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B 发表于 2021-9-16 22:07

初中的班花,他的父亲经营着本市最豪华的楼盘。没参加中考,直接去省贵族中学,学A-level(为出国做准备的英式课程体系),全英文教学。2008年的时候,学费一学期4万,校服有6套(春冬季、夏秋季、正装、礼服、运动装和睡衣),两人间宿舍,带洗衣机和冰箱。高中毕业申请留学,去加州大学学金融。

高中她发了一条说说。她和她的父亲吃西餐,从里到外,刀叉各3件。那个时候我刀叉都不会用。大学里各种买裙子,大多是Dior和Gucci。她曾说:“我穿裙子一点都不美。”可现在美的像天使。高中谈了个男朋友,巨贾之子,两人一起出国,正准备完婚。她目前在加拿大,做留学咨询工作,半天上班,半天健身房。她会开游艇。不久将回国,女承父业,做管理层。

大学里最好的异性朋友放弃了考研,家里人固执的认为女孩子读书没前途,指着她早结婚早挣钱。本科的学费,还是父亲从麻将桌上凑来的。

她的亲弟弟,开的商店倒闭,也不愿下地干活,成天伸手要钱,父母却纵容着。马上就到娶媳妇的年龄,“姐,我的新房还指着你呢。”

她的姑姑,干活的时候被蜱虫咬了,乡医院治不好,在县医院里高烧不退。五年来,整个县里被虫咬的人很多,就是不见卫生部门来管,记者报道,也被压了下去。

她很努力,但还是在贫困线上挣扎。

空间里,一喜一悲轮番上演。现实中,那得有多少“变形记”。

“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

评论区出现对于精英的讨论,应该是精英、有钱与上层社会三者的区别。愿闻其详。

————————————

不同的家庭,决定了子女的起点。起点既可以是物质的丰盈或短促,可以是眼界的宽阔与狭窄,可以是成长的有序或失衡,可以是知识技能的富足或局限。有的家庭要为生存奔波,有的则可以停下来,想想今后怎么做。

“凤凰男”(高学历的农村男性)可以英俊潇洒、谈吐幽默、风度翩翩,但贫困的烙痕很难褪去。自卑和敏感,始终埋在内心深处,如影随形。

普通的家庭,想着孩子怎样成为精英;
精英的家庭,想着让孩子成为怎样的精英。

绝对不能放弃改变命运的努力。人生还长,何苦早早认命。

这其中的区别,你应该了解了。

acecase 发表于 2021-9-16 22:10

先上图,直观表达:


















想想以前媒体报道说“衡水二中为了不让学生跳楼,真是下血本了!”。
教学楼上,密密麻麻的是铁栏,外面贴着人们耳熟能详的高考标语。虽然学校还没有出面表示铁栏是为何用,但“衡水二监狱”、“衡水二富士康”这些绰号已经出笼。


可能媒体有夸大和耸人听闻之嫌,但有过亲身经历的人,都不会对中国各地的超级中学大惊小怪。
再想想的曾经火遍网络的“学霸女神”金刻羽。


“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热爱文学和艺术,钢琴和单簧管技艺都达到了专业级水平;她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课程;25岁拿到了哈佛经济学的博士学位……(19)83年的她现在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年轻的宏观经济学教授;而她的父亲,就是前财政部副部长、前中金公司董事长、现亚投行掌门人——金立群”。
金刻羽们初中就通读莎士比亚原著,我直到上大学之前连一本外文原著都没看过;金刻羽们高中就到了国外名校,我们周围的人除了北大清华不知道别的大学;在金刻羽们的人生道路上,国内的高考不值一瞥,但对衡水二中的孩子以及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高考仍是改变命运的独木桥,不在“衡水二富士康”好好努力,他们也许只能去富士康努力了。
我家乡,连二本都考不上的大有人在。今年刚结束的高考,我一个堂弟和表妹,都没上本科线,都属于比较认真踏实的那种。
如果你是出生在小县城或城镇甚至农村的话,估计也差不多。
这些考不上大学的,并不是说就没有出路了,但是,成为精英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家庭的直接影响
金刻羽们和衡水二中为代表的我们,都很努力,不过二者的努力绝对不在同一个层面,这和智商也许有一定的关系,但更体现在家庭的不同,资源、人脉、视野和格局的巨大差异。
比如这位被哈佛提前录取的小美女。


爱好是编程、帆船,英语非常流利,就这几条,穷人家孩子都几乎不可能实现了。首先是没钱,其次是没这意识。
实际上,不仅是我们国家,西方也是同样的情况。
根据对2017届本科新生的调查,超过一半的哈佛本科生来自家庭年收入超过12.5万美元的家庭, 14%的新生来自家庭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精英学校制度化的‘游戏规则’、日常运作中的‘话语’,是中产阶级以上的。
《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报》最近的两篇文章聚焦于一群特殊的“精英学生”——常青藤联盟等精英学校里那些父母没有上过大学、来自少数族裔贫困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在大学生活期间,许多个人努力都用于应对“文化冲击”,哪怕“Seminar上如何举手发言、Office Hour是什么意思、怎样同教授等掌握校内资源的‘权威人士’交流、在遇到学业和生活困难时如何/向谁寻求帮助”,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需要花大量心力克服的事儿。因此,翕如认为:这些人不能成功,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和出身更好的人相比,他们大量的努力都用于克服出身带来的“文化障碍”了。
在国内也一样。
有网友是这样描述这种差异的:“同样是985、211大学,我还有很多普通家庭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除了好好学习之外,该向什么方向努力,未来会有怎样的可能。我们很乖的把时间都浪费在自习室了,最后,最好的算是保送本校研究生。
但是身边有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同学,自入校就努力参与学生会、通讯社、竞班干、写论文、参与交换生活动,最终走的比我们都远很多。我们曾经以为上大学就是在同一起跑线了,但其实不是,就像是健身,你自己蛮练和身边有教练指导效果是天差地别的。”
(资料来源:穷人的孩子注定输在起跑线上? - 湖北招生考试网)
即便考上大学,如果是一个比较差的大学,没有过硬的文凭在手,又缺乏一技傍身,大学毕业后往往也不容易呀。


