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mDomm 发表于 2022-1-19 18:29

寒假未成年人最多玩 14 小时游戏,如何评价现在的游戏防 ...

牛不喝水,强按头。有个求用。
我小时候的记忆,我爹工地7-8点下班,回来就自己看书到10点多,因为这个事情父母吵架,我记得我妈说我爸家里的事情什么都不管,还经常打架。
小时候记忆很破的土房子,墙上面打个洞,插进去木棍,放个木板,这就是我爹地书架,只要碰了就必定挨打。记忆中我爹没有因为其他事情打过我们。 、
后来我妈说当时工资一天20快,我爹要买书都是100-200快,过年都舍不得这么花。
找我爸要买糖,要买肉,要吃东西,从来都不管让我去找我妈,但是我妈从来说话不算数,从来都是忽悠,一年也吃不到两次糖。
后来慢慢受到影响,找我爸说要买书,托人从市里盗版书店,买了几百块的书,整整两大箱。

上了高中,我进入奥赛班(全县30人),我爹是工地电路总工,采购总工,设备总工。   记得初中学物理,我爹给我做了很多实验,磁铁发电那个,我爹把工地坏搅拌机的电机用摩托车运回来,给我们拆着玩,塔吊,搅拌机,等等所有设备。 我10岁就会操作,并且10岁拆家里四轮车,拆发动机,我爹给我打下手。          初中物理从来都是满分,完全能联想到工地的所有设备原理。
衍申说一下,奥赛班没有任何人是家里穷的,几乎全部都是父母商人,公务员,老师,医生,等等,父母有提升自己的能力且有家里看书的背景。      没有任何人生下来就是天才,奥赛班的所有人,全部都是家里面有父母看书,或者工作的影响,才能到走在最前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再说绝对一点,父母是孩子思维方式的唯一导师。
家里过年都会拍照,从小小的时候,看得出爹妈背后的土房子,我妈一脸苦相,我爹严肃,紧皱眉头。       到了高中时候,大门都是瓷砖的,我爹肥肥胖胖,一脸温和。我妈非常慈祥,我和我弟穿的崭新的狼爪(07年当时衣服价格1000元)

我爹是大魄力的人,改变自己读书改变命运。
我属于运气好的人,由上一代人改变了命运,自我读书的能力是被培养出来的。
我玩任何一个游戏,好胜心都会让我走在最前面,每次失败都在研究下次怎么打得过别人。
我会教孩子优质的游戏,我会教孩子每天看书,我会教他好胜心,如果要打游戏,就一定要最短时间打到最强的那一段,如果看书,要理解透彻,看完书一定要讲出来给我听。工作中的难题我也会给他分享,以及怎么解决的,解决思路是什么。      

我不是大魄力的强者, 这都是我爹教给我的,看到其他人的文章,看到其他家里小孩子几岁就满嘴脏话的玩游戏,想到初中就抽烟打架的老同学现在在种地,30岁张嘴借钱,我越来越感谢我爹。

这篇文章就是吹我爹地。
我希望当这样的人,让我儿子以后看到这种话题来知乎吹我。

RhinoFreak 发表于 2022-1-19 18:32

牛不喝水,强按头。有个求用。
我小时候的记忆,我爹工地7-8点下班,回来就自己看书到10点多,因为这个事情父母吵架,我记得我妈说我爸家里的事情什么都不管,还经常打架。
小时候记忆很破的土房子,墙上面打个洞,插进去木棍,放个木板,这就是我爹地书架,只要碰了就必定挨打。记忆中我爹没有因为其他事情打过我们。 、
后来我妈说当时工资一天20快,我爹要买书都是100-200快,过年都舍不得这么花。
找我爸要买糖,要买肉,要吃东西,从来都不管让我去找我妈,但是我妈从来说话不算数,从来都是忽悠,一年也吃不到两次糖。
后来慢慢受到影响,找我爸说要买书,托人从市里盗版书店,买了几百块的书,整整两大箱。

