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科大 5 名学生凌晨两点半发现实验室漏水,处置后 ...
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说一点个人看法。首先说这个奖励是非常值得,也是应该鼓励的。
其次,科研人员,熬夜是很正常的。
先说说熬夜吧,这一点我很有心得。
当年读研的时候,实验室还是非常简陋,我们整个实验室有五六个大的课题组,然后一届有二三十个研究生这样子,于是硕士加博士大概有150多号人。虽然是不同课题组,但是大家共用一个仪器中心,那结果想象吧。
150多人,只要有两个人需要用到某个设备,就需要排队,事实上,经常的情况是,有十来个人需要使用某些设备仪器。
简单一点的仪器还好,比如pcr仪、电泳仪,实验室都会买好多台,所以还好。
但是那些相对大型的仪器,就不好说了。
比如我当时就管理了一个大型设备,一个超速离心机,属于超级高端的设备。有多牛?
大家开车发动机转速是多少?2000左右居多吧?飞机一般也是几千,极端的战斗机是2万多转速。
我管的那个仪器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0万转。
em,我想不到常见的东西什么有这么高的转速。
离心力那更是杠杠的。
至于离心力,额,这个就更猛了,可以达到80万g。一般的实验室离心机也就是几千到几万。
这个设备的离心力强大到什么程度。
一般的离心机能够分离轻重细胞,这个离心机可以把细胞器直接按照密度梯度离心出来。
有时候开玩笑,这机器做铀浓缩都没任何压力。
当然,这么高级的仪器,那必须得精密操作了。
首先,一般离心机的转子是固定在轴上的,然而这个离心机的转子是非固定的。
其次,一般离心机配平也就是0.1g左右的,而这个要求0.001g左右。
此外,这个离心机由于转速太高,所以空气摩擦必须考虑,因此要求抽真空。
可以说,这样个精密大型仪器,从管理到运作上,必须专人管理运行,而且运行时间也不短。
结果就是:排队。
经常碰到24小时排满的情况,于是我就必须一直在那里守着,至于做实验的人,更不用说了,必须踩着点来。
尤其是这种精密离心,样本往往也是新鲜制备的,否则可能会发生样本内部生化反应而导致实验失败。
于是,熬夜做实验,那就是常态了。
所以,非常理解学生熬夜做科研的情形,有的时候是设备不等人。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实验不等人。
比如动物、细胞,到了那个点,必须进行处理,否则就会导致实验不准确,而你是没法去调整他们的时间的,只能调整自己时间。
再来说说这几位学生的贡献吧。
新闻说的很清楚,半夜发现仪器漏水,赶紧一起来引水。
拯救了一起,挽救了至少2400万的经济损失,并避免了一个实验延误一年。我觉得科大要给他们颁发个大奖章来鼓励。
今年11月21日凌晨2时左右,理化大楼06-004室发生漏水,波及01-004实验室。01-004实验室内有180个通道的超导纳米线探测器,如未得到及时处置,不仅将至少造成2400万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延误“九章三号”实验一年以上。
凌晨两点去01-004实验室调试程序的钟翰森同学首先发现漏水,他立即召集隔壁实验室的博士后吴典和覃俭、邓宇浩、彭礼超等同学一起积极引水,并及时通知物业踹开06-004室房门,关闭了水阀。当然,这几位也是科研卓有成效的。
science论文上的五个名字就是他们科研贡献的体现。
这是之前的论文,祝福他们熬夜做出来的东西,接下来能够继续发出高水平的文章,对得起他们的辛苦。
最后,作为过来人,说科研辛苦,似乎有点自我感动,不过从事这一行嘛,自然早有准备,毕竟科研还自由呢。
不管如何,自己选的路,心态好最重要,这句是对各位在读硕博以及即将准备考研的同学说的。
加油。 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说一点个人看法。
首先说这个奖励是非常值得,也是应该鼓励的。
其次,科研人员,熬夜是很正常的。
先说说熬夜吧,这一点我很有心得。
当年读研的时候,实验室还是非常简陋,我们整个实验室有五六个大的课题组,然后一届有二三十个研究生这样子,于是硕士加博士大概有150多号人。虽然是不同课题组,但是大家共用一个仪器中心,那结果想象吧。
150多人,只要有两个人需要用到某个设备,就需要排队,事实上,经常的情况是,有十来个人需要使用某些设备仪器。
简单一点的仪器还好,比如pcr仪、电泳仪,实验室都会买好多台,所以还好。
但是那些相对大型的仪器,就不好说了。
比如我当时就管理了一个大型设备,一个超速离心机,属于超级高端的设备。有多牛?
