也可以去爬山、郊游等,让孩子体会到和父母一起互动的乐趣以及大自然的魅力。当孩子们穿越森林,感受吹拂在脸上的风,听见心跳,闻到森林的味道,聆听树叶的沙沙声,用身体感受土地的凹凸不平,欣赏阳光下的影子,捕捉并识别身前身后、头上脚下及身旁的声音,抓住并触摸某物,品尝各种美味时,如果他们能充分调动感官去体会、感受、经历这一切,就会发现生活的精彩。这种天然的学习环境,这种深度的陪伴,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也会让孩子因为经历了真正的生活而焕发活力。
预防大于治疗。不把电子产品当作“临时保姆”,从一开始就杜绝了孩子沉迷游戏的可能性。
已经沉迷游戏了怎么办
视程度而定,提供两套方法:
一、把游戏当学习,像看学习一样逼孩子玩游戏。(靠谱程度-一般)
像监工一样每天盯着孩子,要求他玩游戏,然后给它设定一个很难的目标,比如,每天补兵1000个,必须达到全区的前三名。只要他发挥不好,你就批评他否定他,然后拿他跟别人比“游戏都打不好,你还有什么能耐?!”同时,你要在他玩的好的时候,就使劲的奖励他,一定是用物质奖励。一旦发现他玩的不好了,马上变脸,惩罚他,再把之前奖励的东西全部拿走。
一个月不行就两个月,两个月不行就半年。我真见过有个大哥这么操练他初中生儿子的,休学了一年,把他关在房间里一年,不准他出去玩,只能打游戏。最后,结果是好的。
二、找心理咨询师,一家庭为单位,进行定期的咨询。(靠谱程度-较高)
如果说沉迷游戏只是孩子的责任,那纯属扯淡。一个家庭中出现了沉迷游戏的孩子,一定跟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有极大的关系,人人都是孩子沉迷游戏的责任人。
比如,父亲的缺位、母爱的缺失、家庭氛围的紧张、孩子的孤立无援、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等等,都可能把孩子推向虚拟世界,使他们不得不到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和自信。一切的改变,需要专业的引导。
最后,记住三千万。
有个教育经典故事是这样说的:父亲让孩子移走花园里的石头,孩子想了各种办法,石头纹丝不动。父亲问:你用尽全力了吗?孩子说是。父亲说:不,你还没有尽全力,因为我就在你旁边,你却没向我求助。千万不要说你已经无能为力了,你往往是:不愿去求助、求助了也不听、听了也不信、信了却不做、做了还不做到位。
千万不要指望自己一夜之间痛彻心扉、大彻大悟,彻底变了一个人,你往往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而把责任推给孩子,你不可能轻易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你需要有人在耳边不断引导。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一个人就能坚持,孩子沉迷游戏,不是一天发生的,改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懒惰是天性,不要试图挑战它。你的改变,必须有人监督。
xiaozongpeng
发表于 2021-12-12 21:43
央媒《经济参考报》发表文章《“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指出,当前,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现象普遍,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文章将网络游戏比作新型“毒品”,并点名批评了《王者荣耀》游戏。
网游=精神鸦片,还是过度的网瘾=精神鸦片?我想大多数人应该会认同后者的观点。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2.5%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但倘若没有“游戏”,或许也会有下一个“精神鸦片”?
那么接下来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未成年人的游戏瘾,以及家长应该如何做,来破除这种“瘾”?
01 孩子为什么会对游戏上瘾?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需要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到,人的需要自下而上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基本上底层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是能够得到满足的,那么剩下需要满足的就是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于游戏,为什么会对游戏上瘾?很简单,因为游戏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这些需求。而且在游戏中他们获得这些满足的难度比较低。反过来说,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这些需求很可能是比较难的。
游戏的各种设计,都是非常符合人类的心理需求的,比如被认可、被肯定、被奖赏。几乎每一个游戏,都只有“奖赏”,而没有“惩罚”,你点一点,完成一个任务,它就给你奖励,而这种奖励会很直接地提升当下的多巴胺水平,立即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就像被强化的小白鼠一样,你知道做这件事就马上能快乐,就会增加做这件事的几率。
而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其实都处在一个比过去不知道焦虑多少倍的环境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并没有让我们安驻于当下的幸福,反而越来越焦虑。在这种环境下,焦虑是会互相传染的,家长把这种焦虑无形中释放给了孩子,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鸡娃”。而我们的父母几乎很习惯批评,否定孩子,孩子得到的似乎只有“惩罚”,那么在这种压力和惩罚之下,人们就会更习惯于去做那些能获得直接快乐的事情。
游戏成了很好的“逃避空间”,在游戏里,可以得到不断地奖赏,没有人对你批评、否定,而且只要稍微努力一下,获得高一点的等级,就能赢得很多人的崇拜和尊重。所以,当现实这么不如意,而游戏能让你如意的时候,有多少人能抵挡住这种诱惑呢?