上了高中,我进入奥赛班(全县30人),我爹是工地电路总工,采购总工,设备总工。   记得初中学物理,我爹给我做了很多实验,磁铁发电那个,我爹把工地坏搅拌机的电机用摩托车运回来,给我们拆着玩,塔吊,搅拌机,等等所有设备。 我10岁就会操作,并且10岁拆家里四轮车,拆发动机,我爹给我打下手。          初中物理从来都是满分,完全能联想到工地的所有设备原理。
衍申说一下,奥赛班没有任何人是家里穷的,几乎全部都是父母商人,公务员,老师,医生,等等,父母有提升自己的能力且有家里看书的背景。      没有任何人生下来就是天才,奥赛班的所有人,全部都是家里面有父母看书,或者工作的影响,才能到走在最前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再说绝对一点,父母是孩子思维方式的唯一导师。
家里过年都会拍照,从小小的时候,看得出爹妈背后的土房子,我妈一脸苦相,我爹严肃,紧皱眉头。       到了高中时候,大门都是瓷砖的,我爹肥肥胖胖,一脸温和。我妈非常慈祥,我和我弟穿的崭新的狼爪(07年当时衣服价格1000元)

我爹是大魄力的人,改变自己读书改变命运。
我属于运气好的人,由上一代人改变了命运,自我读书的能力是被培养出来的。
我玩任何一个游戏,好胜心都会让我走在最前面,每次失败都在研究下次怎么打得过别人。
我会教孩子优质的游戏,我会教孩子每天看书,我会教他好胜心,如果要打游戏,就一定要最短时间打到最强的那一段,如果看书,要理解透彻,看完书一定要讲出来给我听。工作中的难题我也会给他分享,以及怎么解决的,解决思路是什么。      

我不是大魄力的强者, 这都是我爹教给我的,看到其他人的文章,看到其他家里小孩子几岁就满嘴脏话的玩游戏,想到初中就抽烟打架的老同学现在在种地,30岁张嘴借钱,我越来越感谢我爹。

这篇文章就是吹我爹地。
我希望当这样的人,让我儿子以后看到这种话题来知乎吹我。

franciscochonge 发表于 2022-1-19 18:41

这个问题隐含了一个很可怕的预设:
在2022年的中国,未成年人只能玩腾讯旗下的网络游戏。

stonstad 发表于 2022-1-19 18:47

随便聊两句
我以前不能理解那些带孩子出来吃饭的父母,将孩子丢在一边玩手机,或是看动画或是玩游戏~
直到我有了孩子,当你习惯了每天24小时围绕着孩子转,然后偶尔想出门吃大餐,去商场第一件事是看看有没有母婴室之时,我对那些父母很能感同身受
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安安静静坐在婴儿座椅上慢慢的吃完他的专属晚饭~年龄小的可能喝奶还好,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他吃饭的速度以及时间和大人是有落差的~
尤其是共餐的同时还有老人家一起之时,他们宁愿自己不吃饭也要亲自来喂自己的孙子孙女…而且还十分有可能会大吵大闹,因为他们得不到满足,这时候手机上充满魅力的游戏或者动画片也就成了所有人的救命稻草!这时你会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手里的饭,似乎都变得更香了~
同理
当你托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你发现你的孩子并没有在做作业,而是窝在沙发一旁津津有味地玩着游戏,于是乎你痛骂游戏毁了你孩子,自己孩子身上出现种种问题你推给动画,推给游戏,痛骂游戏开发商赚黑心钱
殊不知
曾经你的儿子画了一幅画想给你看夸夸他的时候,你在玩游戏
曾经你的儿子有道作业题不会想问你的时候,你在玩游戏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
我最经常和我的家长朋友讲,我从你的孩子身上,我就能知道你们的家庭氛围
孩子每天相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与其抱怨不如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很多父母说根本做不到离开手机,那我退一步讲,能不能做到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机?
答案是肯定的
我儿子从出生到现在,隔壁邻居家的妹妹现在每天都沉迷于《超级宝贝jojo》而我儿子一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其余时间是我陪他玩玩具,读绘本,出小区玩,所以他在同龄人当中是最早会走路,最早会说爸爸妈妈,甚至和陌生人打招呼,自己主动吃饭,最近还学会把自己尿布扔垃圾桶的乖宝宝~
而我所做的,也只是一回家就放下手机,争取每次陪我儿子玩的时候不被任何外界因素打扰,仅此而已
所以寒假的防沉迷14个小时,真的不重要

