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极
发表于 2021-11-16 07:01
邻居家的故事。
2018年,他家娃刚上五年级。小朋友的成绩一般,数学凑合,语文英语够呛。
邻居家两口子做餐饮,在我们这开了一个口碑很不错的连锁寿司店。夫妻俩平日里为人也厚道,时长会给楼上楼下邻居带点自家店里的寿司尝尝。大家关系相处的不错,我也乐意指导一下他家孩子的学习。
结果有天晚上,娃他爹敲我门,进来跟我诉苦。
“这臭小子居然偷家里的钱!”一个大男人说着说着就抹起了眼泪,“自己偷偷买了个手机,半夜爬起来打王者荣耀!”
……我也无语,实在想不到这个看起来挺老实的一个孩子身上会发生这种事情,就只能安慰孩子还小,以后懂事了就会好了。
“可是等他懂事时候,高中都考不上了。”
……是啊,高中只有50%的录取率,注定要淘汰一批人。
这孩子,我日常接触的多。虽然不调皮,可确实也谈不上爱学习,有些逆反心理。爸爸以前当兵,脾气挺暴躁,大部分时间就是上去一巴掌。
孩子不吭声了,认错了。但是眼里始终都是恨意。
他父亲退伍后,能有今天这样成就,挺不容易一件事。日常生活中顾不上照顾孩子,我也能理解。
于是,游戏便成为了孩子最大的安慰。
我转念一想啊,平时家里来客人了,小孩在旁边闹腾,大人们是怎么处理的?
“去去去,看电视去。”
只要把遥控器交出去,房间里立刻就安静了下来。
大人们开心地喝酒吹牛打牌,小朋友们在一起愉快地看着《斗罗大陆》。
游戏和动画,很多时候只是父母想要偷懒的一份解药而已。
想要阻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单单靠国家政策以及互联网的防沉迷手段,远远不够。父母的关心与陪伴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可偏偏996打工人的世界里,又有多少人有那份心,有那份精力,有那份时间去陪着自己的孩子成长。
防沉迷手段是最后一道战壕。但你若让战火烧到了这里,那么离危险也就不远了。
xiangtingsl
发表于 2021-11-16 07:11
首先,防沉迷系统的出台只是兜底之策,并非一劳永逸的万能神器,当然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此。
2001年我国就对未成年上网问题上出台了相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展开限制,记得那时候玩了个什么游戏实名认证之后才能解锁全部功能,我和小伙伴研究了下身份证号码的各部分组成就认证成功了,那时候才7岁。
很多政策看上去很理想,只不过落实下去就,道阻且长了。
各种网吧朋友们也该都知道,未成年人去网管那里一大把身份证帮你刷。
未成年人想要摆脱防沉迷太简单了,向家长索要身份证,现在网上游戏组号已成规模,明晃晃把无防沉迷作为卖点的也大有人在。
虽然有这样的提示,但实测未成年人租号也基本毫无影响。
网游只不过是被先拿来开刀罢了。
以后大部分小朋友玩游戏的难点变成了如何说服家长同意用他们的身份证号绑定游戏账号。
unityloverz
发表于 2021-11-16 07:21
这里的42.8%,体现出的就不是游戏公司的事情了,而是家长有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防沉迷只要按照规定执行就可以,规定是理性的,而人不是理性的,这里就是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成为一个理性,有计划,守规矩的人了。
每个小孩的性格不一样。有的小孩是天生比较守规矩听话的,比较好教,没那么操心,父母放心。而有些小孩是没那么好教的,不听使唤。这样的小孩遇到玩游戏被年龄限制,会很积极地想办法去打破限制,达成目的,执行力很强,就是把这种执行力用在了玩乐上。
那么,这是谁的问题?这是家长的问题。因为没有规矩,小孩随心所欲,家长还可以怪罪自己以外的东西。而现在规矩来了,小孩不守规矩,那家长得自己管教。
防沉迷系统的效果我觉得还是不错的,42.8%的小孩都问家长要身份证,说明小孩确实很沉迷,这一规定出来后做了限制,绷不住了,都要去问家长拿身份证了,那小孩是真的被限制得死死的。
接下来就 家长怎么教了。教的好的话,可以培养出一个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的人,教不好的话,嘿嘿,你得赖别的东西了……
量子计算9
发表于 2021-11-16 07:22
我通读了一下这个由伽马数据所发布的《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果然问卷调研的报告已经让我这个已经遭受了“大数据”侵害的人,有点不太容易接受了(笑)。但我认为报告里面提到的几个论点我个人倒是比较认可的,也比较符合我这方面的观察。
先笼统的归纳一下:
音乐、网络社交、短视频、动漫和游戏是未成年人经常使用频率的类别前五。游戏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绩。家长的责任意识逐步增强。游戏产业对青少年的保护还面临着问题与挑战。
一条一条说吧,调研的数据来看,动漫和游戏其实与前三个类别有很大的量级差距,我记得在《未成年保护条例》下达之前,就有类似的报告提出这样的观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ACG笼统的归为“二次元”的话,那么其实这些东西的使用视频比我们想象中的少不少。
当然事已至此,我不想为动画、漫画、游戏说什么“危害性不足”的好话,难道这就是国内音乐软件评论区“群魔乱舞”的原因吗?