大家开车发动机转速是多少?2000左右居多吧?飞机一般也是几千,极端的战斗机是2万多转速。
我管的那个仪器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0万转。
em,我想不到常见的东西什么有这么高的转速。
离心力那更是杠杠的。
至于离心力,额,这个就更猛了,可以达到80万g。一般的实验室离心机也就是几千到几万。
这个设备的离心力强大到什么程度。
一般的离心机能够分离轻重细胞,这个离心机可以把细胞器直接按照密度梯度离心出来。
有时候开玩笑,这机器做铀浓缩都没任何压力。
当然,这么高级的仪器,那必须得精密操作了。
首先,一般离心机的转子是固定在轴上的,然而这个离心机的转子是非固定的。
其次,一般离心机配平也就是0.1g左右的,而这个要求0.001g左右。
此外,这个离心机由于转速太高,所以空气摩擦必须考虑,因此要求抽真空。
可以说,这样个精密大型仪器,从管理到运作上,必须专人管理运行,而且运行时间也不短。
结果就是:排队。
经常碰到24小时排满的情况,于是我就必须一直在那里守着,至于做实验的人,更不用说了,必须踩着点来。
尤其是这种精密离心,样本往往也是新鲜制备的,否则可能会发生样本内部生化反应而导致实验失败。
于是,熬夜做实验,那就是常态了。
所以,非常理解学生熬夜做科研的情形,有的时候是设备不等人。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实验不等人。
比如动物、细胞,到了那个点,必须进行处理,否则就会导致实验不准确,而你是没法去调整他们的时间的,只能调整自己时间。
再来说说这几位学生的贡献吧。
新闻说的很清楚,半夜发现仪器漏水,赶紧一起来引水。
拯救了一起,挽救了至少2400万的经济损失,并避免了一个实验延误一年。我觉得科大要给他们颁发个大奖章来鼓励。
今年11月21日凌晨2时左右,理化大楼06-004室发生漏水,波及01-004实验室。01-004实验室内有180个通道的超导纳米线探测器,如未得到及时处置,不仅将至少造成2400万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延误“九章三号”实验一年以上。
凌晨两点去01-004实验室调试程序的钟翰森同学首先发现漏水,他立即召集隔壁实验室的博士后吴典和覃俭、邓宇浩、彭礼超等同学一起积极引水,并及时通知物业踹开06-004室房门,关闭了水阀。当然,这几位也是科研卓有成效的。
science论文上的五个名字就是他们科研贡献的体现。
这是之前的论文,祝福他们熬夜做出来的东西,接下来能够继续发出高水平的文章,对得起他们的辛苦。
最后,作为过来人,说科研辛苦,似乎有点自我感动,不过从事这一行嘛,自然早有准备,毕竟科研还自由呢。
不管如何,自己选的路,心态好最重要,这句是对各位在读硕博以及即将准备考研的同学说的。
加油。 这几位同学凌晨两点在实验室发现漏水,可能普通人觉得这个时间还在实验室很难得…但对于理工科的科研人员来说,这可能是个常态。大家经常熬夜做实验,然后第二天上午补觉,这里边原因很多,比如仪器排班,或者晚上干扰较少,甚至就是为了赶实验进度等等。比如我认识人里, @小飛就是这类人的杰出代表。
很多人觉得挽回了这么大损失学校就给12万奖励是不是太少了,其实怎么说呢, 从科研界来说,这是不小的一个奖金了。
比如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二等奖奖金才15万元/项。而且这还是18年涨了以后的…以前只有10万。
其实这事情最值得关注的不是这几位同学凌晨发现漏水挽回了多大的损失,也不是这12万奖金多与少,而是这几位同学本身的身份。
他们是来自于陆朝阳和潘建伟团队的,年轻的90后研究员。都是去年12月4日Science发表那篇九章量子计算机的重磅论文的作者,其中还有2个是并列一作。
钟翰森,1995年出生,师从陆朝阳和潘建伟教授,2016年加入团队。致力于基于参量光的量子计算研究,设计新型参量光纠缠源,演示12光子纠缠刷新世界纪录、同时演示5光子随机入口玻色采样。发展高斯玻色采样理论和实验方案,初次演示5光子高斯玻色采样,验证可行性。最近,实现 了50单模压缩态输入、100模式输出的76光子高斯玻色采样量子计算,相比超级计算机快10^14倍,证明了量子计算优越性。
邓宇皓,1997年出生,师从陆朝阳和潘建伟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CSST暑研并获最佳研究奖。2017年加入团队,首次实现天文尺度的量子干涉,实验观察到量子点单光子和太阳光之间的双光子干涉、量子纠缠以及非定域性,把独立光子之间的量子干涉实验扩展到相距1.5亿公里的两个独立光源,首次在天文学尺度上检验了量子统计原理的普适性,并给出了热光场量子化的直接实验证据。作为中科大学生代表入选参加第70届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主要致力于发展基于量子点量子光源和参量光量子光源的光学量子计算和量子物理研究,最近,实现了50单模压缩态输入、100模式输出的76光子高斯玻色采样量子计算,相比超级计算机快10^14倍,证明了量子计算优越性。