franciscochonge 发表于 2022-1-19 18:55

从调休出来开始,我就知道这个游戏防沉迷系统是针对家长的了。
我身边也有一个小朋友,刚刚上初中。我得空的时候就帮她看一下她的语文,这可不算是课外辅导。以前有游戏的时候呢,她就比较沉溺于游戏,后来游戏被限制了,她现在就比较热衷于参加各种比赛。
现在实际上措施是有几项的,一个是进行双减,另外一个是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还有一个在升学的过程中有两个分,一个是体育得分,要求你维持一定量的体育运动,并且能够通过考试;一个是综合素质考察分,要求你去做社会实践活动。
想法都是非常的好,但是无论如何是需要家长的陪伴。如果家长是双职工家庭,比较容易的办法就是把孩子带到自己的工作场所。
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我只说我见到的一些小朋友是有的。
父母是高校行政的老师的,他们放学之后就会直接到父母的办公室,一边看着父母处理事情,然后一边坐在一旁涂涂画画。父母是高校教师的,孩子放学之后就会去听父母给大学生上课。
如果父母是做个体经营的,孩子放学之后就过去帮父母看店。看个超市呀,帮着端个盘子上菜呀,帮着搬一下水果,洗干净好卖呀。还有我看到有父母是清洁工,孩子就会借着路灯光或者是有花台的地方,趴在父母的背上,或者是车上做作业。有的父母在卖衣服,他们的孩子放学之后直接到她们父母的店铺里面,借着小椅子做作业,或者是看那些来来往往的人,图图画画。
我相信这样的人也算是比较多了,毕竟不管怎么样,按照我们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月收入超过5000的人,整个中国只有7,000万。这个数字可不是我胡诌的,是经过多方对比得到的结论:(
网页链接)
当然我们家月收入也从来没有超过5000。
而关于孩子跟着父母一起观察生活体验工作,像什么呢?非常像《童年的世纪》谈到的在没有张出来之前孩子和父母的生活,他们没有童年,他们出生只要能行走,人说话就直接进入到了大人的工作生活场所,学习着大人的技艺、知识、智慧,当然也学会了粗俗的话。因为没有纸张,那知识要传承就必须靠口耳相传。
于是就有了一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并不是说这些孩子只要出生就会父母所做的所有东西,而是因为他们从小的时候耳濡目染就学会了它们的技艺,所以说叫子承父业嘛。
说说我自己吧。
我小时候确实也没有游戏,但是我放学之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补课,或者是在去补课的路上。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时间是完成周末作业和补课布置的作业。
这样的结果我不知道好不好,反正性格非常的内向萎靡。母亲为了锻炼我的所谓理财能力,每个星期给两块钱,所以呢,在同学们的眼中我就非常抠门,因为我没有钱。
我是从上大学之后才没有补课的。那么就会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要去消耗。当时我有三个很大的途径可以砍掉整块的课余时间,除了完成作业以外。(话说现在的大学课程已经经过了好几轮改革了,每门课平时作业有5项,都要记入分数)
第1块就是睡觉。高中的时候睡眠确实不太足。我在大学过的第1个国庆,就是和我的室友一起睡觉。基本上我们一个寝室6个人,昨天晚上摆龙门阵摆到3点过,第二天下午四点钟才起来。
第2块就是参加比赛。不管是学院还是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比赛而且有的时候一个月还是特别的活动。因为频繁的参加比赛,导致我中学时候的那种萎靡内向的性格,在一次一次的上台中被消磨掉了。
当然参加各种社团生活、学生会生活也是很重要的。我并不是想要给自己的人生什么好的规划,纯粹是因为时间多得用不完。
参加比赛当然就要做ppt,于是我就从2009年开始学做PPT,同年就认识了秋叶老师。2012年参加制作(准确的说除了文案是秋雨老师写的,其他都是我做的)当时微博传播最广的方韩大战PPT。同年获得了WPS首届校园简历制作大赛一等奖。后来就时不时参加一些PPT比赛,拿了一些奖项,获得了WPS和微软的设计师认证,也获得了在行的专家认证。算日子的话,我做PPT已经有十二年了。