去看看多少成年人也沉迷在此,就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游戏上瘾了。
02 那么作为家长,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首先,完全的禁止肯定是不可取的,把游戏上瘾的根本原因归结于游戏公司、游戏本身也是不可取的。我们要更理性客观地看待游戏,不是把它视为洪水猛兽。当孩子玩一款游戏的时候,建议家长先去好好地了解一下这款游戏,再深入地去挖掘一下孩子为什么去玩这个游戏。有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孩子沉迷游戏,却极少去看到孩子去玩这个游戏背后的原因。
就像有的孩子是因为朋友们都在玩这个游戏,自己不玩会落伍,为了有共同话题,所以一直玩游戏,这就是基于社交的需求。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尊重,可能学习成绩不好,也没有人愿意和他玩,他在游戏中能得到被尊重的感觉。每个孩子背后的动机是不一样的,家长只有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第二个,如果现实生活中有比游戏更好玩的事情,我想孩子是不会沉迷游戏的。家长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家庭氛围太无聊了,或者说自己平时就是很无聊很无趣的人,也不愿意陪孩子一起玩,所以孩子才沉迷在游戏中呢,就像大人沉迷于手机。
这样的话,就需要从自身改变起来,让自己先变得有趣起来,生活充实起来。比如带孩子做运动,多出去享受亲子时光,尝试一些新奇的体验,读一些高质量的书,当孩子体验到比游戏更快乐的事情,他的阈值提高,游戏给予的那种简单低级的愉悦感就不太会被他看上,他转而就寻求更高的体验。所以关键是家长能不能帮助孩子找到呢?
网络游戏固然可恶,可是我们自身却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任何的改变都需要从自身做起,尤其是家长自身。
yukamu
发表于 2021-12-12 21:50
其实很简单啊
父母尽到自己的职责,少去打麻将,少去喝酒聚会,多在家陪陪孩子
周末陪孩子出去打羽毛球爬山逛公园去游乐场
每天陪孩子玩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游戏,正确引导,让孩子见过世面而不是一直不让接触结果哪天突然接触到了报复性沉迷。让孩子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游戏“,而不是”沉迷“
多把孩子当朋友好好沟通而不是平时啥也不管,不高兴了就是一顿揍
资本家给爸爸妈妈们好好落实8小时工作制,让爸爸妈妈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
学校老师认真负责,多给孩子鼓励,增长孩子学习积极性
父母多和孩子交流,发现孩子兴趣点,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
简而言之
孩子可以沉迷游戏,可以沉迷电视剧,可以沉迷玩耍,可以沉迷某一项不务正业的运动
但是本质,很多时候,都是父母责任的缺失
都是资本家让孩子父母996,孩子无人陪伴,陪伴的只有游戏
都是父母不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去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趣的事
都是父母不愿意好好沟通去发展孩子兴趣爱好
而孩子,只能从游戏里找到一丝慰藉和正向的反馈
多少父母,每天下班就打麻将,喝大酒,关孩子自己在家做作业
周末的时候,自己去打麻将,让孩子在麻将桌旁做作业
甚至,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做不做作业
孩子怎么想他们不在意,孩子喜欢什么他们不在意
他们不关心孩子的每一点情绪和需求
最后只会拎着孩子一顿揍
再然后去责怪“游戏真是电子鸦片”
再去责怪“动画片把我孩子教坏了”
再去责怪“不好好看书,放学了不做作业打什么篮球,打篮球不务正业”
甚至是怪孩子”怎么不学好“
KaaPexei
发表于 2021-12-12 21:55
说了多少遍现在的正经网游都实行了实名制和防沉迷系统,更全面地防止青少年患上游戏成瘾的心理疾病,应从教育和家庭入手!
你们这些只知道反对电子游戏的只生不养者能不能自觉去找阎王爷报到?
super1
发表于 2021-12-12 22:02
王者荣耀升级系统规则:禁止未满12周岁用户充值
8月4日,王者荣耀健康系统升级公告,未成年用户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禁玩,国家法定节假日每日限玩2小时,其他时间每日限玩1小时。未满12周岁的用户无法进行游戏充值;12周岁(含)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上限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上限200元人民币;16周岁(含)以上未成年用户,单次充值上限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上限400元人民币。
来源:财经网
Ilingis
发表于 2021-12-12 22:07
避免孩子沉迷网游或电子游戏的方法很简单:一是家长以身作则不要玩;二是家长多陪孩子玩,玩一些有趣的游戏或者实验,不要把孩子扔一边就不管不顾。
然而绝大部分家长都做不到,考虑到当年那些家长没管好的孩子不是吸烟喝酒就是打架泡妞,我想还是让孩子沉迷电子游戏吧。
我可以肯定地说,一是孩子沉迷游戏,本质是家长教育工作不到位;二是孩子沉迷游戏,也不一定会学坏。当年家庭环境稍好的孩子,谁没沉迷过游戏?不都是在父母一定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慢慢成长起来了?
以现今信息时代,孩子不碰电子产品是不可能的。例如上网课也需要平板电脑对不?同学之间交流也会用到手机对不?现在限制严格了,日后再碰触,抵抗力只会更差。
关键如何把控,如何教育孩子。把责任推到游戏上,就好比把孩子溺水的责任推到水池没加盖没立安全警告一样,舍本逐末。
游戏不是什么要么鬼怪。适当引导的话,孩子可以从游戏中学到不少东西。我的话孩子年纪还小,上网课认识到了数织,我就下载这类游戏给她玩,她也玩得很高兴,也很有成就感。(虽然只是简单的5X5)
这里只是简单举例,类似的游戏也很多,游戏中学习提高智力也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要到位。
JoshWindsor
发表于 2021-12-12 22:13
邀请我干嘛呀?我就是80后,我就是新中国的第一代网瘾少年。
但是等10年后这帮退了,我们不就掌握话语权了么?
等80后掌握话语权——画面太美啊,不敢想象啊。
电子游戏产业,未来10年20年可期,未来的饼很大,你们再忍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