另外几位受表扬同学也是作者列表里的成员。
所以,什么叫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这就是…现实版本了,这才是比凌晨2点和12万之外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后排左二钟翰森、右一邓宇皓 因为我是理科生,这里只说理工科科研。先说结论,在理工科领域科研人员熬夜是常态。另外在我看来科研工作的性质就决定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大都是不规律的,让科研人员按时打卡上下班才是比较奇怪的。这里给出一些例子。
1.科研工作中很多实验都是需要定时定点跟进的,比如化学里面做有机合成的要多久就是多久,你要做成这个实验就要一直跟着,你肯定不能因为你下班了就不去管他,他也不会因为你下班了就反应停止等你上班了再继续的。另外生物领域有很多是需要养细胞养老鼠的,这可都是活的,你不能因为你下班或者放假了就不去管他,会死的,它要是死了,那课题也就死了。
2.另外科研工作里很多设备需要预约排队使用,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首先约上班时间,这时候如果机时已满,你有样品着急测试就只能预约晚上或者节假日。这里补充一下着急测试是因为很多样品是会变质的,所以必须拿到样品尽快测试,所以被迫只能加班做。
3.还有一点就是很多精密仪器在晚上会更容易测到好的数据。比如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话是要进行原子尺度的成像的,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减震措施,但是实际上白天的地铁、车辆、施工甚至人走路都会有影响,所以重要的实验大家有时候也会主动选择晚上来做。
4.另外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写论文是常态,虽然理论上白天写论文晚上写论文都一样,但是写过论文(或者各种稿件)的都知道,白天由于各种杂事所以写作的效率往往不高,反而晚上没有人打扰常常文思泉涌。
5.最后再说一点,就是科研一般都是爆发性的,这就意味着可能大多数时候是没有进展的,然后也可能突然会有一段时间进展神速。所以没有进展的时候大家可能就按时按点上下班,但是进展神速的时候那可不就得加班加点了吗。
最后关于这12万的奖励,虽然12万和2400万的损失以及一年的实验延误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何况还是五个人分。但是总归聊胜于无,是个好事,还是值得鼓励的。也希望以后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更多的拿出真金白银,不要再让科研人员用最贵的设备,拿最微薄的薪水。 同为科研人,看到新闻以后感觉重点在于:
1,挽救几千万价值的设备
2,避免重要科研攻关项目延期
3,凌晨两点半还有人在做实验
4,真金白银奖励有功人员
先说前两个,高端实验仪器设备意味着什么
科研人员的工作产出是论文、专利、课题甚至是具体的产品,要么是理论创新,要么是技术创新,而这些创新无不需要先进的设备平台做保障。
比如大概十年前,如果哪个实验室如果有高通量测序设备,那么整个实验室大大小小的科研人员都能以此平台为依托,发论文发到手软、拿课题资助拿到手抽筋。但是五年前,如果没有单细胞测序技术,那么可能后续的研究水平就提升不上来了,申请课题资助也会受阻。
最近几年的时间,随着国内开始做冷冻电镜和AI技术的实验室越来越多,中国人研究生命奥秘的层次再次深入,已经达到了直接观察分子结构的级别。这将会大大加快未来药物设计的速度,过去靶向药以十年计的研发周期很有可能被压缩到一年左右。
冷冻电镜拍摄的生物分子在不同角度上的投影
通过不同角度生物分子投影重构的三维结构,并利用计算机算法推算蛋白质大分子的氨基酸构成和空间结构
一台核心设备,往往意味着一个实验室从领导到最基层的研究生的“饭碗”,领导要靠它产出海量论文去换重大科研课题资助,下面的研究员需要靠它产出的论文晋升职称、申请课题,研究生要靠它产生的论文申请学位,整个团队需要它产出的知识成果积极寻求转化,争取产出新药或者新技术,实现盈利。
所以新闻中
简简单单一句话,背后是科研人员根本无法承受之重——重要科研资产损失、课题研究延后。
所以说,这群抢救科研设备的科研人员简直救了整个实验室或者本团队上上下下的老命。
然后再说科研工作熬夜的事情
这个真的是难免。
以最简单的细胞观察为例,有些细胞行为的区别就是要连续每隔若干个小时去拍摄照片,如果是间隔6小时还好,差不多够睡个囫囵觉。如果是每隔3小时、2小时,甚至是1小时呢?