中学时候性格比较萎靡的部分还是存在的,我个人觉得接触电脑比接触人要容易得多,我自己又不会编程,所以就学的是设计PPT制作。(后来读的美学硕士/博士,和PPT制作还有密切关系,这就是后话了)
第3块当然就是玩游戏、看动画。我很少看真人电影。游戏玩的最多的应该就是魔兽冰封王座和海猫鸣泣之时,动画看得最多的。一个是数码宝贝系列,另外一个就是乙女番。
印象非常深刻的两部,一部是大学期间看的第一部动画,叫做十二生肖守护神,一部是开启新世界的大门,樱兰高校男公关部。
国产动画我确实看得也不算少,2008~2012年之间的国产动画多多少少都看过。我的印象里这几年的国产动画非常多的异世界和机械冒险。手上不是有爆丸就是有陀螺,你的身边不是有恐龙宝贝,就是有可以升级进化的伙伴。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戏也好,补习班也好,都是作为社会化抚养的场所存在,只不过一个是线上的,一个是线下的。
那么现在就是有这样的趋势,不要这些社会化抚养的场所,将孩子赶回到父母的身边,可是父母又有工作,于是呢就会有两种可能。
一是鼓励孩子和父母的职业进行接近,形成职业的固化。二是鼓励父母中有一方回归家庭,做全职带孩子长大。老实说啊,我觉得这两种可能都有弊大于利的影响。
说回到这个游戏防沉迷系统。 @疯癫的A兵者 老师在知乎主持了童年伙伴圆桌,其中有几个问题特别有趣。
比如问小时候没有电子设备的童年怎么度过的?童年是数码宝贝的人,觉得童年是喜羊羊的人可怜,这是为什么?你小时候都收集过怎样的卡片?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可以收录进圆桌,他讲的是小时候曾经有过电子设备,但是可玩的总时长被限制的人,童年是怎么度过的?
<hr/>讲到这里我就再多两句嘴,最近看了三部和广东有关的作品。一个《雄狮少年》,一个《带你去见我妈》,一个《十三邀:许知远对话黄灯》(《我的二本学生》我老早就看过了,写得非常好)。
舞狮真的很挣钱吗?如果真的很挣钱一辈子就干这个的话,会不会就像《带》里的丈夫那样,天天唱潮汕戏活得逍遥自在,但一家人却要靠妻子开烤鸭店养活呢?
阿娟作为留守儿童是怎么成长的?长大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们也都看到了,他在送外卖、当民工、搬运货物、做建筑工。
即便他回到了学校继续学习,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会是黄灯老师书中和视频中所展现的样子吗?这时候在念起李白的诗有用吗?
这些二本学生是从怎样的中学里升上来的呢?他们4年之后面临就业会以怎样的困境?迎接社会的挑战呢?
是像凯泽和卢静姗那样,一个做着大型的海鲜物流,另外一个非常辛苦的搞着自媒体,经常搞到半夜才能下班呢?
一个人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也得亏2006年陈家村没有游戏可以让玩,要不然在现实生活中被人欺负的少年在游戏里可以恢复自信,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
女阿娟为什么不能继续舞狮?是因为必须像《带》那样,回到家庭吗?
一个动画,一个电影,一个对话综艺。他们之间能不能连起来看呢,我认为是可以的。
我看到的结论和豆瓣的风蚀蘑菇先生的观感是一样的:雄狮少年很热血吗?明显是非常沉重的现实生活。带你去见我妈很喜剧吗?如此成功的年轻人只能从事这样的行业。许知远对话黄灯很有希望感吗?看到了更加残酷的社会现实。
2021年年底,知乎有一个圆桌,影视总结。有个问题我觉得也很有趣,说现在的影视剧,为什么年轻人演员都不太接地气。我感觉如果真的接了地气,恐怕很少有观众承受得了。于是就必须要加一些别的点缀,比如热血、喜剧和希望。
我看到的这些作品和我的现实生活有诸多契合之处,我认为这些作品并没有骗我,也并没有欺骗生活。
可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要怎么办呢?
我也不知道。