好吧,我放放扯淡的内容,说说第二点,这也是我想着重强调的。
第二点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在的热点,比如说最近经常说的“小学生借身份证”的事儿,还有一些灰色地带有把身份证号“卖”给小学生的事情。比如就有这样的新闻,我不多说,截个图吧……
我们不妨退一步想,为什么小孩子要寻求外接的支援才能搞到身份证,小孩子想要打游戏得向成年人“借”手机呢?还是因为以腾讯为首的游戏公司,其防沉迷系统实际上是真的有作用,才让孩子开始寻求外接手段。如果防沉迷系统不管用的话,那大概也不会有这么多孩子“整活儿”的新闻出现,也不会有关于这么多新闻的热点了。
无论是腾讯的财报,还是报告中提到的几大游戏公司所提到的注册和充值状况,我们都看到以后未成年人“氪金”的情况,是可以从“系统”层面杜绝的。比如在报告中提到的、腾讯也在执行的人脸识别的应用,以及积极打击卖号给未成年人的平台商家,这些举措都很好地帮助家长阻止了类似事情的发生。
但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那些新闻,小孩子能够绕过监管去打游戏、氪金,主要还原因还是在于家长的“帮助”,当然,这里面大多的家长是无意的,就像视频中的老奶奶一样,被自家的小孩子给套路了。
这就是这篇报告所体现出来的第三点:家长的责任意识在加强。
说实话,自从“防沉迷”的一系列新闻出现之后,我个人的确把矛头指向了家长,我认为在孩子的教育层面上,家长肯定是主体责任最为清晰、也最为重要的。比如,这个回答——
官方要求网游企业仅在周五到周日和法定节假日 20-21 时,向未成年人提供 1 小时服务,将有何影响?我也不希望老生常谈,再做自己的复读机了。令人欣喜的是,大概有70%的受访家长,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也就是说,当像腾讯等游戏发行公司、游戏开发公司已经把相关对的硬件配备齐全了,那么在软件层面——即家长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部分责任游戏公司已经承担并做出表率了,那么接下来,还是要看家长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还未成年的家长无疑是整个社会压力最大的一类人群,什么“上有老下有小”,的确生活压力巨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我们自己从未成年迈入成年的时候,我们自身所认知世界的方式,更多是来自与我们接触时间最长的家长们。正是家长的教育、言语、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自身的成长。
但遗憾的是,尽管调查报告凸显出来家长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责任,但就目前来看仍有大量的家长依旧没有履行“责任”,并把矛头指向游戏和游戏的开发者们。这也是如今“反沉迷”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之一。在游戏公司已经逐步设立“防沉迷”系统之上,如今的家长需要在这方面也需要履行一部分责任,比如说,对孩子做好引导、对孩子做好监督,或者牺牲一部分时间来陪孩子们娱乐。
我很理解“上有老下有小”,但是孩子的确需要家长们的陪伴与引导。虽然我个人没什么说服力,但是我的确是因为家长一定程度上支持我玩游戏的,才塑造了如今这个我,尽管在我看来这个我也没有那么优秀就是了。
当然,我还是要说一些“游戏”的好话。
