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游戏,家长该如何把握“管”的分寸,帮助孩子摆脱游戏沉迷呢?
几天前,看到一则新闻,“男子因沉迷游戏,离家出走12年,被找到时父母已去世”。12年前,李某喜欢打游戏,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用了家里不少钱,姐姐怒其不争揍了李某一顿,之后,李某就离家出走。李某出走后,一直是流浪状态,家人查询不到他的生活轨迹,其间,还住过桥底。两三年前,他醒悟后,进入到工厂打工。
姐姐通过警方和寻亲志愿者找到李某后,12年不见的姐弟俩抱头痛哭。
姐姐:“妈妈去年癌症走了,走的时候还在叫你,你干嘛不回家?”
弟弟:“我没脸回去。”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沉迷游戏而造成的家庭“悲剧”。
12年,对于一个家庭中的双方所经历的这种痛苦,可谓慢长又慢长。
一边是家人的苦苦寻找,最终父母望穿双眼,双双抱憾离世。
另一边是因无脸回家,在外到处流浪,吃尽苦头,从未在父母面前尽到一天的孝心。
如果不是李某的负气出走,或许他早已结婚生子,一家人又该是祖孙三代,过着天伦之乐般的生活。
可是,就因为李某的沉迷游戏和负气出家离走,让12年的美好时光就这样在一家人的痛苦中慢慢流走了。
1
面对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和游戏,孩子们往往不知不觉就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沉迷其中,家长们为此而深感头疼!面对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家长可能会有各种纠结:
阻止孩子玩游戏,孩子根本不听,不阻止孩子,又怕孩子被游戏毁了一生
管得严了,与孩子冲突更加严重,不管孩子,孩子又会直接放纵自己,更加肆无忌惮
孩子沉迷游戏,家长既不能“管”,又不能“不管”。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管”的分寸,又该如何帮助孩子从游戏的泥沼中挣脱出来呢?
家长们不妨参考以下几个方法。
01
对游戏的态度,堵不如疏
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里,完全禁止孩子接触手机、电脑、游戏等,也是不可能的。
其实每个时代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稍有不慎就会跌入其中,难以自拔。并且,家长越是极力反对的事情,就越是容易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所以,对于游戏的问题,完全禁止是行不通的,我们得想办法进行有效地引导和监督,就像大禹治水一样。
02
做一个以身作则的父母
想让孩子懂得何为“节制”,万事做到适可而止,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可以制定规则,和孩子互相监督执行,严于律己才可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也可以更有效的说服孩子。同时,父母还要做到不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03
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
不管沉迷于什么,本质都是为了精神愉悦。对孩子来说,游戏只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途径,在游戏里,他升级打怪,无所不能,每闯过一关都能收到即时的奖励,失败了也可以重生。
所以,想要孩子远离游戏成瘾的漩涡,家长就一定要帮助孩子找到让其更为感兴趣的事情。对此,在孩子还未游戏上瘾前,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多带孩子去户外骑车、打球、爬山、跑步等。当孩子拥有了一个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休闲娱乐空间,且学会了自我节制,自然会对网络游戏主动说“不”。
04
重视孩子情感的需要
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家时跟家长一言不发,但到打游戏的时候,却能和游戏里的队友滔滔不绝地聊天?
很多家长认为,这应该是同龄人之间没有代沟,这跟家长自身没有关系。但事实上,很多家庭正是因为家长忽略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所以才导致了孩子想要在虚拟的世界里找人倾诉。
很多家长不仅对孩子的情感关注不够,还总把目光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之上。当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环境下的时候,孩子难免就会滋生一些逆反的情绪,导致了孩子在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去寻找自信,毕竟在现实生活里,家长一直是自己的差评师。
家长长期忽略了孩子的情感,缺乏对孩子心理上的关注。这些孩子,稍大一点,对游戏上瘾的几率就会更大一些。对家长来说,要懂得回应孩子的情感需要,让孩子拥有一个丰足的情感世界,才是防沉迷最本质的盾牌。
05
寻求专业帮助
沉迷游戏往往只是表面现象,而背后都有一些心理原因,只有通过沟通了解到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才能对症帮助孩子。孩子总玩游戏,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网络游戏成瘾,还有可能是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需要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做出整体的判断。对于沉迷游戏行为的干预,除了针对成瘾行为本身,也需要针对共患的其他问题进行干预。
如果家长觉得和孩子沟通有困难,不知道怎么应对孩子长时间玩手机的行为,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