七彩极 发表于 2022-1-19 19:01

一开始看错了还以为是一天玩14个小时……是整个寒假加起来只能玩14小时的意思吗!这也太过分了吧!这是过年期间!
我记得我上初二的时候(13年),大年三十晚上我从下午5点开始玩单机游戏,中途吃个饭,然后一直玩到凌晨一点(也就这一天晚上熬夜,其余时间都自觉学习,这都有人杠,就离谱)……加起来大概有6个小时。可能很多家长看到这已经受不了了。但是玩游戏并没有影响我学习。我能分清楚什么是娱乐时间,什么是学习时间(防杠精,我高考全省400多名,还算可以吧),因为父母言传身教,我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且能静下心学习,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
游戏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并不是洪水猛兽,况且防沉迷系统本意虽好却形同虚设,搞好家庭教育才是重点。只要孩子不想学习,他哪怕玩一天手指都不会学的。个人觉得,和孩子说清楚利害关系,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并以身作则,才是关键。如果家长带头好好学习认真工作,孩子大概率不会沉迷游戏。比如我家,我妈都退休了还天天坐在书桌边上看书,搞得我要是稍微摸鱼一会儿都会有负罪感……要是家长自己一天到晚泡在麻将馆或者天天摊在沙发上刷短视频,你指望孩子自觉,怎么可能。
我这篇回答是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又没说防沉迷没意义,适当的管控当然是必要的。搞不懂这有什么好杠的……

TheLudGamer 发表于 2022-1-19 19:01

整个寒假玩14个小时确实太短了,不过也能理解,作为企业,如果不这样规定的话,就会有举报和管制两个大棒落下来,之前六大部门联合发布声明时已经可以看到未来关于未成年人防沉迷的政策是越来越严格的,有的时候我们不要只看表面,也可以盘一盘事情背后的逻辑。
这样严厉的政策,正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现在未成年人接触游戏的媒介获取变得尤其简单了,以前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前,大部分未成年人接触游戏的渠道是相当之难的,家里有电脑的是少数,家里没有电脑的要去网吧,而去网吧至少要面临需要付出金钱成本,相关部门严查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被父母发现挨一顿打等等等等,未成年人至少要受到金钱,父母,网吧,相关部门等多种因素制约,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统统都不存在,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而且轻巧便捷易携带,早期媒介的那些制约条件都不再有效,移动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也降低了孩子们接触网络游戏渠道的门槛。
第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的普及让大多数人都能够获取到这种媒介,并且几乎所有的手机游戏都是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与单机游戏的沉浸感是完全不一样的,网络游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交和互动的媒介,它取代了部分现实中的社交和互动,并且它的进程是没有终点的,可以让人一直玩下去,所以未成年人通过网络游戏完成了社交和游戏快乐的双重体验,很少有未成年人会沉迷单机游戏,因为大部分单机游戏是一个个体沉浸式的体验,并不存在让人沉浸其中的重要元素。
所以门槛条件的降低,将一个很容易吸引人沉浸其中的宝贝带到了还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未成年人的面前,“未成年人防沉迷”实际上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过快的情况下才反应过来的一个管控政策而已。
这样做的影响就是真正让“家庭教育”回归到“家庭",未成年人是不是真正玩不了游戏了,并不是,只要家长允许,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父母的账号来玩,因为以往”孩子“与”手机“之间没有任何的隔离带,这些政策就是把家长的角色强行变成隔离带插入到了”孩子“与”手机“中间,孩子要想获取手机游戏账号,就必须获得家长的允许。
所以,14小时的防沉迷规定,对于部分将游戏视作一种正常消遣娱乐方式的家长来说只是一个摆设,这部分家长完全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账号来登录,但对部分将游戏视作洪水猛兽的家长来说,他们的孩子可能确实会比较难受了。
而在后者的家庭中,需要注意的就是孩子比较强的管控而产生的叛逆心理,有很多孩子会因为小时候过度的管控一旦长大后会开始反抗,会沉迷幼时无法接触的游戏中,陷入另一个极端,因此合理的满足这部分孩子想要消遣娱乐的诉求也是比较重要的,劳逸结合才是正确的方式,既然这个“逸”在这些家庭中不可以是手机游戏,那么至少也应该是其他的娱乐方式,毕竟机器用久了也要保养,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一落地,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技巧要随之改变和提升,至少这个时候,再也不能让游戏自己单纯出来背锅了。