现在农村孩子是很难进入好大学。
因为教育的不公平。农村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越来越差,稍有不错的老师,会迅速被挖到城里的中学去。一个山区里三四百个学生,考到一本的可能只有三四个。”
(这是一部纪录片里描述的,纪录片名字就叫《出路》,讲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问题)
家庭的间接影响(尤其是对人格)
人是环境的产物。
马克思曾说:每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
家庭和环境,尤其是童年的经历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大学四年、硕士三年甚至再加上博士三年也可能抵不过一个童年。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
家庭可是被排在首位哦。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的影响来实现的。
1、父母言行的影响。
儿童的许多态度和行为不是直接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通过对周围环境中的榜样的模仿获得的。
一般来说,孩子会静悄悄地学习家长的言行举止:母亲爱打扮,讲虚荣,孩子也爱打扮,讲虚荣;父亲脾气暴躁,举止不文明,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待人接物的态度,父母的情感、意志、理智等特征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孩子,并刻下他们的烙印。
2、家庭气氛影响着人格的形成。

在幸福愉快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与紧张和冲突中度过的孩子在人格上有很大的不同。

一个家庭,夫妻和睦、兄弟亲善,往往易使儿童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一个家庭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经常打骂争吵,往往会使儿童形成粗暴、蛮横、孤僻等不良人格特征。
3、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很多父母都觉得学习很重要,可是不同对父母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只能告诉孩子学习很重要,可是为什么重要?到底该怎样更好地学习,他们一筹莫展。
因为他们自己就没受过多少教育,自己也不知道。
也有些父母天天望子成龙,自己却是一条虫。他们愿意花很多钱买很贵的衣服,花大笔钱找家教,但他们就是不愿意投入自己的身教。
然后他们搓着麻将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看着泡沫电视剧喊孩子好好读书,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给了孩子,自己却活成了loser杨。
这种方式即便有钱,其实也不容易养成精英吧。
更多的父母忙于搬砖、劳作,挣钱养家都困难,更不用说坐下来好好辅导儿女的学业了。



图片来源:纪录片《出路》
父母本身很优秀或者是精英的话呢,一定是:1)重视教育;2)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他们知道如何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因材施教,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毅力等良好性格特质,当然,过程中的困难自然也会帮助孩子去克服,但绝对不是越俎代庖、一手包办。就像开头那个状元的家长一样。
母亲的态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支配 一切切——服从, 无主动性 , 消极 , 温和照管过严——幼稚 , 依赖性 , 神经质 , 被动 , 胆怯溺爱——任性 , 反抗性 , 幼稚 , 神经质顺应过度——无责任心 , 不服从 , 攻击 , 粗暴忽视——冷酷 , 攻击 , 情绪不安定 , 创造力强 , 善交往拒绝——神经质 , 反社会 , 粗暴 ; 企图引人注意 , 冷漠残酷——执拗 , 冷酷 , 神经质 , 躲避 , 独立性民主——独立性 , 爽直 , 协作 , 亲切 , 善于社会交往专制——依赖 , 反抗 , 情绪不安定 ,自我中心,胆大
具体来说,我整理了一张表,见下图:




综上。
原生家庭中的亲属及其他关系对我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你在什么样的家庭出生、成长,直接决定着你成年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很多技能、习惯、处事方式都是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包括如何与人沟通、互动,处理我们的情绪和需求。同样,我们价值观和信仰的形成也与我们的父母和家庭息息相关。
你说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我不知道具体有多大,我只知道非常之大。
家庭的影响,不仅在于金钱和物质,更在于理念和方式方法,而物质又会影响理念与方式方法。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甚至说过一句话,大概就是“给我一打孩子,给我足够的外部资源和条件,你想让我把他培养成啥我就给你培养成啥,医生就医生,技工就技工”。(评论有纠正说是华生,道个歉,顺带感谢!)
这些东西可不就是家庭提供的嘛!你说家庭的因素有多大。
当然,这话也不完全靠谱,忽略了人的能动性。
你看一些超级精英,人家那就是先天基因决定的,不过离咱太远,讨论意义不大。
但是普通人,的确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良好的思维方式,慢慢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说成为精英,改善自己的生活还是有机会的。
这也是我一直从事的工作,教育培训、人才开发与职业咨询。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思维灯泡)
延伸阅读:
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 知乎(11000+字长文深入剖析)
有朋友表示看完快绝望了。
其实也不尽然。
精英本就是少数啊,干嘛每个人都要成为精英,成功学这一套我不太赞同。
另外,认真看那个万字长文的链接文章,坚持认真读完,好生理解会有收获,真的理解了就不会说绝望了。
一顿外卖钱,即可饱食我十年的研究思考与经验总结的自我提升类书籍,解答职业80%的疑惑,让自己的职业少走弯路,成长加倍提速,购买链接:
高效迭代:高手的自我进化方法论( 知乎超人气大V从人力资源角度教你如何冲破舒适边界,实现倍速成长,迅速拉开与同龄人的差距!)