怎么可能不熬夜。
读博的时候有一次凌晨去实验室,因为当时实验室没人,保安已经熄灯
新闻中的几位虽然不至于是做这种连续观察工作,而是去实验室调试程序,但有时候你为一个实验问题困扰许久,终于修改完一个参数了,怎么能忍得住不去试一下呢?我读博的时候,有一个细胞加药物干预的实验,一直解决不了药物溶解的问题。因为这种药物是新和成的,没有现成资料可以参考,所以一直在尝试各种办法,让药物充分分散到液相中去。
有一天晚上睡前刷牙还在想这个事,突然电动牙刷的震动让我想起来过去看到过文献里说用超声促进颗粒状难溶药物分散。马上骑着共享单车往实验室赶,试试超声震荡。结果一直鼓捣到天亮(夏天,天亮得早),虽然仍然不完全好用,但是好歹终于有改善了。
虽然科研人熬夜不可避免,但希望某些分管领导不要鼓励,毕竟难免和必须是两回事。而且科研人本来就是久坐人群,再叠加睡眠缺乏这些危险因素,搞不好弄出来过劳死这种事,下不来台。
最后是真金白银的奖励
这次首先发现险情的是钟翰森“同学”,说明他应该是研究生。根据我对本单位研究生的了解,月度生活补贴+劳务费大约在2000(硕士)——5000(博士)这个区间,根据不同的课题组和实验室略有出入,博士后的收入大约在20000左右。
此次救灾有功人员是两位博士后,三位“同学”(应该是硕/博士研究生)和物业人员。具体奖金分配是个什么情况我不清楚,但就算是简单均分,每人也应该有两万左右(物业人员应该是物业公司单独奖励)。这意味着对于研究生而言是几个月的收入,博士后也有接近一个月的收入。
单位的奖励不仅真金白银,而且没有套路,还贴心地替几位有功人员付了税款,发放的奖励为税后到手收入。
一些随想
我小时候的记忆大多是模糊的,但是有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记得很清楚——那天下午我爸爬上他单位实验楼的平台,用脸盆向外墙上起火的散热器泼沙子灭火。当时我正在实验楼前花园里和小朋友追逐打闹,被蹿出的火苗吸引了目光。一开始我没注意到冲上平台的那个人是谁,直到我朋友大喊那是我爸爸。我记得当时自己呆站在那里看了好久,直到有人抱着灭火器冲过去帮忙,现场扬起一阵白烟,我爸才撤下来。
ps,其实当时单位里有干粉灭火器,但是当时还是稀罕物。为了方便管理,都集中放在隔壁楼的保卫科。实验楼设备老旧(始建于五十年代),但是为了防火,一直备有防火沙箱。而且我爸说他刚入职的时候接受过相关培训。
后来在思想品德教育课本上看到过为了抢救国有资产,被全身大面积烧伤壮烈牺牲的一位女烈士向秀丽。我联想起小时候的那个下午,其实当时那场火蛮大的,实验楼的一面外墙被整块熏黑,隔了好几个月才重新粉刷。当时每次路过看到那片黑色的墙,我心里都有一股莫名的自豪感。
向秀丽同志的雕像,她的挽联由开国大典主持人林伯渠同志题写
因为儿时的这个经历,当我2017年进入现在工作的这个实验室时,发现每层楼都有两个灭火器存放点,还有灭火毯、防毒面具,安全通道标识醒目的时候由衷感觉到安全。 11月21日凌晨2点左右,量子计算机「九章」实验室突发漏水。
万幸的是,中科大5位量子计算机「救星」及时处置,避免了至少2400万元财产损失。
而且,这个实验室关系「九章三号」实验仪器,如没有及时处理,研发就会耽误一年多的时间。
5子救「五章」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通报表示,
2021年11月21日凌晨2点左右,理化大楼06-004室发生漏水,波及01-004实验室。01-004实验室内有180个通道的超导纳米线探测器,如未得到及时处置,不仅将至少造成2400万元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延误「九章三号」实验一年以上。
九章二号整体装置图