stonstad 发表于 2022-1-19 19:06

我的看法,低效且无用,甚至可能还有副作用。
几个疑问疑问一直困扰了我很久。
1.孩子的游戏设备哪来的?
我是PC游戏时代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因为游戏的问题没少跟我妈闹矛盾。我妈为了防止我玩游戏,采取过的手段包括以下几个:给电脑设密码,藏鼠标和键盘,把电源线带走,把电脑扔了。前几项都有解决方案,唯独最后一个,我6年纪的时候我妈把电脑给扔了,这下我彻底没辙了,再想打游戏只能偷着去网吧了。
无论什么电子游戏都得有个设备才能玩,手机,电脑,家用机,街机。如果真不想让孩子玩游戏,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给孩子买手机,你的手机也绝不借给孩子,真是必须给孩子配手机完全可以配个功能机,这才是最彻底的办法。如果你真的觉得游戏有害,就应该把手机像菜刀一样保护好,不要让孩子随便碰。
2.孩子接触游戏的路径线条上,有太多环节可以做工作,为什么现在只看到国家对游戏公司的要求,在其他环节上却毫无作为。
咱们按路径追溯一下,如果为了限制孩子去网吧,看看我们可以在哪几个环节着手。首先是网吧是个消费场所,家长可以限制孩子的经济来源,没钱绝对去不成网吧。其次,上网得有时间,如果能把孩子的在校时间延长,并且严格监管,也有效果。最后,还可以对网吧进行管理,查到未成年人直接罚款或者吊销执照。
那么手机游戏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在设备,入网,下载,购买消费,注册,等多个环节设卡,为什么得让游戏公司这最后一环处理这些问题。就像你不设置任何交通规则,不进行驾照考核,全指望安全气囊来保障交通安全,这现实吗?
我个人甚至有个大胆的推测,只要国家强制规定,每个互联网游戏应用不能免费下载,在应用商城内必须收费,哪怕你把价格设置成0元,只要有支付这个环节,就能拦住90%的未成年人。电子游戏终归是个商品,只不过现在大多数手游是少部分人付钱,让大多数人玩而已。
3。我认为如果真要搞防沉迷,从游戏公司环节入手是效率最低,副作用最大的环节,不是每个游戏都需要联网,不是每个公司都有能力像腾讯一样接入人脸,指纹各种各样的防沉迷验证。最高效的环节依然是设备,场所,再其次是消费环节,但是我没见到国家在这方面有任何动作。