NoiseFloor 发表于 2021-9-16 22:12


你看到的努力,奋斗,聪明往往是上面的东西

而家庭因素是下面的东西,你看不到的。


知乎觉得985,211比较简单,
也许在一些学校真的比较简单,
这是上海高考成绩,







注:2017年上海高考总分为660分,563分为今年复旦、交大在沪综招入围分数线。那么,580分以上即为绝对高分,得到这类分数的学生可称为学霸

来自【数据】从2017高考名校录取率,看上海62所市重点高中最新排名!,
这还没算名校出国的学生,

这比例够大吧,最好的学校和最差的学校相差多少倍,要知道都在上海了,
相差可能在百倍,
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些地区有些学区房贵了吧,因为差的地方教育资源太差了,根本考不上好大学。

因为好的小学,保证你上好的初中,因为好的初中,保证你上好的高中,接着是一所好大学


这还是在上海,
你换一些地方对比,更难,

对,在广西
一个县是0一本,
广西凤山去年“零一本”:教师呆不住 生源被抽走-中国教育,

那里的孩子也许考个二本就是学霸了。


对,也许你在上海有一所好学校的学区房,你的孩子考上211,985的概率是

山西凤山概率的百倍,千倍。


许多人说章泽天是清华毕业的,
的确,

但她考清华真心不难,
一路名校,
这是她读的小学,游府西街小学_百度百科,
这是她读到中学,高中,南京外国语学校_百度百科,

而且她还依靠健美操拿到特招名额,
清华大学2017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1)A类项目中部分运动成绩特别突出符合教育部关于高水平运动员单招条件的,需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统一组织的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文化课考试,通过后予以录取。考试的有关要求参见《关于做好2017年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高校有关文化课考试工作的通知》(教学司11号)。
(2)A类项目中其他被认定的高水平运动员,当其高考实考分数达到当地同类科目第二批次最低控制线的65%(部分A类项目考生要求达到当地同类科目第二批次最低控制线)时,予以录取。
(3)B类项目被认定的高水平运动员,当其高考实考分数达到当地同类科目第一批次最低控制线下20分时,予以录取。
       取消本科文理一本线、二本线的省份,按照各省相关规定执行。

如果教育部关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政策有所调整,我校将进行相应调整并重新发布。看清楚,章泽天是属于B类运动,
当其高考实考分数达到当地同类科目第一批次最低控制线下20分时,予以录取。


我知道健美操得到这个资格也许也很难,但你觉得

一个农村孩子还知道这个机会吗?可以上清华的机会吗?


看一组漫画吧,作者是新西兰插画家和漫画家Toby Morris,



























知乎鄙视的二本,三本,
不好意思,
在我以前读书的时候,
那些孩子都是学霸,
往往一个村子一年20,30多个孩子,有2,3个三本都是好事,
一部分初中没读完,一部分初中读完读技校了,
只有少部分学习好的,才有资格读高中。
高中还会流失一些,家里没钱,或者读不下去了
往往有些高中一年只能出1,2个一本

而有时候甚至几百人1年都没有1个一本。


也许你鄙视的二本,在现实中,小时候读书
一路是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学霸
到高中也是年纪前列。

mypro334 发表于 2021-9-16 22:13

谢邀。原本不想回答这么残忍的问题,但不小心看到有高票答案说:“精英大体上来自三个行业:政界(包括军界)、商界和学术界。在前两者中成为精英,家庭因素极为重要。…… 相对的,在学术界做出成绩,重在个人智商和创造力,则对家庭背景没什么要求。” 这代表了民众对于学术界的经典误读。作为野生科学家,我只好谨慎地表示一下反对。

就拿大家比较熟悉的学术明星来说吧。物理学界有杨李丁朱四大金刚,为华人诺贝尔奖之先驱。他们确实在“个人智商和创造力”方面出类拔萃,但这是屌丝们通过勤学苦练就可以复制的吗?我们不妨来看看四位的家庭:

1)杨振宁连小学都是在清华园上的,因为他的父亲杨武之是闻名遐迩的大数学家,清华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华罗庚的授业恩师;为什么杨振宁回国第一个想见邓稼先?因为邓的父亲邓以蛰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与杨武之是多年好友,杨邓两家属于学术世交;

2)李政道的父亲李骏康是红极一时的金陵大学(当时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农化系开山学霸,祖父李仲覃则是圣约翰堂的首任华人教区长;

3)丁肇中的祖父和外公都是孙中山同盟会成员,父母都是大学教授:父亲丁观海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母亲则专修教育心理学,培养出了传说中的丁肇中、丁肇华、丁肇民、丁肇……国;

4)朱棣文的家庭最具代表性:他的父亲朱汝瑾毕业于清华化工系,后来成为美国化学工程专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父亲本身就出自书香门第,所以他的大姑妈留日,二姑妈和三姑妈留美,全家都是化学家;母亲李静贞则毕业于清华经济系,后与丈夫朱汝瑾在MIT会师;母亲比父亲更加书香门第,因为她爹李书田是北洋大学(现在的天津大学)校长,伯父李书华则是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清华史上著名的梅贻琦校长正是他亲手任命的…… 没错,朱棣文的外公险胜了他的祖父;而他的父辈和兄弟一共批发出了十四位学术界精英!

好了,现在你还坚持认为华人四大诺奖与他们的家庭背景关系不大吗?

当然,学术界也能找出屌丝逆袭的案例。比如牛顿就是个遗腹子,早产儿,亲娘改嫁后跟着文盲姥姥长大,没吃过任何DHA和RHA配方的奶粉,没接受过任何胎教和早期智力开发,最后通过基因突变,照样成为伟大科学家!但那已经是17世纪的往事了。更何况,就算是政界,还有团委胡以及秘书温从红二代的包夹中突围呢!就算是商界,还有马云在朱金融、李能源、陈银行、荣资本的丛林中萌芽呢!所以说,占我国人口99.8325%的普通家庭,也不是没有可能培养出占精英人口6.2647%的逆袭一族.......

干了这锅心灵鸡汤,让我们开始奋斗吧少年!