奖励12万元并不夸张,因为「九章」量子计算机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0年12月,潘建伟带领的90后团队成功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2021年10月,九章二号研制成功,意味着我国量子计算机已进入2.0时代。
如果说他们拯救了银河系,一点也不为过。
恰好凌晨2点左右,钟翰森去01—004实验室调试程序,最先发现了漏水。
由于情况紧急,他立即召集隔壁实验室的博士后吴典和覃俭、邓宇浩、彭礼超等同学一起积极引水,并及时通知物业踹开06—004室房门,关闭了水阀。
多亏他们及时发现后紧急处理,漏水被第一时间有效导流至其他地方并收集。
通报显示,除造成01—004实验室一台台式电脑损坏外,未造成其他损失。
为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决定,给予5名学生共计税后12万元的奖励。
九章问世,背后正是他们
九章的问世,背后少不了这5位成员的贡献。
钟翰森、吴典、覃俭、邓宇浩、彭礼超这五人均来自于陆朝阳和潘建伟团队,都是90后的量子研究员。
2020年12月4日,他们还是Science那篇九章量子计算机的重磅论文的作者,其中钟翰森、邓宇浩,还有2位同学是共同一作。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e8770
其中,论文一作钟翰森,1995年出生,师从陆朝阳和潘建伟教授,2016年加入团队。
致力于基于参量光的量子计算研究,设计新型参量光纠缠源,演示12光子纠缠刷新世界纪录、同时演示5光子随机入口玻色采样。
发展高斯玻色采样理论和实验方案,初次演示5光子高斯玻色采样,验证可行性。
邓宇皓2017年加入团队,1997年出生,是年龄最小的成员,师从陆朝阳和潘建伟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首次实现天文尺度的量子干涉,实验观察到量子点单光子和太阳光之间的双光子干涉、量子纠缠以及非定域性,把独立光子之间的量子干涉实验扩展到相距1.5亿公里的两个独立光源,首次在天文学尺度上检验了量子统计原理的普适性,并给出了热光场量子化的直接实验证据。
「凌晨2点」成焦点,陆朝阳:熬夜是家常便饭
中科大5名学生及时处理漏水事件登上热搜,引起广泛讨论。
而许多网友纷纷把关注重点放在「凌晨2点」上,难道科研人员经常熬夜工作吗?
对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介绍:
这些学生之所以凌晨2点在实验室,是因为前一天讨论方案后决定临时紧急加测一组数据,对于「九章」团队来说,项目攻关紧急的时候,熬夜是家常便饭。
九章一号,二号能够相继问世,正是来自这些科研人员的这种拼的精神。
网友纷纷发表了自己对科研加班的看法,一位北大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表示,
「在理工科领域科研人员熬夜是常态。另外在我看来科研工作的性质就决定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大都是不规律的,让科研人员按时打卡上下班才是比较奇怪的。」
同样来自中科大的物理化学博士也站出来表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通宵做实验,其实也挺正常的。」
还有网友结合昨天美国把涉及事量子计算应用中国12家企业拉入黑名单事件表示,
「这些设备以后可能就很难引进了,甚至维护、修理可能都很困难了。尽管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很近大概纯属巧合,奖励应该也不是针对美国商务部的应对措施,但相比以后可能付出的成本,12万元确实非常值得!」
为这5位同学点赞!