七彩极 发表于 2022-1-19 19:12

一个来自游戏厂商的“强力合作+甩锅式”降维打击。
此前我在回答中也说过未成年人对于游戏的贡献更多的在于流量,但是相对于流量的贡献,其风险评估也不小,特别是在涉及消费退款这个根本问题,导致游戏商其实对于未成年人的流量并不是乐于接受的态度。
有些时候游戏商头疼的不是说未成年人消费退款,而是来自家长方的一言不和就要新闻见,由此衍生出来的对游戏品牌的影响,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甚至约谈,才是令游戏商最头疼的。
所以借此机会,干脆一劳永逸,借相关规定,直接执行到底,强力压缩游戏时间来杜绝未成年人玩游戏的兴趣,对于游戏商本身来说,也未必不是一种避险措施!
而且这一条规定还有个好处,就是非游戏时间内出现的未成年人游戏问题,那肯定游戏方不背锅了。
现在的年轻父母里面有不少父母其实也对带孩子深感头大,加上很多年轻父母也有自己的娱乐活动,如果辅助孩子作业后,还得陪孩子娱乐,不少家长其实是不太乐意的,这时候很多家长选择的解决方式,就是让孩子去玩手机游戏以求一时安宁……
不过孩子这边也有个传播链,班上的同学玩什么,自己也要玩什么,哪怕为了融入班上的圈子,所以热门手游也成为了一个公认选择。而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条件的父母也不好说不满足~到时影响学习了,父母不背锅,还得游戏商背锅!
现在好了,游戏时间一卡,升级升段的都不行了。集中时间集中管理,要是只有节假日才有时间玩一小时,这都能影响学习,那肯定是父母教育有问题……
最后说句题外话,从更宏观的刺激消费角度来考量,未成年人玩个手游,虽然偶有重氪出现,但总体来看,又哪有线下亲子活动更刺激消费呢,买个传说皮肤才多少钱,还能永久拥有,可去个迪士尼一天又是多少钱。要再遇上有些孩子只想玩游戏,天天抱个手机只付个手机充电费,那岂不是亏大了!当然,这应该就是考验家长经济实力的时候,不在游戏商的考虑范围内~

xiaozongpeng 发表于 2022-1-19 19:14

限玩14小时的防沉迷规定,影响就是让“家庭教育”该做的事情回归“家庭”。先说说去年下半年发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部分家长管孩子不到位,国家都替你想法子。
说句心里话,我想喷一喷现在的一部分家长。
回家就躺床上刷剧、玩游戏、吃外卖的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
就是你爸妈拼了命管你那么多年,你现在都混了这么个样子,你再对你孩子放养,以后是打算他怎么过?过得比你好?


不仅如此,该法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也明确对国家、社会、企业等提出了要求, 大家都在力行一些政策,尽可能地保证孩子健康成长,没有一个抱怨的,但是很多家长却只知道抱怨。到底是谁家孩子?
聊到这里,再开始说这个防沉迷问题。
首先,我认为,沉迷游戏这事儿在技术层面难以杜绝。很多父母压根不管孩子玩游戏,甚至觉得孩子玩游戏不用闹腾自己挺好的。即使出了像人脸识别这样的防沉迷措施,家长要么是帮孩子代刷人脸越过防沉迷,要么是对孩子用爷爷奶奶身份证的问题视而不见。家长不负起责任来,技术上限制得再死都没有用。



伽马报告《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白皮书》里的数据显示:42.8%的未成年人直接向家长索要过身份证,用父母身份信息类解除防沉迷可能会是未成年人绕过监管的主要措施。
如果父母不配合、不负责,防沉迷系统的作用就大打折扣。问题就在,父母如何去中和这个点。
我更把这个防沉迷的事情理解为,让家长负起责任去监管孩子的游戏时间,比如说父亲母亲都有游戏的账号,如果孩子寒假表现好,父亲奖励孩子玩几局,或者陪着孩子一起玩。
最后,从来都没人说寒假期间必须逼迫孩子去努力学习,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多给一些陪伴才对。
每次说这些话,总有一群人站出来说自己多忙。但是,这种人你看看他的抖音,说不定一天刷六个小时。
腾讯等游戏厂商限制了孩子,剩下的就应该是父母自己应该多考虑的,而且,抱怨从来解决不了问题。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寒假未成年人最多玩 14 小时游戏,如何评价现在的游戏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