成功之后,李小琳们可以标榜自己: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
失败之后,卢瑟们也可以安慰自己:你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只是输在了输精管上。

无论在政界,商界,还是学术界,成功都需要积累,甚至是几辈人的积累。你有无想过,朱棣文的祖上八代,或许是个文盲呢?经过你的努力,你的儿子在输精管上,能不能比你少输一些呢?
以上

unityloverz 发表于 2021-9-16 22:22

干休所,住户因为特殊历史事件,搏命为民族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和平建设年代做出了远高于常人的贡献,换取了从文盲泥腿子到权力阶层的跃迁。他们在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平方米的年代住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房子里,在人人按照粮食定额吃饭的年代享有额外配给的肉蛋奶供应,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明确的规划子女的未来。
于是,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比中产阶层遭遇的阶层滑落还显著的崩溃。这类崩溃的主要模式有:
忽视子女教育。子女生活安逸,没有进取心。早早的结束学业,找一个公家单位(多半有老子的因素)混吃等死,收入低也无所谓,反正老子可以接济。于是,在老子还活着的时候,就现实了万夫长的儿子在公交车上卖票的跨越。一朝“大下岗”,老子已经离开了权力圈子,或是没脸开口求人,或是已经见了马克思,子女坐吃山空,就实现了从高干子弟到城市贫民的跨越。要是子女也不关注家庭教育或是无力实施家庭教育,孙辈中专毕业以后就只能跟农民的儿子一起当临时工了,往往还竞争不过农家子弟。
忽视家风建设。子女有才无德,贩彩电、倒批条、捣腾盘条,骗贷款,偷漏税,卖假货。然后他们遇到突发事件翻车,比如在没有灯光的舞厅跟异性跳舞被枪毙了;或是沾染黄赌毒,以及走上其他犯罪道路,不但实现了阶层崩溃,还丢尽了老子的人。 @豆子 老师的家乡曾经有俩高干子弟,因为家学对枪械很有心得,走上犯罪道路之后直接成了悍匪,警方付出了人员牺牲才把这俩人给枪毙了。
其他中产阶层的阶层滑落。比如因病致贫,比如投资失败,比如婚姻失败。
虽然大家盯着这个圈子里各种夺目的二代,但是作为参照物的各种不同程度的“破落户”普通市民才是二代的主体。只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成了下岗职工,多数人成为了普通的工薪族。他们的老子,在特殊历史时期被时代证实的人瑞精英,一代辉煌留下了“露水贵族”的家史。
平民家庭诞生精英不容易,精英家庭诞生精英也并非天经地义,无法维持阶层再生产的情况甚至比中产阶层因病致贫在有着钢琴、吊灯、洗碗机等中产遗物的住所接受政府一千元慰问金还要普遍。现在高水准的大学教授,儿子念大专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我说的并不是局限在特殊时代的“泥腿子”出身高干的孤例。

xiangtingsl 发表于 2021-9-16 22:26

  儿子,今天爸爸跟你谈的是:我与别人的爸爸有何不同。
  先提及三个事例:一是李开复对女儿说,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二是郑渊洁在儿子18岁后,送给他两个礼物,一辆车和一盒避孕套;三是广西有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父母的教育秘诀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只是让他快乐地成长。
  几年来,我非常关心你的学习成绩。你肯定有点不耐烦了。瞧,李开复说了,成绩只不过是无聊的数字而已,是用以吹嘘的。我要告诉你,李开复曾经是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他给两个女儿提供的受教育环境和物质保障,是我难以比及的。李开复的女儿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开复讲“成绩是无聊数字”的同时,还说了句:最重要的是你在学习,你需要的唯一衡量是你的努力程度。
  李开复劝女儿不要在乎成绩,但给女儿写信时,又很自豪地提及女儿的“高中微积分第一名”。因此,你千万不要把成绩当作无聊的数字,依然要坚持刻苦学习。李开复对女儿留学不留学其实无所谓,他的资产和影响,足以使女儿有个很舒适的工作。而你的成功要靠自己的打拼,因为爸爸没有李开复那么大的能耐。
  你是读着郑渊洁的故事长大的。童话故事使郑渊洁赚得盆满钵溢。在这种家境中,郑渊洁的儿子拒绝了校园里按部就班的课程,在玩耍中发展自己的人生。他去非洲旅游,回来后竟然瞒着父亲出版了摄影集。而像我这样的爸爸,顶多给你一些远游的路费。我们父子与郑渊洁父子不是一个档次,他的家教理论不适合我们。你作为平民百姓的孩子,依然要沉浸在校园的课程里,除了刻苦学习,别无选择。
  广西的学生考上清华大学,父母的教育秘诀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只是让他快乐地成长。这里,我们要搞懂什么是快乐成长。我对你的学业要求很严格,有人曾经斥责我:“你给孩子施加了多大的压力啊,孩子能快乐成长吗?”儿子,你要记住,快乐成长与刻苦学习并不排斥。刻苦学习不意味着你放弃郊外踏青、暑假旅游、网络聊天和课外阅读;它只是要求你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去学习,不要分神,不要懈怠。而优秀的学习成绩,是你快乐成长的精神财富。爸爸对你的要求是,学习时,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浅尝辄止。闲暇时,那就由着你的性子,去玩吧,只要健康,只要安全即可。
  儿子,请记住,那些声名显赫的家长,因为家境的殷实,下一代不存在就业谋生的压力。一些教育家声称的“赏识教育”、“快乐成长”,那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说教而已。古训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今天仍然灵验。
  儿子,爸爸与上面这几个爸爸不同,爸爸其实又跟更多的爸爸相同——那就是渴望着下一代有个美好的人生。二十多年后,你也会像当今的我一样,接过爱的接力棒,对你的孩子讲述这些枯燥而丰实的人生道理。
      (博文照登)胡子宏(来源:羊城晚报)
………………………………………………………………
每一代人,都应该去努力,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franciscochonge 发表于 2021-9-16 22:36

我觉得《异类》这本书非常适合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这本书讲的主要内容就是告诉你成功的因素会有哪些,那些杰出的人物和天才的诞生,需要哪些条件?