我不会说“你不玩XXX游戏,就不会懂得XXX”这样看起来十分尴尬的话。但我们审视一下全世界,我们能看到很多游戏帮助了孩子们找到了某些“快乐”,可能是小小掌机里那句“皮卡丘~”,或者是告诉玩家面对困难时要当一个勇者,再或者,就是在爸妈休息时,三个人围坐在电视前面的哈哈大笑,我想,这就够了。
的确,这个社会给予了我们每个人都太多的压力——升学、就业、劳动、生活,无论这个“我们”究竟成年与否。而每个人所需要的,也是在这些压力下,能够有空间能够让自己笑一笑,不管它的媒介究竟是什么——综艺也好、书籍也罢,电影也好、游戏也罢。
你可能觉得孩子未成年,经不住游戏的诱惑,那么请到那时候,当周五晚上和周六晚上那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多看看那个在游戏中无比快乐的他们,顺便找他们聊聊。
相信我,他们会愿意分享给你听的。
而最后,我支持防沉迷,我认为沉迷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有问题的;但我也相信游戏并不是洪水猛兽,它的确能给人带来快乐。至于未成年人的防沉迷,我希望家长和游戏公司一起,为孩子创造一个既不能沉迷,又能感受到游戏快乐的环境。
DungDaj
发表于 2021-11-16 07:28
未成年人一周只能玩三小时,且只能在周五、六、日分别玩一小时,其实这有点太苛刻了。
而且这样的操作也不能完全杜绝未成年人玩游戏,毕竟可以用家长的身份证和手机号注册来玩,或者在某宝上买租号服务来玩。
作为家长我觉得,适量适时玩游戏最重要还是家庭的正确引导约束还有孩子的自觉,凡事一刀切后都会带来其他延伸问题。虽然现在是取消了很多课外培训课,但是劳逸结合适当放松也是很有必要。
maltadirk
发表于 2021-11-16 07:37
数据能解决问题,也能产生新的问题。
从打这防沉迷卡死到现在得有俩月了,中间我跟做游戏的扯闲篇问过这事他们的态度,人家都说全司上下敲锣打鼓积极配合。
这跟我想的还不太一样,我说你们开门做生意的把年轻的有生力量拿笤帚疙瘩都扫地出门了,是不是嫌死的慢啊?
人说不是。
人说这帮小孩啊,在厂商角度看,那叫瘾大消费差,谁沾谁害怕。别光看新闻哪家孩子打游戏偷大人倾家荡产,正因为是极少数才上新闻。大部分小孩在游戏里都是白嫖小将,几乎不花钱纯凑人头去的。
但这帮捧人场的小祖宗可千万别出事,谁家游戏赶上一个偷钱的,沉迷的,学习成绩骤降的,这游戏一准被舆论吊起来花式打。
所以从根本利益上说,游戏厂商跟家长以及大方向,都是一致的,巴不得赶紧送佛送到西叫小朋友都玩丢手绢去。
所以上边这个八成以上小朋友被游戏卡在门外的数据,我是绝对信的,甚至我还相信剩下内一小撮漏网之小朋友也玩不久,厂商铁定不遗余力的拔高防沉迷门槛,给孩子都送回家老实呆着去。
这都不用管控,毕竟商人无利可图,再有政策加持,肯定做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谁乐意平白无故安生做买卖,跳出来个逆子小用户给自己惹一身骚呢?
我现在关心更多的已经不是防沉迷的力度了,而是这帮被防沉迷的小伢子们,之前打游戏的时间现在都干嘛了?
你看,游戏不许打了,课外辅导都散摊了,课后作业不许多留,出去踢球打弹城市里没场地,农村没设备,那这帮孩子都干嘛去了呢?
我是见过几个小男孩放学跟公园里边长凳子上有坐着的有蹲着的,张着嘴儿看着天儿,也不说话,跟入定了似的也不知道小哥几个都琢磨什么呢。
我是一阵的心酸。
大好的岁数把玩跟学这两条道都卡死了,实属耽搁青春年华,按照这种形势下去,再过五十年庙里多出来几个禅宗大师我是信的。
闭关要从娃娃抓起。
还有个有意思的事。
这两天新闻都在说咱这几个游戏进亚运会了,如何好如何有前途巴拉巴拉。
也就是说从锣鼓点的节奏看,游戏行业还是被支持的,只不过孩子玩游戏是不成的。可是这样的话,参加亚运会的选手是从哪培养起来的呢?
