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与第三人效应
今天舍友突然跟我讲,南京某高校男生在食堂因为中毒身亡。这已经足够令人咋舌了。但过了一会儿,他继续跟我绘声绘色地描述背景故事,说这是一个情杀案件。女生被男生甩了,于是由爱生恨,往男生饭菜里面下毒。最后男生躺在宿舍的床上就死掉了。
但我问什么毒?他却无法回答了。
同为南京高校的男生,虽然不是一个高校,但也有点兔死狐悲的心情。于是我上了万能的百度,顺手一搜。
第一个标题是就是“高校辟谣,不存在中毒死亡”。进一步点开,说是男生某种疾病发作,咬破了舌头,鲜血直流,不存在任何中毒现象,该男生现在也已经痊愈。
我把这条新闻告诉我舍友,他难以相信,毕竟这没有情杀来得跌宕起伏,令人义愤填膺。毕竟,事故与故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念。事故多于意外,顶多令人感慨。而故事,才会让人津津乐道,反复探讨。
等到他亲自搜索到了这个新闻后,才接受了这个事实。一边大骂着“该死的造谣狗。”接着,他开始为自己辩解“我靠,那个视频真的太吓人了,主要我看他满嘴都是血,就以为他中毒了。”最后,他开始怀疑“说不定是真的中毒呢,校方为了摆平才说的……”欲言又止,但一切都在不言中,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可言传个头。
但我舍友的反应很有意思,而我私认为,这不是单个现象,甚至可以说这种现象极其普遍。
网络上有什么“新闻”的时候,大谈特谈,把这个新闻告诉周围每一个人。后来被官方辟谣时,又要怒骂造谣的人,又要辩解是对方太狡猾,自己才会上当。最后的最后,开始阴谋论了起来,怀疑官方,偏执的相信自己最初接收的信息。或许是先入为主,或许是因为它更加的感人,富有戏剧性。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作“第三人效应”,指的是通过第三人"无意"间传达的消息要更加具有说服力。而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是第三人效应的作用。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性。其一,从受众来看。网络的全年龄化,导致网民的情绪波动大,同时越高素质文化群体所传播的信息,会加强第三人效应。其二,再从媒体内容性质来看,当代网民习惯于碎片化知识的获取,而这种行为极其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但我们并不能放任自己沉浸在这种必然性之中。对于任何新闻,我们始终要保持一种存疑的态度。不要关注新闻本身给了我们什么信息,而是要关注新闻没有给予我们什么信息。往往那些不在场的信息,才是左右一个新闻真相的存在。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们才不容易信谣。
其次,在任何事情没有搞清楚之前,我们不能因为抱着凑热闹的心情就与他人讨论。这是白白消耗我们的情感与精力。如此反复,整个人的身心都会疲倦。在我的认知里面,传谣者与造谣者同罪。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加以重视,在嘴上安一个把子,不可随口说出自己都没有理解的话语。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对于新闻的离奇感到惊讶,而津津乐道。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缺少了关注。其实,每天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一些事情,就会发现自己的故事,并不比那些遥远的新闻要逊色多少。
“删除,下线,外面的世界很美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