这本书就是要超越个人因素来寻找成功的原因。

PS:我的读书笔记是按照我的思路来讲的,并不是和书本的章节一一对应的。AND,可能我举的例子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但是大家意会一下就好了。因为我是写读书笔记,不是做学术研究。
如果有说错,或者不认可的地方————————你们找作者理论去。(微笑脸)

先上个公式吧,成功=才智+勤奋+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机遇

—————————————————————————————————————

老习惯,先上大纲:

1.我们关于成功的认知误区
2.如何看待外部环境:社会+机遇
3.如何看待我们自身的条件:才智+家庭背景
4.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奋

—————————————————正文部分————————————————

1.我们关于成功的认知误区

我们很多人非常崇拜那些天生的天才,他们生来有着极高的智商,仿佛是天之骄子,是上帝的杰作,别人难以学会难以理解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小菜一碟。比如比尔盖茨,比如爱因斯坦,莫扎特。

我们更加佩服那些在逆境中出世的天才,他们出生于普通家庭甚至生于贫穷之家,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智白手起家,逆流而上。简直堪比古代那些出于草莽的英雄,锐不可当,注定改变这个乱世,比如乔布斯,马云。

我们很多人都向往这样的孤胆英雄,但是我们却常常忘了,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仅靠自己成功的。促使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个人特质,包括个性,智商等并非是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们也许以某种形式获得家族的荫蔽和支持,也许是时代的机遇来了。

而有一些因素是我们经常忽视的,或者是比较隐蔽的。

以下我们就会展开来讲讲。

2.如何看待外部环境:社会+机遇

2.1 社会规则

其实这一条比较隐蔽,也是被很多人忽视的。比如一个小例子,现在很多小学规定,必须要满6周岁,才能上学。其实呢,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智力发育会比较成熟,也比较容易理解课本知识。所以让孩子晚点上学,是有好处的。如果在一开始起了个好头,比如成绩好,就会得到家长的表扬,老师的喜爱,孩子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也会得到满足,而建立自信。这样可以驱使孩子继续认真学习,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书中这样写道:因年龄大几个月而显现的微弱优势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最终引导孩子走向成功或不成功,自信或不自信的轨道中,其影响会延伸很多年。

关于自信的影响,我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个答案:
是Tfifthe写的:为什么越小心翼翼越容易出错? - Tfifthe 的回答

小心翼翼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某种焦虑,这种焦虑由于以前犯过的错误而引发,是对自己无法应对当前任务的一种预期。这种负面情绪本身就对现在的认知活动有着干扰和破坏作用。著名的斯特鲁测试(Stroop test)发现,焦虑者要比非焦虑者反应要慢。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学习就比较自信,就会减少焦虑的感觉,反而能加快对知识的理解速度。我从小在学习的时候,都是以一种很轻松的心态的在学习,课后也不需要做很多习题来巩固知识。虽说也不是天才之流,但毕竟还勉强算是个“适合”读书的人了吧。

这只是其中一个小例子,社会里还有很多规则在不知不觉之中以马太效应的节奏对我们的成长产生了未知的深远的影响,只是我们不知罢了。

2.2 社会文化

这点非常有意思,我曾经也思考过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不同的地区形成了特定的社会文化。为什么亚洲人好像比较勤奋,而欧洲那边却好像常常在放假呢?好像也不是因为单纯的经济原因,因为东南亚也有些国家的人比较悠闲的样子。

按照书中的说法是,因为我们是“稻田文化”,也就是精耕细作,财富和个人努力直接挂钩。这是以前的农奴制国家产生的文化所不能比拟的。而我们的经济和自然条件又决定了,只有精耕细作才是最适合我们的经济模式,从而也诞生了我们那种艰苦奋斗,勤劳上进的文化。

说真的,我以前在高中政治课本上看到写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其中一点就是艰苦奋斗。当时我没有想太多,但是横向对比之后才发现,这确实是中国人的文化啊,强调奋斗,强调个人努力,强调争取更好的生活。

文化传承是一种强大力量,它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三观和行为模式。

2.3机遇

关于机遇这点,这真是很有趣。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就是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而成就了自己。他们不仅赢了在个人特质,更加是赢在了出生年份,和选择上面。

比如小语种和会计专业,在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时候,好像还是很冷门的专业,有时候甚至是被调配的专业。那时候的状元们都去学法律了。然后后来的事情你们也知道了,随着国门的进一步的打开,对小语种人才和会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甚至到今天都还没有降下来,而最早那批人就成了幸运儿。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远见卓识选择了适合的专业,我们大多数人哪里能看得清时代的潮流的方向呢?甚至他们可能曾经对自己的专业愤愤不平呢。只是社会的潮流变了,向他们涌来,把他们推上了巅峰罢了。

再看看那些民营企业家,有多少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潮流。再看看马云,李彦宏,马化腾,他们又赶上了互联网的潮流。

我记得马云在乌镇互联网峰会里面讲到的一句话,他说,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到潮流之所至,然后先做好准备等着潮流的到来。当时年轻我的只觉得不明觉厉,现在想起来又觉得好笑,因为以我浅薄的见识,我根本没有办法判断下一波潮流是什么,什么时候会来。我想即使是各位BAT的大佬们也不一定知道,否则也不用到处扩张业务,仿佛要面面俱到了,不过是想努力买中一个潜力增长点。

书中这样写道:成功的可能性不来自我们自身,也不来自我们的父母,而是来自我们的时代:即我们在历史上所处的特定地点和所面临的特定机会。

3.如何看待我们自身的条件:才智+家庭背景
3.1 才智
才智对于我们的成功,到底作用几何呢?是不是智商越高就越容易成功呢?
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关于才智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智商门槛”。

其实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智商值过了一个点,智商的作用就没那么重要了。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智商,也不过是和常人相当,或者略高于常人罢了。所以智商只是一个前提罢了,并不是决定性作用。

3.2 家庭背景

其次就是,即使有很高的智商也不一定会成功。好了终于回答到题主的问题上来了。

家庭的经济地位决定了父母的教育模式,父母能提供的资源和视野。比如在找工作的时候,父母能不能为你打点关系。比如在做出人生重要的决策的时候,父母的视野能否为你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小的时候,父母能不能花钱让你去尝试,挖掘你的兴趣和潜力,等等。