成年以前不知游戏为何物,成年以后看见电竞一夜开悟,就显得略魔幻了。
也不知道我这么比喻对不对,总感觉这事不知道哪有点跟早恋问题雷同。
上学时候搞对象打折腿,毕业一年不结婚抽烂嘴,这尼玛……行吧……
我们总觉得好些事只要信念在,就能一夜速成,实际操作中还是蛮有些难度的。
游戏的反对声音从90年代就有,现在国内游戏从业人数2018年的数据是145万,现在应该更多。
事实上假如从90年代就一刀切的把游戏禁了,估计现在这百万级的就业人口也是不好安置的。当前的游戏从业者很多都是之前的漏网之鱼。
所以现在全砍对未来是个什么样的指导意义,不太好说。
看现在热炒的元宇宙,也是资本市场消费市场和全球大趋势热推的一个东西,这玩意很大程度上就是脱胎于电子游戏。
比如十年八年之后元宇宙建起来了,现在被禁止打游戏这帮小孩也恰好是内时候的职场新生代,那么是不是在这块咱又让人甩身后边去了呢,值得思考思考。
这世上除大奸大恶的事儿以外,大部分行业,潮流,都是双刃剑,一刀切下去摒弃它弊端的同时,也把希望给扼杀了,这个不假。
那么对于游戏行业和防沉迷系统,会不会有个稍微折中点的办法,把弊端过滤掉又不伤其市场前景呢?
不多琢磨了,等到了内天再补课也罢。
super1
发表于 2021-11-16 07:39
差不多得了 @每日经济新闻 ,索要身份证说明已经是家长掌握控制权了,你还要怎么样?国家出手限制中小学生学习时间娱乐时间,长一分钟短一分钟就找个大棒子赶去做别的是吧?
我看你这是想搞社会化抚养?学督工是吧?
依我看,所有那些觉得自己控制不了小孩玩游戏的巨婴家长(包括这个问题下的),你最好支持一下社会化抚养,毕竟你都希望国家帮你禁止小孩问你要身份证了,那我觉得你在小孩成长过程中也发挥不了什么主观能动性了。国家给你这么多工具你都不中用,那你最好还是让国家帮你管吧,别在这巨婴了。你连张小卡片都管不住还管什么小孩?
对了,还有某些成天在这种话题下面刷梗,什么再来一回合的,你是不是嫌封得不够多不够全?是不是不知道在不同话题说同一个东西的含义是不同的?可别到时候连你单机一起给查了你又搁那哭喊「是谁又在举报我们单机」。不要当决策者是傻子,他们顶多是消息闭塞一点,享受小众圈消息闭塞的福利要有自知之明,刷点过时烂梗除了砸烂大家的栖身之地和满足一点你搬运烂梗的快感以外没有任何意义
如何看待北京日报客户端及北京晚报发文:Steam 注册流程存在漏洞,无严格身份验证?
BlaXuan
发表于 2021-11-16 07:47
邀请我···也没啥用啊。
如果家长给身份证,那就别跑去骂游戏,政府给全部游戏安装防沉迷你自己不用。
所以效果咋样,完全看你家长。
很多孩子连手机都没有,或者只能打电话,这才叫防沉迷,根本没沉迷的机会。
FeastSC
发表于 2021-11-16 07:51
现在8成小孩玩游戏,但真的完全沉迷其中的有1成吗...高中不玩游戏或者被压抑玩的相对较少的,上了大学一个比一个玩的狠,亲历。
BlaXuan
发表于 2021-11-16 07:56
奇妙的回忆突然涌上心头
记得五年级上科学课(还是社会课?)的时候
老师讲解身份证号码
为了生动形象
就把自己的身份证号写在了黑板上
灵机一动的我抄在了小本本上
从那之后用老师的身份证,注册过无数游戏账号(13年前)
重点来了
有一次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碰到一个颜色论坛弹窗
年幼无知的我又是惊疑,又是莫名的兴奋
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
最后还是决定用老师的身份证注册一个账号
哪知道,竟然显示(该身份证已被注册使用)
从那天开始,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其实大家都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