同时也期待他们未来在量子计算上最新科研成果。
参考资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1465611/answer/2242958071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0293084 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通宵做实验,其实也挺正常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有些设备机时宝贵,且是连续提供的,一旦轮到就只能靠换班做实验,人停机器不停,如果是自己特别关心的数据,舍不得走开,那就必须一致盯着。这类情况,我比较熟悉的有两种。一是同步辐射线站上给光都是连续的,一旦轮到,必须倒班;二是某些液氦冷却的低温设备,液氦很贵且不好买,有些实验又不方便中断,下了低温就得一直做。
有些实验对环境的安静程度有要求。理化大楼是贴着科大东区南围墙的,外面的宿松路(?毕业很久了,不知道有没有记错)车来车往,还挺热闹的,白天噪声可能比较大,晚上出的数据常常比较好。
还有就是简单的“时间紧,任务重”,只能加班加点干。
我个人的理解是,如果实验确实需要,那该通宵的时候也只能通宵。但如果不是特别必要,还是尽量避免通宵,一来对身体不好;二来人疲劳时容易出错。年轻人千万不要因为通宵而自我感动。
至于,五个人总计奖励税后十二万,我看是相当应该的,挽回的时间和损失,何止十二万?平均每个人才奖励,我看奖得有点少。说句实在话,潘院士经费应该是多得只愁怎么花,完全可以再多奖励点。
PS,今天微尺度刚进“实体清单”,算“双喜临门”? 搞科研的只要做上研究就会停不下来,有意的向前调作息时间,但是脑子只要想起工作就会无比兴奋,也会很难进入到休息的状态。 谢邀。就研究生而言,是否需要熬夜就实验室而定。
有的实验室是真的连轴转,周末无休,也是在网上饱受诟病的。但也不用以为搞科研都是水深火热,毕竟有样本偏差,只有被压榨的人才会来诉苦,言论一集中就显得读研很恐怖。宽松的实验室是有的,只是学生没有诉说的必要。
就我们所来说,特别push需要熬到半夜的实验室,有。
很多则是弹性工作制,就是自己安排实验,自己决定哪天可以闲,哪天要忙一点。有的较为严格的实验室会要求早上几点必须到,有的实验室连时间都不要求。
比如我们实验室,就是随便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走,老板从不查岗,消失一整天也没人会管你。以至于我们根据各自作息,分出了两拨群体,一类喜欢白天工作,一类是熬夜党(比如我,早上是不会出现的)。是不是实验室这么宽松,不压榨学生,就不容易出成果?结果是我们组这几年已经连发多篇CNS子刊了。
还有一类就更欢乐了。比如猴子组,就很悠哉(当然,不是全部)。他们实验进程很慢,一年组会可能没几次讲进展的,只能讲Paper。原因就是猴爹不怎么好训,不配合就是没办法,着急也没用。也没什么其他事可做,想忙也没法忙。那就耗着呗。所以猴组的学生相对来说,业余生活更丰富。
鬼谷师兄就是有一段时间在猴岛,觉得太闲了,就开始写科普,结果一路走到百大up主。
说完学生说老板,也是分人。好多老板本身就是工作狂,经常需要熬夜,不在办公室也会在家里熬。很多则是定点下班,用师娘的话说:“科学家怎么了,科学家也得回家做家务。”我们所好多男老师平时就是不仅搞科研,还会带孩子。所以经常看到PI们拎着小书包,辅导孩子功课。我们组工作人员加班,还会被老板劝:早点回家,孩子那么小,正是需要陪伴的年纪。
所以不管是读研还是找工作,都要选一个好的环境,好的实验室,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人生的幸福指数。 在实验室科研到深夜确实能遇到些奇奇怪怪的事。
2019 年冬,我在加拿大 UBC 博士联培,有一天晚上十一点半,我独自一人在一楼的实验室带着耳机跑代码。
当时实验室的灯是亮着的,一个小偷看实验室的窗户也是开着的,就从窗外爬进来行窃,但由于我和他之间隔了半堵墙,所以一开始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么晚还有人在实验室。
而我当时戴着降噪耳机,一开始也没有注意到有人爬了进来。当时实验室的环境布置如下图所示。
小偷在后门附近的两个桌子上搜刮了一番,在转过中间的半堵墙的时候,我们两两对视,然后我俩当时都愣住了。。。
我叫了一声“卧槽”;他应该没听懂,毕竟是个白人。不过听到叫声后他吓得往后撤,然后小跑了几步,又从那扇窗户跳了出去。
因为晚上天黑,我担心他手上有凶器,所以就没有再追出去。赶紧把所有门窗都检查了一遍,确认都已经关闭,然后回到座位上,冷静了一会儿,继续跑代码,凌晨一点才回宿舍。
第二天,我向国外导师反映了这件事,并告诉他我人没事儿,结果他的第一反应是问我:为什么你这么晚还在实验室?
--
没想到大家喜欢这种风格的示意图,图是用 Microsoft Visio 画的,该软件是 Microsoft Office 软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