书中还提到很重要的一点,让我不能不感觉遗憾了。
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具有“实践智力”。作者用的是这个词,但我感觉略等于我们常说的情商。他是这样定义的,实践智力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其实这更多的是关于社交常识的习得,而我们获得这门学问的地方通常是家庭。

中产阶级的父母总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晓之以理,不会下达强制性的命令。他们希望孩子与他们顶嘴,和他们讨价还价,并站在成人的角度问他们问题。

贫困家庭的家长总是震慑与权威,行事消极,停滞不前。

—————————下面是一段关于答主自己的经历的感悟,不喜跳过—————

我感慨最深的是,我的父母处于一种思想跟不上财富增加速度的节奏。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在中产阶层的边缘徘徊。上一秒他们慈祥脸说要民主,要和孩子做朋友,有什么心事都可以和爸爸妈妈说。下一秒,他们马上就变了脸,怎么说话的?还不自己掌嘴!(手动再见脸)

我小的时候,学过很多东西,学过画画,学过钢琴,学过舞蹈,学过武术,然而总是学了个半斤。╮(╯_╰)╭我反思原因,大概是因为,我父母有了中产阶层的财富,却没有中产阶层的文化水平。他们让我学东西,是像是慑于权威,依然用的是一种穷人思维,强调服从。

我还没有学会如何去欣赏艺术,就进入了机械化运作了。更遗憾的是,我也没有遇到一个好的钢琴老师,可以说现在中国很多钢琴老师的教学水平还是相当之低,他们并没有教会我如何去欣赏音乐,他们只让我练指法。就好像我还没爱上就逼我结婚了。

现在的我二十多岁了,终于自己明白了欣赏艺术是需要门槛的。在看电影的时候,听古典乐的时候,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也意外地初尝了艺术之美,从此我心向往之,并深信,在我的视野之上,一定有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那里,而这需要我耐着性子去攀登,去学习,才能跨过这道门槛,窥视艺术之美,那必定又是另一番境界了。

嗯,以后学习的感悟,会继续来知乎分享哒~

而我自己性格呢,确实是不善交际。大概我习惯了服从权威,遵守规则,却缺乏了对规则的思考,不知道如何去利用规则吧。

4.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奋

其实这个就是10000小时定律啦。可能我们没有天赋,没有背景,也没有人脉关系,但是如果我们能专注且持之以恒地在一个领域努力10000个小时,我们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其实很多天才,比如我最喜欢的职业桌球运动员,奥沙利文。他确实天赋过人,但是他在出世之前,必然是经历了多于常人的练习。其实我自认为也是有点天赋的,哈哈哈,说不定如果我从小就练习打桌球,我也未必比他差呢。说不定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也是个天才呢。

只是啊,这就是家庭背景所带来的差距吧。我很羡慕有些人,他们好像从小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且一直坚定信念地为之努力。我觉得我自己,却特别迷茫,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我适合做什么。当别人已经开始为自己的“10000小时”做积累的时候,我才开始寻找我的人生,比人家慢了好多好多步。

可是,没办法啊,这就是家庭背景的局限性吧,因为我们并没有很多渠道去尝试去了解,每一次选择之后都伴随着非常大的转换成本。

用采购的话来说,就是我当作核心供应商的,可能在别人眼里只是常规供应商呢。最惨的是,我当核心供应商的,还把我当盘剥对象。/(ㄒo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主的其他读书笔记:
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 - 吸吸君的回答
为什么「道理都懂,可执行力差」的现象如此普遍? - 吸吸君的回答
不太会说话,怎样提高说话的技巧? - 吸吸君的回答

Ylisar 发表于 2021-9-16 22:37

*这个问题回答得有些勉强,请诸位指导。
*因为用英文教材学习的缘故,没有能力翻译为中文,

Bourdieu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Habitus。Habitus可以说是我们的一种观点,我们的价值观,又可以说是“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ization” ,是我们外部环境的内在表现。
这种Habitus并不是我们自己形成的,而是我们从外界汲取而来。Habitus 是一个被建造的架构,而这个架构将指导我们如何去看待问题、如何去行动。

在讨论Habitus是如何被建造的之前,首先想介绍两种资本:
1)经济资本 - 我们所拥有的事物。主要指我们所能控制或拥有的物质资源,比如金钱、土地等。
2)文化资本 - 我们所知道的事物。那些可以转化为物质资源的非物质资源,比如一个人的教育水平、审美取向等。
我们拥有多少这样的资本,以及这两种资本拥有的比例(比方说一个人拥有许多的经济资本和较少的文化资本),决定了我们的Social Space社会位置。这里的Social space并不是社会地位,而只是我们在社会上的一个位置。如果他人与我们拥有相似量的资本,以及相似的资本拥有比例,那我们的social space会相近,也更容易与对方交流、理解、成为朋友。
而我们的Social Space社会位置(其取决于一个人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则建造、决定了我们的Habitus,决定了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的看这个世界,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上的可能性。
而这个社会位置,并不是我们奋斗已久后获得的社会位置,是指当我们一出生时我们所拥有的社会位置。这个社会位置或许也会有些许变动,但总体来说,我们的habitus是由我们的家庭所处的社会位置决定。

这个被建造的架构,是一个架构,会保护自己、会反击。当我们遇到和我们的世界观背道而驰的信息之时,我们会想当然地去质疑、去反击,我们要保护自己的habitus,因为这是我们自己从生活中经历、经验得来的,即使我们个人的生活从很大程度来说并不具有普适性。

而Habitus这个被建造的架构会指导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去行动、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我们的Habitus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未来生活的可能性。

这个公平么?当然不。教授的孩子从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工厂工人,而一个农民工的孩子或许更容易设想自己接替父业,重复着那样的生活——因为这是自己过的生活,所生活的环境已经局限了他对于未来的了解。Habitus将那些因为资源分布而出现的物质不公平同样投射到了思想上、认知上——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就是不一样的,而这个不一样,常常会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而这个不公平还体现在一些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的部分。Bourdieu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将一位老妇人双手的照片展示给受调查者。


工人阶层的回答者的回答缺少审美方面的观察,大多譬如是”啊这双可怜的变形的手“诸如此类。而更富有阶层的回答则更多会抽象地从审美角度上来回答,会想象到这双手拥有怎样的一个寓意在其中,这个姿势又会有怎样的一个寓意。
这样审美上的差别,也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双方在一些文娱爱好上的区别。即使是今天,我们也很容易想到一些爱好属于阳春白雪,一些爱好可能比较接地气诸如此类。因为社会位置相同的人更容易有相似的爱好,社会地位低的人的爱好更容易被认定为下里巴人。人们也更容易因此对自己心理定位——啊,我就是这样一个人。Habitus更容易让人守于其本身的社会层次,让不公平延续。

而为了让Social Space社会位置保持稳定,还有两种不同的资本加持。
3)社会资本 - 我们认识谁。主要指一个人的关系网,或者说是熟人的圈子,可以帮助稳固或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4)符号资本:通常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名誉、魅力、名声等等。因为其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本或文化资本,这些资本可以符号化,给其带来更多的资源。
而这样的符号资本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很具有力量的,这些力量可以将”错的“变为”正确的“。拥有这样资源的人更有话语权、有权力认为”这个是对的“、”这个是合理的“、”这个是应当的“,即使他的话语只是为了让他自己获利,让他自己的行为被合理化、被正当化。但是没有关系,因为他拥有足够的符号资本,他仍然会被大家欢迎和认同。符号资本可以让错误的理念合理化,而这些很可能会加剧已经有的不平等。
符号资本可以“创造词汇”,可以决定在这个社会什么是合理的。我想“成为精英很牛逼”这个事情,约莫也是那些拥有足够符号资本的人创造出来的吧。

在这样的一个理论下,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占了很大的因素。
其家庭本身的社会位置就会使其拥有与他人不一样的habitus,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去看待自己,这或许让他们有更大的成为精英的可能性。更何况,如果有足够的资本,他们就有权力去定义——到底什么才是精英吧。

怀抱着对于Habitus的种种疑惑,我去到办公室,希望老师可以答疑解惑。
“……所以说Habitus就是这么难以变化的吗?可是怎么说了,我觉得我见过很多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呀。”
”Bourdieu是这么说的。”
“但是……”
“这只是Bourdieu的一个理论。你不需要去同意他。”

你不需要同意谁。如果你不相信,就去打破它。

References:
Appelrouth,S.& Edles, D.L. (2012).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Text and readings. Thousand Oaks, CA. Pine Forge Press.

其实我还挺相信的。

mypro334 发表于 2021-9-16 22:42

非常大。
隔壁单位一个中层领导,家里都是农村人,就一个人读书出去了,在二本学校任教。读博很成功,博士就读的大学要他留下任教,他因为离家太远没法提携家里人放弃了,回到了原渣渣学校。
后来这个老哥已经成了正处,学校要他上厅级,一直公布他是院级领导备选,他始终不同意上,每天说什么哎呀读博的时候陪家里人少啊之类的。大家一开始以为他是真的很清高。后来快退了,总归是憋不住,说了真相:当年是因为他的年龄不真实,户口上小了两岁,和出生证不一致(经评论提醒,这个老师应该没有出生证,但总归他登记的年龄比他弟弟小了一岁),恰好他的亲弟弟上户口时又糊里糊涂把年龄报大了一岁,一来二去比他还大,因为升厅级省里会全面查,这样一查就有问题,所以他不敢上。其实更后悔的是,刚开始提干的时候,本可以向党组织汇报,党组织开个会,确认一个年龄,就没事了,可惜他当时不知道(推算提干时间应该是零几年他刚毕业回来)。
于是乎,兄弟单位都知道这位老哥了。
所以啊,很多事都是错过了就错过了,早年自己到底能对社会的规则懂多少,这里面大部分是家庭提供的,你后面明白了,和当时就有准备,完全是两个概念。
有人非常非常想质疑本回答的真实性,我觉得这个吧,你爱信不信吧,我真无所谓。但是,有一些一线城市(首都)的和某副部级大学毕业的……emm怎么说,姑且称之为严肃的行政级别崇拜者们,非要觉得地方二本院校的校长和书记不配当厅级干部,人家的系主任不配当处级干部,然后一点最基本的信息都不去了解,直接在评论区阴阳怪气的。。。我带你们打

DomDomm 发表于 2021-9-16 22:50

很多人有个误区,他们说现在的社会“上升通道逐渐关闭”、“阶层日益固化”,是社会病了。但其实,这才是社会原本的常态。中国过去的两千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西方这种数百年稳定的社会,阶层固化更是早已天经地义。

阶层剧烈变动的年代才是历史的异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恰恰就是因为这一幕不多见,不常见,很稀奇。时人异之,才产生了文学效果。一个流动性过大的社会,一定是制度不完善的,完善的制度不会容忍高流动性。

但恰好,我们这代人的祖辈和父辈生在了中国数百年来变动最剧烈的几十年里,每个大家族都有那么几个人的人生之跌宕起伏,简直可以拿来拍电影。中国在短短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不下七八次政权变更和近乎180度的政治转向。《霸王别姬》、《大宅门》这样的影视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成功反映了我们这一百年来的个人命运之不可预测,并引起了亿万家庭的共鸣。

这种人生经验导致我们这几代人误把这种阶层大幅波动的局面当成了世界的常态。而最近20多年看着尘埃落定,要回归历史长河的真·常态了,很多人就不适应,受不了了。

良好的家庭环境在任何年代都会极大的帮助后代晋升到社会高阶位置。将相无种只是平民阶层的幻想和安慰剂,尽管这句话是中国普通人千年来的精神支柱(甚至可以上升到民族格言),但最先喊出这句话的陈胜吴广,最后改变了他们的阶层吗?

精英阶层在历史上名头多变,无论你管他们叫什么,豪强、士族、门阀、权贵、集团、派系、二代,当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时候,首先是一座城堡。城堡的第一功能,是防住别人再进来。所以先进来的人,会不断地增加城墙的高度,以阻拦尚未进来的人挤来摊薄自己的特权和福利。不过他们会把砌城墙的行为包装一下,使得普通人很难分辨。

今天精英阶层的一项杀手锏,在于他们会为子女预留许多人生止损线:毕不了业可以就业,无心求职给钱创业,开拓业务刷爸妈的脸,就算一事无成,还可以当个列席者。所以精英的后代,人生是被设了下限的,差不到哪里去。

下限有限而上不封顶,这就是这群人开挂的地方。何况精英阶层还会以相互之间彼此关照对方子女的方式强化这种机制,关照了别人,也就等于关照了自己,这早已是城堡里的潜规则。与这种大招比起来,那些所谓的“增长视野”、“减少摸索”的好处都只能算毛毛雨。

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开始鼓吹中产阶级的崛起。什么是中产阶级?以专业人士为代表,中产阶级的本质,是精英阶级的随从,是精英分配-酬劳体系中的一环。如果精英是躲在高高的城堡里,中产阶级就是拱卫着城堡的一圈外城。外城依附于城堡,但又优越于再外层的乡野。

中产作为城堡的外城,也有自己的城墙。中产阶级的外城墙是学历,而城堡的内城墙是血缘,这是最最核心的区别。如果你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越上层的人越爱用血缘来区分人,到了最顶层,几乎只认血缘,这种城墙是极高的。中产阶级的城墙比起城堡要矮许多,防御薄弱,所以时不时就有人可以翻进来。

中产与底层之间的流通也相对顺畅的多。通过几十年个人奋斗,从底层成功翻墙成为中产的人,很容易得出“个人奋斗能改变阶层”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灌输给下一代。等到下一代想在中产的基础上继续往上爬时,才发现再上面的游戏规则和父亲当年完全不一样了。

不过,这堵城墙依然是有缝隙的。我个人的感觉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平民其实拥有比以往更多的工具来实现阶级跃迁,但前提是你得具有以下三者中的一项:

一是“天赋”。有“天赋”的人,我们通常叫“天才”。“天赋”的本质,其实就是基因突变,按人口中的一定比例随机生成,出现地域无法控制,出现时间不可预测。这种不世出的人类天才一旦出山就光芒万丈,再保守的既得利益者也不得不考虑将这些天生异能者收编进城堡之内。有“天赋”者,万中无一,上升难度最易。

二是“才华”。我们一般也叫“能人”。而“才华”和“天赋”的区别在于,“才华”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刻意培养的成果。这些“能人”往往是平民阶层举数代人之心力打造的“特优产品”,功能和特点都是为统治阶层精心定制的,用着绝对顺手,包您称心满意。统治阶级看到平民中居然有人这么有心,也往往心生感激,愿意接纳其成为自己一员。有“才华”者,千里挑一,上升较易。

三是“美貌”,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占人口比例大概1%左右,可以被上层阶级拿来直接当装饰品或是改善基因用。但因为数量最多,上升的难度要比前两者高好几个数量级。

以上三大要素,占一个,就有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占两个,有实现阶级跨越的较大可能。三个都不沾的,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想实现阶层跨越那就只能靠彩票了。需要注意的是,勤奋并不能使人上升到精英序列,勤奋本身只有在和天赋、才华、美貌这三要素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发挥其助攻作用。单拼勤奋,只能保证你上升到底层阶级中的上层。

天赋、才华、美貌之所以得到精英阶层的承认,是因为这三样东西放在任何群体内都是稀缺资源。我注意到的一个趋势是,这类稀缺资源被优化配置的效率,在今天这个时代正在急速地上升。换言之,怀才不遇的牛人、小村小镇的美女,在未来将越来越难以被埋没,随时随地都会被挖掘出来并往城堡输送。过去因为与外界交流不多而可以娶到自己村里的大美女,这种捡漏的好事以后会越来越不再可能。

城堡内的顶层对于这种“受管控的上升通道”其实也乐见其成。毕竟,一者他们需要通过定期小规模换血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的后代里出现废人的概率损耗;二者,城堡内也是很复杂的,城堡内的上层需要通过引入外来跃迁者这个机制,来时不时敲打一下城堡内的对手,甚至不惜打开向下掉落的通道,来警示城堡内的食物链下游。

不过,即便是天赋,才华,美貌,其门槛也一直在不断提高。比如苹果创始人之一的沃兹曾经当笑话和人说过:“我看了一下现时在苹果工作需要的经验和教育程度,我想乔布斯和我现在都很难在苹果找到一份工作了。”这就是城堡内的人加高壁垒的一个露骨的范例。

平民中的天资平庸者,尽管生活水平会随着技术进步持续上升,但相对的社会位阶却是很难再变化了。但许多人会误把生活水平绝对值的提升,当成自己在人群地位中相对地位的提升。有句鸡汤说“今天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东西,500年前的皇帝会用半壁江山来换”,就是典型的在故意混淆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概念。

很多人的祖辈在温饱线苦苦挣扎,他们的父辈依然物质匮乏,但他今天却可以顿顿有肉、手机空调,于是就产生了“阶层上升”的错觉。但其实,今天的小白领,从全人口序列中的所处位置看,也就相当于他爷爷辈的一个普通庄稼汉或者他父辈的一个厂里的工人,看似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实际阶层位置分毫未动。这就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平民幻觉。

现在可以预见的是,在我们这代人乃至我们的下一代的有生之年,只要社会大致稳定,技术持续进步,社会财富不断增加,这套城三重系统便能完美地持续运转,目前看不到有什么可以破坏这个体系。正所谓,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